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
第一节 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三、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4种形式;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4种形式。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 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 上 中 下
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
(1)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
肺 心 脾 肝 肾 阳 阴 肃降 推动 升发 封藏 阳中之阴的少阴 阳中之阳的太阳 阴中之至阴 阴中之阳的少阳 阴中之阴的太阴 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
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2)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 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四诊辨析其阴阳属性: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脉象分阴阳: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四、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
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人体形体组织按阴阳属性划分,属阴中之阳的是 A.皮 B.脉 C.肉 D.筋 E.骨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
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
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分阴阳,肝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阳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 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
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阳虚则寒 \"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
佐以补阴药,如真武汤中大量补阳药中配以芍药,以阴中求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阴阳之间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交感互藏 E.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
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阴虚则热”的虚热,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
适当佐以补阳药,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少佐温热药性的肉
桂以阳中求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