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螺栓安装施拧工艺规程
1 一般要求
1.1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紧固宜采用扭矩法施工;检查和验收可采用“松扣回扣法”,当
试验数据足够且准确时,也可采用“紧扣法”。
1.2 每套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为一根螺栓、一个螺母和两个垫圈,并应配套使用。高强度
螺栓连接副不得重复使用。
1.3
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高强度螺栓预拉力(kN) 性能等级 8.8S 螺栓规格 设计预拉力P 施工预拉力Pc 设计预拉力P M12 45 50 55 60 M16 80 90 100 110 M20 125 140 155 170 M22 150 165 190 210 M24 175 195 225 250 M27 230 255 290 320 M30 280 310 355 390 10.9S 施工预拉力Pc 1.4 当环境温度低于-10℃、摩擦面潮湿或暴露于雨雪中时•,不得进行螺栓的安装和施
拧作业;雨雪后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栓接板面干燥。
1.5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安装和施拧作业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2施工准备
2.1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进场后,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进行扭拒系数试验,试验后超
过6个月再使用时,应重新进行扭矩系数试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2.2 2.3 2.4
对损伤严重的栓接板面,施工前应按相应的涂装工艺重新处理。 对高强度螺栓连接副进行施拧前,应检查确认板缝中无任何杂物。 作业者应是经培训考核合格、能熟练进行安装施拧操作的专业人员。
2.5 应配备足够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工的工具,施拧和检查用的扳手应在施工前进行
标定和校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拧用电动扳手和定扭矩讯响扳手应编号使用,每台电动扳手和控制器及稳压电源,
应固定配套编号,不得混杂。
(2)对标定好的电动扳手应指定专人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严禁随意调节控制器的旋钮。 (3)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拧所用扭矩扳手的扭矩误差不得超过使用扭矩值的±5%,检查
所用扭矩扳手的误差不得超过使用扭矩值的±3%。
3安装
3.1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安装应在构件的位置精确调整定位后进行,且螺栓、螺母和垫
圈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批号配套使用。
3.2
安装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时,构件连接部位的摩擦面应保持清洁、干燥。
3.3 安装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时,螺栓头一侧和螺母一侧应各置一个垫圈,垫圈有内倒角
的一侧应分别朝向螺栓头或螺母支承面。螺栓的长度应符合安装图的规定,穿入方向应全桥一致。
3.4 安装施工时,不得使用螺纹损伤及沾染污物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不得将高强度螺
栓兼作临时螺栓使用;不得采用塞焊对螺栓孔进行焊接。
3.5 安装高强度螺栓时,螺栓应能自由穿入栓孔内,不得强行将螺栓敲入。当需要对栓
孔进行扩孔时,应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扩孔应采用绞刀完成,最大直径应小于1.2倍螺栓直径;扩孔前应将该栓孔四周的螺栓全部拧紧;对扩孔的节段及孔眼位置,均应进行记录。
3.6 高强度螺栓连接安装时,每个节点穿入的冲钉数量,宜由安装时其可能承受的载荷
经计算确定。采用支架法安装构件时,每个节点穿入的冲钉数量宜不少于节点螺栓总数的25%;采用悬臂拼装法安装构件时,每个节点穿入的冲钉数量宜不少于节点螺栓总数的50%o临时螺栓的数量应能保证连接板板面与构件板面之间的密贴,且不应少于2个。冲钉和临时螺栓应均匀地安装。
3.7 对箱形构件的四面连接部位、工形构件的翼缘板连接部位,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安
装均应使螺母朝外。
3.8 安装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时,施拧部位的连接板与构件摩擦面之间不应有间隙;当出
现间隙时,应测量间隙并按表3.8的规定进行处理。
表3.8摩擦面间隙处理 序号 简图 处理方法 1 6<1mm时不予处理 1mιτι≤δ≤3mm时,应将板厚一侧磨 ______________ 9 2 ) 1\" I I ____________ ; 成 1:10的缓坡,使间隙小于Immo采 用砂轮打磨时,应使打磨方向与受力方 向垂直 8>3mm时应加垫板,垫板厚度应不 小于3mm,垫板材质和摩擦面处理方 3 > I— 法应与构件相同 4施拧
4.1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紧固宜分为初拧、复拧、终拧3个步骤,初拧扭矩应为终拧扭矩
的50%,复拧扭矩应等于初拧扭矩;对螺栓数量较少且板层不超过3层的节点可按初拧、终拧2个步骤进行。初拧、复拧、终拧应在同一工作日内完成。
4.2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施拧宜由螺栓群的中心开始向四周顺序进行,且应从接头刚度大
的部位向约束小的方向依次拧紧。
4.3 施拧时,应通过螺母施加扭矩,不得采用冲击拧紧和间断拧紧的方式作业。施力应连
续、平稳,螺杆和垫圈不得随螺母一起转动;当有转动时,应更换螺栓重新施拧。
4.4 以高强度螺栓替换冲钉和临时普通螺栓时,应在己安装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经初拧后
进行,且替换的顺序应为:先将临时普通螺栓替换为高强度螺栓并初拧,再将冲钉替换成高强度螺栓并初拧。
4.5 高强度螺栓初拧或复拧后,应从螺栓头部沿螺母棱角、垫片•、栓接面画出转角标识
线,终拧应经初拧或复拧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
高强度螺栓终拧后,应根据初拧标记线的变化情况进行自检。螺栓头一侧的初拧标记线不应发生相对变动,如有变动,应更换连接副;另一侧的螺母应按拧紧转向相对于螺栓及垫圈发生转动,但垫圈和连接板不应发生相对变动(如变动需更换),如果螺母的初拧标记线未发生转动或相对于其他螺栓初拧标记线的变化情况有较大的转动,则该螺栓在终拧时漏拧或出现异常,应补拧或更换。终拧自检合格后,应作出终拧标记;专检合格后应采用不同的颜色作出标记。当有复拧及补拧时,则应按复拧、终拧、专检及补拧的顺序进行标记。高强度螺
栓的施拧标记方法如图4.6-1、图4.6-2所示,图中蓝色圆点为专检合格后的标记。
注:图中蓝色圆点为专检合格后标记
图4.6-1初拧、复拧、终拧三个步骤螺栓紧固施拧标记方法示意 、白色一点 ∖J 初拧标记 终拧前转角标记 终拧后未标记
终拧标记 补拧标记
注:图中蓝色圆点为专检合格后标记
图4.6-2初拧、终拧两个步骤螺栓紧固施拧标记方法示意
4.6 每批高强度螺栓的终拧扭矩应按式(4.7)计算确定。当扭矩系数值有变化时,应以
现场扳手标定测出的扭矩系数为准。
Tc=K-D-Pc(4.7)式中:
Tc ----- 终拧扭矩(N∙m);
K——扭矩系数平均值,由测试试验确定; D --- 螺栓公称直径(mm); Pc -- 施工预拉力(kN),见表1.3o 4.7
终拧时应对每把施拧扳手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
5质量检查
5.1 对高强度螺栓施拧施工质量的检查应按自检、专检、监理工程师检查的程序进行。专
检应由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进行。
5.2 对初拧扭矩的检查应为每个栓群和节点高强度螺栓数量的100%;终拧扭矩应抽检总
数的5%,且对主桁节点、板梁和箱梁主体以及纵横梁连接处应不少于2套,其余节点应不少于1套。
5.3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编号原则,宜以节点为单位,按接头位置、栓接面和栓孔位置分
类,具体孔位宜从1开始以自然数字的顺序由节点中心向外流水编号。
5.4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初拧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拧后的全部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采用敲击法逐个进行检查。
(2)采用质量约0.3kg的小铁锤,敲击螺母对边的一侧,用手指紧按住螺母对边的另
一
侧进行检查,颤动较大者即认为不合格,应予复拧。对复拧质量的检查应与初拧质量检查的要求一致。
5.5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终拧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终拧后的全部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逐个检查初拧或复拧时所做的油漆标记是
否发生错动,以此判断终拧时有无漏拧。
(2)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终拧到位后,外露的丝扣数不得少于2个。
(3)终拧扭矩检查应在螺栓终拧Ih之后、24h以内完成。
(4)对每栓群或节点进行检查的螺栓,其不合格率不得超过抽检总数的20%;超过时,
应继续抽检,直至累计合格率达到80%为止。
(5)对欠拧或漏拧的螺栓应进行补拧,补拧时不得使用电动扳手二次施拧,应使用检查
扳手直接将其施拧到终拧值;对超拧或垫圈转动的螺栓应进行更换,更换后应使用检查扳手直接将其施拧到终拧值,并应在螺栓处做出标记。
(6)检查终拧扭矩时宜采用“松扣回扣法”。检查时应先在被检的螺栓与螺母上划出
标记线,然后将螺母拧松退回30°,再采用检查扳手将螺母重新拧至原来位置,
使所划标记线重合,测定并记录此时的扭矩值,该扭矩值在(0.9〜1DTch范围内时判定为合格。TCh为检验扭矩,应按式(5.5)计算确定:
Tch=K-D-P(5.5)
式中:
Tch --- 检验扭矩(N∙m); K ---- 测定的扭矩系数; D——螺栓公称直径(mm); P ---- 设计预拉力(kN),见表1.3o
(7)采用“紧扣法”检查终拧扭矩时,应在检查前通过试验确定紧扣检查扭矩;且在测
定紧扣检查扭矩时,应确认高强度螺栓预拉力的误差在设计预拉力的2%范围内。检查时,测得螺母与螺栓发生微小相对转角时的扭矩值在0.9〜1.1倍紧扣检查扭矩范围内时,应判定为合格。
(8)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终拧扭矩检查合格后,应在栓群边的适当位置标识检查人员和
日期信息,并应及时进行高强度螺栓处的腻缝封闭和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