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五百字昭通
篇一:
昭通是一个民风民俗特别丰富的市区,保存了较好的传统文化,例如:汉族民间艺术、昭通唱书、涧经音乐等。
昭通有不下六十种的庙,列如龙云家庙、江西庙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官亭。 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在古时是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与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我的家乡了,昭通的民风民俗有很多,在这里就不给大家多做介绍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昭通民风民俗,就来昭通玩一趟吧。
篇二:
昭通的风俗很多,说一个常见的,昭通是回族聚居地,回族人口占比重大,在和回族朋友相处时,注意不要提及猪肉、猪等字词,会有一些忌讳,去回族餐馆用餐同样,不能自己带有猪肉相关的食物入内,需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
昭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往今来,勤劳淳朴的昭通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纵情欢歌,翩然起舞,在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昭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至今仍然有不少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较好地保护下来,成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东周灭亡,鼓人散居民间,后随汉民进入昭通。《昭通xx》:“四筒鼓乡人丧礼用之,似为跳舞。”
中国民俗之美是永恒的,在世界文明中宛如一股清流。多彩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的期盼,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时候只知道吃,好玩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