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39 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39 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来源:暴趣科技网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39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

★[考点概述]

考查文章情节是文学作品阅读考查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设问方式]

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理清情感变化过程。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

★[技巧点拨]

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

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

(1)抓标志。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

“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

(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 (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4)如果连提示性的语句都没有,文章又比较难懂,那就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中心句,然后筛选、归纳信息,梳理出文章的思路。

3.组织语言表达。

一般来说,表达思路的短语或句子结构要整齐,尤其要根据提示的表达形式来写。 二、主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有提示梳理行文思路

此题型近年常以填空、表格、流程图形式出现,会有相应提示的内容。 设问方式:①参照表格,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②结合表格,补充完成作者记叙的不同阶段的经历与人生体味。 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各部分的内容。

答题思路:①审题干:明确从“谁”的角度或按什么顺序概括。

②定区域:根据提示信息,找准空前空后内容涉及的段落。

③仿示例:在锁定区域内总结有效信息,如具体事物、人物等关键词,仿照已给信息的词性、短语结构或句式组织答案。 2.无提示梳理行文思路

①划分段落层次:a.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一经过一结果”或“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b.按时间的推移(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

c.按空间位置的变化(关注表示地点的词语)。

d.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先概括、后具体)。

e.按心理变化角度(抓住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或事件)。 ②概括段落大意:a.抓句法。抓段首总起句,或段尾总结句,或段中过渡句。 b.连词法。寻找、连接关键词语。

c.合并法。串联段意、层意。

③答题模板:本文先写了……,再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注意:概括时,从前往后,不要漏掉内容,并用一些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表述)

★[01-2022年重庆市]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回家过年 刘洪文

⑴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便有了年味儿。

⑵在厨房蒸馒头的母亲,揭开锅盖高兴地说到:“馒头笑了。”我没看出来,就问她怎么笑的。母亲说:“就是馒头开口了,过年了,讨个吉利,所以要说笑了才行。”

⑶我前窜后跳的,看什么都好玩。邻居家孩子的纸灯笼做好了,是用高粱秸扎成的,外面糊了红纸,还贴了一个倒着的“福”字。我羡慕极了,央求父亲给我也做一个,留到年三十晚上出去捡鞭炮。父亲手太笨,只能用老套路,拿一个空罐头瓶,里面用蜡油粘上一截蜡烛, 再在瓶口绑一根电线,一个灯笼就做成了。

⑷关于年的记忆,我总是停留在小时候。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不为别的,只想给自己争一口气。父亲的咆哮声依旧在我的耳边回响。

⑸“你要是有点能耐,就干出个人样来给我看,别整天窝在家里,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谈什么理想?”

⑹我也急了:“好歹我也是个大学生,我就不信了,我要是不混出个人样来,就不再回来见你!”毕业那年,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整天在家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父亲实在看不下去,和我大吵了一架。

⑺我一赌气离开家,想来已三年有余。

⑻三年里,我孤身一人,漂泊异乡,尝尽冷暖,对家倍感思念,可我放不下可怜的尊严。 ⑼我当过保安,做过泥瓦匠,卖过保险,做过推销……可我离那个誓言里的“人样”,依旧遥远。三年来,我除了买两部手机,一部寄给家里,一部自己用,以方便和家里联系外,几

乎一无所有。

⑩而那部手机除了发发短信,几乎很少打电话。我必须节省钱交房租,买赖以生存的食物。 ⑾我也许真的就如父亲所说,是个没用的东西!看看身边的同学有的当老板,有的考进好单位,人家的父母春风满面,而我的父母只有长吁短叹。

⑿今年我决定回去,尽管我依旧没个“人样”。大年二十六,我发短信给家里,说了要回家过年。

⒀次日早起,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和老板告了假,拖着长长的拉杆箱朝车站方向走去。路面结了厚厚的冰,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边可以溜冰的水塘。

⒁长途客车终于来了,我跺了跺冻僵的脚,上了车。

⒂车里面很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回家的幸福,让我感觉到这次回家还是值得的,尽管我依旧一无所有,尽管我还是孤身一人。

⒃几个小时的车程,很快过去了,正当我昏昏欲睡时,乘务员喊:“小榆树车站到了。” ⒄我忙提了行李下车。没想到父母早等在马路边。他们看到我赶紧迎过来接我手里的东西,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⒅父亲的背明显驼了很多,鬓边也多了白发。他不再和我怄气,而是不住地向我问这问那。 ⒆所谓车站,不过是钉在树上的破旧木板,用墨汁写着站名而已,光秃秃的没个避风的地方。我问母亲冷不冷,她兴奋地摇头:“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

⒇回家路上,不时有人打招呼:“儿子回来了,高兴了吧?”母亲不住地应着:“高兴,高兴!”

(21)到家后,父母忙着生火做饭。我闲着没事,翻看父亲的手机,奇怪的是,我昨晚上发的短信居然未读,再往前翻,所有短信都未读。我忙问父亲这是咋回事儿?

(22)“他根本就不会用!就能接打个电话!”母亲抢着说。 (23)“那往年呢?”我焦急地问。 (24)“还不都一样。”母亲唠叨着。

(25)我的泪水流了下来……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3.你需要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图中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4 分)

14.为帮助演员把握人物情感,你需要对下面句子的意蕴进行分析。(4分)

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 [电影拍摄]

15.在拍摄第④段“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和第②段“今年我决定回去”的内容时,你将儿时过年的情景、离家及三年异乡生活的镜头交错拍摄,请说说这样拍摄的好处。(5 分)

16.小说中常常留有空白,拍摄时需要将它补充出来。你认为在小说结尾处,应补上什么样的镜头来解释我流泪的原因,请把这处空白描绘出来。(5 分)

[观影互动]

17.电影播出后,同学们对文中的“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三年不回家过年的行为产生了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4 分)

【答案】13(4分) ①父子争吵离家(2分) ②翻看手机短信(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情节的梳理与概括。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明确层意。第①~③段记叙了儿时过年乐事;第④~⑦段写“我”与父亲之间发生争吵,“我”赌气离乡;第⑧~⑪段写“我”在异乡打拼三年的艰难和对家的思念;第2~20段写“我”决定回乡,父母去车站接“我”;第21~25段写“我”到家后翻看手机短信,明白父母因不会用手机,三年来的年末都会在车站等“我”而悔恨流泪。然后根据导图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根据“儿时过年乐事”和“三年异乡打拼”可将①空答案锁定在第④~⑦段;“父母车站迎接”对应第2~20段,根据箭头指示方向,不难将②空答案锁定在第四~5段。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14(4分) 儿子回来了,带给母亲喜悦与温暖(或儿子没回来,母亲感到冷清与孤寂);(2分)表达了母亲急切渴望孩子回家的心理(或表现了孩子对于父母的重要性)。(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句子意蕴的把握。“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言外之意为“你

没回来的时候,感觉很冷”。结合第四段对车站环境的描写,可知环境冷清;结合下文回家路上他人打招呼说的话和父母每年年末都会来车站接儿子的情节可知,儿子离家的这三年,母亲感到冷清与孤寂,也表现出儿子回来带给母亲的喜悦与温暖,同时表现出母亲渴望孩子回家的急切心理。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15.(5分)这样交错拍摄镜头,一方面解释了“我”离家出走的原因,(1分)另一方面将儿时的快乐和三年异乡生活的辛酸进行对比,突出家庭的温暖,(1分)解释了“我”决定回家过年的原因;(1分)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更能吸引观众。(2分)

【解题思路】本题依托拍摄镜头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文中对儿时过年的情景的描绘集中在第①~③段,蒸馒头、做灯笼、捡鞭炮等过年往事充满了欢乐和温馨。“离乡第⑦~①段,根据“尝尽冷暖”等词语和对“我”打工经历、窘迫生活境况的描写可知,这三年中“我”饱尝艰辛,深感挫败且十分想家。从内容上看,这样写交代了“我”离家出走的原因和“我”决定回家过年的原因。从结构上看,交错拍摄,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家庭的温暖。从表达效果上看,可以避免情节的平铺直叙,吸引观众。

【答案】16.(5分)应该补充的镜头:三年来,每当临近过年时,父母都到车站等“我”回来的情景。(2分)描绘示例:瑟瑟寒风中,父母翘首以待,每当停下一辆客车就会非常急切地走到车旁,用渴盼的目光搜寻着从车上下来的每一个人。(3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22段“他根本就不会用!就能接打个电话!”,第②四段“我”和母亲的对话可知,在“我”离家的三年中,父母因为不会使用手机而没有读到“我”的短信,因此每年年末都会在车站等“我”,接“我”回家过年。据此联系父母等“我”回家的心理,发挥想象作答即可。

【答案】17.(4分)要求:从“理解”和“不赞同”两方面作答。

①理解“我”的行为。“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不愿回家过年,是有自尊有追求的表现。(2分)②不赞同“我”的行为。亲情是一种纯粹的情感,父母从来不以有无成就看待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回家过年只会徒增父母的思念和担心。(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表达观点的能力。结合文中对“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三年不回家过年的描写,可知“我”是一个有自尊、有追求的人;但是从结尾部分来看,父母并不会以有无成就来看待孩子,亲情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子女不回家过年会徒增父母的思念和担心。

★[02-2022河南省]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禁 足

①可可是某小学的五年级女生。2020年春节刚过,爸爸妈妈作为医院的骨干就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去武汉支援抗疫了,把她和她的小狗“木木”送到了爷爷家。

②过了两天,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时,说武汉目前有很多人家缺口罩,如果家里有多的话,可以捐一些。家里并没有存多少口罩,可可想了想,拿出自己带来的口罩 说:“爷爷,我也捐一些吧。我粉尘过敏,同学们给我送过口罩,我不能只接受别人赠送却不关心别人。我可以两星期不出门,这样就能省下不少口罩了。”爷爷把可可抱在怀里说:“可可真是好孩子,能和爸爸妈妈一样为抗疫作贡献了。”从那天中午起,可可就开始了自我“禁足”。

③白天,爷爷去社区做志愿者,可可一个人在家,写写作业,逗逗“木木”,看看书……晚上,可可跟爷爷一起看看电视,听爷爷讲讲外面的事……三天很快过去了,自己取得的“成绩”多少有点儿骄傲了。

④但是,当第五天上午,可可面对的考验升级了。

⑤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像春天般暖和。她站在窗前,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突然,一个念头涌上来:“天气真好啊!下楼转转吧,就一会儿。”爷爷养的八哥“老八”在自说自话:“好球!好球!”“玩玩去……玩玩去……”“老八”的话让她难以抑制想出门的念头。“木木”听到“老八”的话兴奋起来,闹着要出门。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

⑥“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是班主任打来的。老师关切地询问了她的情况,还表扬了她。原来,可可把她捐口罩和自我“禁足”的事告诉了好朋友冉冉,冉冉又将这事告诉了老师。接完电话,可可缓缓地在椅子上坐下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她想,仅仅为了在小区走一圈就用掉一个口罩,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⑦午饭时,爷爷说:“可可,你已经五天没出门了吧?你不用对自己这么严格,也有小朋友在楼下玩,你如果非常想出去,用一个口罩也不算浪费。”“不全是浪费不浪费的事儿,我要把‘禁足’当成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可可说。

⑧那天中午,爸爸妈妈终于又有时间跟他们视频了,说大家捐给武汉的口罩开始向市民发放了。听到这消息,可可和爷爷都特别高兴。

⑨可可的心又平静了下来。她的生活里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她为“木木”洗了一次澡——以前,这都是在宠物店里完成的。她还成了“老八”的语言老师,教“老八”学会了新诗句,使它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⑩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打开电视,她看到许多跟口罩有关的消息,好像全世界都急需口罩。这些消息让她有些恐慌——什么时候能买到口罩啊?家里并没有多少口罩可用了,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

⑪中午,爷爷比平时提前一小时回家,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可可,好消息!上午区领导来视察防疫工作,说咱们国家已经能够充足地向医院供给医用口罩了。估计民间缺口罩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听了爷爷的话,可可不再那么担忧,意志力似乎也增强了。

⑫下午,冉冉打电话来,说她外婆在外省被确诊了,进了抢救室。冉冉哭得很伤心,可可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但冉冉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会安慰也得安慰啊!从这天开始,可可坚持每天与冉冉通一次电话,想办法找开心的话题,跟她聊聊天,给她讲故事……可可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量使自己的好朋友不被突然而来的担忧“压扁”了,以至于她竟忘了“禁足”这样的事。日子呢,似乎也没有计数的必要了……

⑬一天早上,爷爷笑着对可可说:“好孙女,你完成自己的目标了,真是了不起!从今天开始,你可以下楼玩一会儿了,相信过不了多久,买口罩困难的日子就过去了。”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

(节选自《可可、木木和老人》有删减)

6. 在“禁足”过程中,可可曾有过两次动摇,是哪些事影响了她,让她坚持下来并最终完成了目标?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7.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木木”已经把它的绳套叼到了门口,可可已经戴上了口罩,已经拿起了钥匙,已.......经站在门前了。(四个“已经”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

(2)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禁足”目标完成了,可可为什么要哭?)

8.作者在小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 分析。

9. 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6. 第一次:班主任打电话关心她、表扬她;爸爸妈妈跟她和爷爷视频。第二次:爷爷带来关于口罩的好消息;她安慰冉冉,忘记了“禁足”这件事。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作答本题,考生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到写可可出现动摇的段落。根据第⑥段中的“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好吧,那就陪你出去走走。’”和第⑪段中的“第十天,可可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极限……她感到自己就快挺不住了”不难锁定相关段落。考生可根据后续段落,寻找可可坚持下来的具体原因。从第⑦~⑨段可知,班主任的关心、表扬,与爸爸妈妈的视频聊天让可可内心平静下来,继续“禁足”。从第⑫⑬段可知,爷爷带回的关于口罩的好消息让可可安心,安慰冉冉的责任让可可忘记了“禁足”这件事。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7(1)节奏紧凑,表明可可马上就要出门了,与下文她放弃出门形成对比,突出她的自制、自律。(意思对即可。2分。如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亦可)

(2)既为两个星期“禁足”的不易而委屈,又为自己最终坚持下来而高兴。(意思对即可。2 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亦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第(1)题,作答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答案要落脚到加点词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分析可知,句中用四个“已经”写出出门前“木木”和可可的一系列准备动作,节奏紧凑,表现了可可已经做好出门的准备,以及她急于出门的心理,与下文她放弃出门形成对比,突出了她的自制、自律。第(2)题,可结合上文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做出推断。可可的目标是“禁足”两个星期,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她面对着重重考验,因此她的内心是委屈的;在这一过程中可可虽然有过动摇,但她靠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并帮助了好友,为抗“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她的内心又是喜悦的、骄傲的。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8.①用它们的可爱,增加小说的趣味性。②让它们给可可“禁足”制造干扰,考验可可的意志,推动情节发展。③安排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显示可可的变化,丰富可可的形象。(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设计次要形象的意图。次要形象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等相关,因此作答时可结合全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木木”和“老八”是可可“禁足”期间的玩伴、生活的调节剂,从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等情节可以看出可可的心理变化,以及可可更丰富立体的形象;结合第⑥段可知,它们的干扰是可可产生动摇的一部分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外,从“木木”和“老八”本身的形象来看,这两个可爱的动物也让小说富有生活情趣。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9.“成长”示例:在“禁足”过程中,从产生动摇 自我调整、努力坚持,到因帮助朋友而忘记“禁足”,可可磨炼了意志,战胜了自我,实现了心灵成长。可可的成长使我明白:一个人只有主动担当,经历考验,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爱”示例:家人和老师关爱可可,可可想方设法帮助冉冉,体现了亲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爱;可可对同学送她口罩心怀感激,她捐献口罩,帮助朋友,体现了爱的传递;可可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参与抗“疫”,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爱。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奉献爱心,让生活更加美好。

“参与”示例: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可可的父母去武汉支援,爷爷在社区当志愿者,可可为了捐口罩而自我“禁足”一家三代人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抗“疫”之中,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全民参与、共同抗“疫”的主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承担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示例:可可能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愿意帮助别人、自律的孩子,这跟她家人的言传身教和老师的教育分不开。家人参与抗“疫”的行动、奉献社会的精神影响了可可,老师的表扬让她坚定了“禁足”的信心,加上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她最终完成“禁足”目标,获得成长。在教育中,学校的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自身的努力都非常重要。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谈阅读感悟的能力。本文的主题是多元的,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人手分析。题干给出了四个主题,可以任选其一,分析选文的哪些情节突出了这一主题。如“成长”主要体现在可可为抗“疫”而自我“禁足”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她“动摇-坚定-再动摇一再坚定”,意志力不断增强,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爱”既体现为可可一家的亲情之爱、老师对可可的师生之爱、可可对冉冉的朋友之爱等小爱,也体现为全民参与抗“疫”,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爱。“参与”体现在可可一家人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抗“疫”。“教育”体现在可可家人对可可的言传身教和老师对可可的关心、引导。考生据此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进行分析即可。

★[03-202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交响 刘成章

①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②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③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④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⑤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⑥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公里的辽阔,40余万的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⑦犹记得,古延安沟空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⑧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

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⑨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⑩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寓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温馨而浪漫的小街,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注]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⑪此次回延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⑫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⑬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又面生。”

⑭回看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有删改)

[注]攫(jué):抓。

13. 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 A. 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但我攫住的是迷失

B. 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延安 C. 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 D. 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14.

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

( )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 )

( )

15. 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下列对其中“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面熟的是信天游、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面生的是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B. 面熟的是当年的气息还在弥漫,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 C. 面熟的是人们对延安情感依旧,面生的是这种情感未能融入新的时代。

D. 面熟的是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今日延安精神如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16.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

【答案】13(4分)BD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判断。由第①段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可知,B项应放在最前面;由第③段“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一句可知,D项应放在第二位;由第⑩段“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一句可知,A项应放在第三位;由第⑪~⑩段提到的《回延安》中的诗句和“我”借用贺老写的唱词来表达感触等可知,C项“从贺老的诗句中'我’领悟了”应放在最后。故正确的顺序为BDAC。

【答案】14.(6分)①翠绿延安水意溶溶 ②延安新区灿烂隆起 ③处处隧道风光无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理解文意,锁定答题区域。认真阅读文章可知,第④段中“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一句,领起下文第⑤~⑨段对延安新貌的描绘。其中,第⑤段讲述延安原本黄漠漠的干瘪的山岭变得翠绿湿润,水意溶溶;第⑥段讲述延安新区在被削平的山头和被填埋的沟壑上“灿烂地隆起了”;第段讲述延安城周边的沟壑被摩天楼丛掩去,人民生活闲适安逸;第⑨段讲述延安周围的群山被隧道串起来了,风光无限。然后,组织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可以仿照所给示例“楼丛林立人民幸福”,先阐述新变化再予以评价,如“处处隧道风光无限”;也可以直接从语段中寻找关键词进行概括,如“翠

绿延安水意溶溶”“延安新区灿烂隆起”。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做到语言凝练生动。

【答案】15.(3分)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根据第⑪段“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可知,人们对延安的情感已经融人了新时代,故C项理解有误。

【答案】16.(4分)(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和句式使用三个角度择其二进行赏析即可) 示例一: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化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示例三: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画横线的语段表现力极强,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句式使用等角度入手分析。如抓住“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句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抓住关键词“犹记得”“而现在”可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古今延安街市的对比,突出了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分析句式特点可以发现,该段文字长短句相间,且用语活泼,节奏感强,凸显了今日延安的变化。赏析时须注意,语句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除了要点明语段表现或突出了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就本题而言,作者展现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是为了抒发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