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等奖

一等奖

来源:暴趣科技网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篇散文记叙、议论和抒情三结合的写法;

2. 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味作者爱恨交加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讨论刘和珍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赏析,熟练掌握诵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刘和珍的社会责

任感和执着追求、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篇散文记叙、议论和抒情三结合的写法; 2. 认识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 分析理解重要段落和语句,感受鲁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难点】

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作者爱恨交加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学首先通过温故知新导入;借助多媒体和板书,通过诵读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刘和珍的人物形象,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发挥本课的教育意义;然后,让学生采用发现法认识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写作手法,并及时进行课堂习作,提高写作能力;最后对本课学习进行反思,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课内容,明确本课任务(3分钟)

教师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理清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行文思路。今天我们将从“品人”和“品文”这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二、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10分钟)

多媒体展示许广平对《记念刘和珍君》的评价:“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一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标出文章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语句,进行交流讨论,体会鲁迅蕴含其中的深刻感情。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语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教师明确: 1)着重理解“直面”“正视”,“哀痛’”幸福”这几个关键词语,“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真正的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点出“已”和“尤”两个副词连用和“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中蕴含的对反动派的警告和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励。 3)点出“依稀”“微茫”和“更”三词,感受作者在这个并列复句中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用先驱者的壮烈精神来激励鼓舞这些“苟活者”成为“真的勇士”,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重要语句 三、探究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10分钟)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设计问题如下:

1. 找出刘和珍每个方面的行事,思考在鲁迅的笔下,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 根据刘和珍等爱国学生在列强入侵、反动的历史背景下敢于斗争的社会责任感,谈谈我们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然后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明确刘和珍这位进步青年身上的执着追求精神和英勇无畏精神的当代意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辅以以下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人物事迹 人物精神 预定《莽原》 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 有远见和责任感 府门 勇敢坚强 敢于斗争 难中救助 从容善良 四、认识语言特点,学习写作手法(17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以发现法认识文中的多种语言表达手法。教师提出问题:本文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还有哪些表达方式?让学生思考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明确本篇散文记叙、议论和抒情三结合的写法。教师再说明这种写法的技巧,然后安排课堂练习,请学生将记叙、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手法相结合,写一个片段作文。

教师抽查学生的习作,并给予当堂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五、学生总结反思, 教师布置作业(5分钟)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反思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并有哪些不足,教师最后进行补充总结。

布置作业:1. 背诵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刘和珍君小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尚未开展,但我对自己的备课也有颇多认识,现反思如下: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警,思想深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联系时代背景,一方面结合当代实际,发掘出鲁迅散文中的精神价值。同时,我一方面注重散文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的教学,另一方面注重语言内涵的挖掘,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认识水平。当然,鲁迅的作品博大精深,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就获得这些方面的提高,还需要学生多读、多思和教师的多方面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