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渔业》2007年第3期(总第159期) ○试验园地
Ξ
新型肥水素在半咸水健康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宋传民 王树海 隋洪信 朱丰锡 任方旭 郭 云 杨少勇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局,山东东营 257200)
摘 要 针对盐碱地区的高盐、高碱和高pH的水质特点,对半咸水池塘使用肥水素养殖鱼虾进行了探讨:不同养殖池塘生物对比分析、不同池塘对虾生长对比、不同温度下的肥水时间对比、防病试验等,取得了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加大推广积累了经验,对盐碱地池塘高效生态养殖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 盐碱地区 肥水素 池塘养殖
盐碱地池塘具有高盐、高碱和高pH值的水质特点,目前,对养殖池塘施肥技术掌握不好,经常出现施肥不足或过量问题,而在前期池塘作为基肥使用的肥料品种比较单一,一般是有机肥或者无机肥(过磷酸钙和尿素等)组合在一起,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池塘的鱼虾养殖。为此,我们在半咸水养殖区进行了新型肥水素应用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实现了高效生态养殖的新突破。两年来,共推广新型肥水素应用面积116.7hm2,总产鱼虾605.2t,实现产值1139.6万元,效益443.8万元,辐射带动667hm2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产值6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号、3号、4号四个池塘,进行不同施肥试验,其中,1号池不施肥;2号池单施无机肥(尿素和磷酸二钠,N/P重量比10:1);3号池施肥水素;4号池施有机和无机混合肥(混和肥为发酵30d以上的鸡粪和尿素、磷酸二钠)。施肥时间分别是5月28日。施肥量相同:15kg/hm2。
1.2.2 不同池塘对虾生长对比 为了摸索肥水素对对虾产量、规格和生长的影响,选择规格在0.8cm以上的虾苗,在同一时间放入盐度为10‰、其他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三个不同的养殖池中,放苗密度60万尾/hm2。其中,A池养殖期间不施肥,B池在养殖期间施无机肥(按盐碱地池塘的通常施肥比例N/P重量比10:1,肥料:尿素和磷酸二钠),C池在养殖期间施肥水素,按同种方式进行管理。
1.2.3 不同温度下的肥水时间对比 为摸索肥水素肥水时间与温度的关系,选择面积为0.33hm2、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4个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自清池进水(5月12日)后,分别根据池塘情况施肥水素,不同的池塘施肥量分别为:7.5kg/hm2、15kg/hm2、22.5kg/hm2、30kg/hm2。1.2.4 防病试验 首先选择10个条件相同的池塘,进行消毒,培养基础饵料,选择健康虾苗放养,其中,在放苗数量、质量、投饵等管理相同的条件
####
下,对5个池塘(1#、2、3、4、5)利用肥水素肥水,对5个池塘(6#、7#、8#、9#、10#)利用无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池塘条件 面积一般为0.33~0.67hm2,池深2.0~2.5m,坡比为1:2,有进排水渠等
设施。
1.1.2 养殖用水 为地下渗水、黄河水。1.1.3 苗种、肥料 虾苗来源于华春育苗场;鱼苗来源于锡安养殖场;肥水素来源于东营大地露公司,其他材料均来源于养殖区。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养殖池塘生物对比分析 2005年,
为摸索肥水素对生物量多少的影响,选取1号、2
Ξ作者简介:宋传民(1965-),男,汉族,高级工程师,多次参与省市科研项目,常年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王树海(1972-),男,汉
族,工程师,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多次参与省、市科研项目,常年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
-35-
《河北渔业》2007年第3期(总第159期) ○试验园地肥(尿素+磷肥)肥水,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cm,自5月20日至9月20日4个月精心管理。
(18%)。通过检测结果分析可知,1号池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始终最低,而且变化不大。2号池浮游植物生物量在15d内急剧增加,到试验结束前
又急剧下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3号池和4号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动情况相似,施肥后生物量逐渐上升,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大的波动,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保持稳定,但3号池优势藻比4号优势藻平均,水质更稳定。
试验证明,在盐碱地对虾池塘中施用肥水素对池塘中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与施用混合肥的效果接近,比施用无机肥能更有效地提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并且能够保持生物量的稳定。
2.2 施肥水素的对虾产量、规格、成活率均高于
2 结果
2.1 四种不同的方法使得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动明显不同
自5月28日到6月28日,共采样4次,采样
时间分别为:6月3日、6月13日、6月20日、6月28日,经检测,试验初期,试验池塘的优势藻是衣藻(69%~78%)、裸藻、小球藻、微囊藻。施肥后,3号池的优势藻变为裸藻、辐节藻、衣藻、鼓藻、微囊藻,且非常平均,分别各占总生物量的24%、
17%、19%、16%、14%;1号池的优势藻基本不
变,仍为衣藻(75%)、裸藻、小球藻、微囊藻;2号池的优势藻为裸藻(43%)、衣藻(30%)、鼓藻(19%);4号池的优势藻为鼓藻(65%)、微囊藻
其他池
经过3个月的养殖,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养殖池塘对比试验
养殖模式不施肥无机肥肥水素
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
放苗规格
/cm1.21.21.2
放苗量/万尾hm-606060
2
产出规格
/cm10.911.412.3
单产/
kghm-23198384734
回捕率
/%324351
养殖时间/d
140140140
备注
试验证明:在水温和盐度相同的条件下,同时
放苗,同时(3个月后)收捕的池塘,使用肥水素的池塘,成活率及收捕时对虾产量和规格较好。2.3 不同温度下的肥效持续时间
不同温度、不同施肥量情况下,肥水时间对比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温度、不同施肥量条件下肥效持续天数温度℃施肥量/kghm-17~1919~2121~2323~2525~2725~27
2
短;同时可知,肥水素22.5kg/hm2的使用量不会造成浪费,而且肥水效果好,最长时间可达13d。2.4 防病效果
4#、7#、8#、10#四个池塘分别于8月2日、7月5日、7月20日、7月13日相继发病,发现死亡,经过适当换水和投喂药饵,4#池塘较其他池对虾塘死亡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为4d),7#、8#、10#三个池塘对虾死亡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分别为5d、4d、7d)。通过9月20日对10个池塘收捕后综合分析,利用肥水素肥水的5个池塘相对利用无机肥肥水的5个池塘,池塘发病率降低40%,对虾死亡率降低12%。同时,施用肥水素的池塘对虾产量明显提高,平均尾增重0.5~1.2g,增产(150~487.5)kg/hm2。通过对照试验说明,新型肥水素对促进对虾生长、对虾产量、防止疾病和净化水质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下转第51页)
7.58111010
159111111
22.59910131111
3091010131111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肥水持续时间增加,但当温度超过25℃后,肥水时间变-36-
《河北渔业》2007年第3期(总第159期) ○饵料肥料次,由于长期收集轮虫的网袋常会黏着污物,影响滤水透水的效果,在大量生产中要多备几个收集网袋进行及时更换和清洗待用,以提高轮虫的收获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前期由于网袋没及时做好,推迟了收获的时间;水泵又因2
泵功率偏小,收获效果不良,而
后改用4泵,虽然效果较佳,又因泵坏无奈停止了收获。
5 讨论
今年的轮虫培养产量,并不令人满意。分析认为主要是以下因素了轮虫的大量繁殖和增产。5.1 水贫
受养虾场的,养殖轮虫池子水肥不起来,表面看施入3t袋装鸡粪,合计77袋。在4月27日厂家还捞出20袋。通过几次测定氨氮都未高于0.4mg/L,有时还低于0.2mg/L。所以,未能达到轮虫培养水质(富营养化高于0.6mg/L以上的)要求。5.2 pH值偏高
几次测定pH值都高于9.4以上。应用物理仪器测定pH值为9.4~9.66;应用化学滴定比色法测量pH值为9.5左右,轮虫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是否影响它的繁殖,尚有待试验研究。5.3 饵料
饵料营养太单一化。5.4 工作仓促
主要缺少对养殖轮虫适宜池塘的详细考察和社会调查。
5.5 收获工具不完备(上接第36页)
6 结束语
因工作仓促,4月11日才开始轮虫池的消
毒,陆续肥水进行养殖轮虫。截止5月20日,整整接种养殖了不足一个月(即4月23日接种移植)。自5月2日开始收集至5月19日,获得产量2000kg。相继本场4月27日捞出鸡粪20袋和5月12日把全部鸡粪57袋捞出,准备清除轮虫进行杀菌消毒,转向对虾类的养殖生产,为此,对轮虫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而被迫停产结束。进行盐碱地土池渗水对轮虫高密度培养生产技术的研究项目,从时间上,如果不受养殖对虾和鱼类生产用池塘的,调节好适宜符合轮虫高产的增殖水环境,其产量可观,经营收益也很大。
参
考文
献
[1]庞景贵.轮虫的生态习性及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1(4):
12-14
[2]庞景贵.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现状[J].海洋信息,
1998(10):8,24
[3]庞景贵.利用天然轮虫饲育对虾早期种苗[J].河北渔业,1992
(2):26-27
(收稿日期:2006-12-08)
少了药物投放量,促进了鱼虾的生长,提高了养殖效益。
肥水素虽然使用成本低,使用技术易掌握,但养殖过程中多次大量使用也会造成浪费,因此,使用时一定勤观察,把握好用量。
参
考文
献
3 小结和讨论
经过两年的养殖试验证明,新型肥水素可用于盐碱地池塘水产养殖中前期肥水和后期追肥,兼有有机肥和无机肥的优点,除肥水培养基础饵料外,尚能增强鱼虾等免疫力、提高养殖生物的质量和产量。
新型肥水素应用于水产养殖技术主要调节了盐碱地地区池塘高盐、高碱和高pH的现状,避免了无机肥和有机肥肥水的弊端,降解了有害物质,提高了水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有效解决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减少了饵料投放量,减少了病害,减
[1]余子锐,沈明,邹惠仙.活性炭纤维去除水中微污染物的研究,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5):24-26
[2]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纪成林,陈光辉,张伟汉.中国对虾养殖新技术.北京:金盾出
版社,1997
[4]孙颖民,孙振兴,李秉均,等.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6-12-17)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