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学管理 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包括体能(速 75%,过程性评价为25%;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占70%, 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健身技能和自我健身能 过程性评价占30%;高中学段终结性评价为60%,过程性 力,过程性评价内容有学习态度(出勤率、锻炼次数、运 评价为40%。(T) 动参与)、情感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建议各学段学生体 (摘自《体育科研》双月刊2005年第6期曹可强文) 育成绩评价的内容及比例为:小学阶段,终结性评价为 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 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工作,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况不容乐观,且真正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很小, 管理、辅导工作,了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实 与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初衷相去甚远。原因是多方面的, 际工作能力,积累经验。 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不高、 5.新兴运动项目的学习和交流:可以采用“请进来, 缺乏创造力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 送出去”的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有专业背景的 践能力,结合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教师、企业家或掌握新兴运动技术的社会人员请进学校, 1.成立社会实践管理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学 给学生传授,向“聘课制”一“聘任制”一“专职聘任制” 校进行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并具体负责学生社会实 逐渐过度;选派接受能力、教学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外出 践的联系、指导、管理、考核工作。 学习新兴运动项目,教授学生掌握。利用学生放假回家的 2.专项课教学实行“导师制”:该可采用技术课和 机会,布置学生学习家庭所在地的新兴运动项目等。 理论课的教学、训练、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助教、调查研 6.增加实习时间.强化实践环节:要制定详细的实习 究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项基本技术、基本理论, 计划,对实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强化培养学生 具有较好的专项技术示范、教学和指导能力,培养适应性 实习的操作能力,同时,实习和就业相结合,让学生 强、实践操作能力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仅有集中性实践环节是不够的, 建立完整的“导师制”管理制度,还需要制定“导师 应该增加实习时间和次数,强化实践环节。要结合课程, 选聘管理办法”、 “导师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 “导师 随时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假期时间, 奖励及处罚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与过 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鼓励学生积极组织 程管理相结合,保证“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指 3.加强术科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术科的教学不仅要 导,参与各种大型体育活动,锻炼学生赛事组织、管理、 教授运动项目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教 裁判等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提高能力。(T) 学、训练、指导别人进行练习的方法。 (摘自《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季刊2005年第4期 4.充分利用综合性院校的实践机会:专业学生可以尽 项立敏文) 早地接触到高校体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参与校内外各种 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表明,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 2.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一般专业技能、专 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业特殊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性知识、条件 (1)一般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为完成正常教学任务所应 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 具备的体能与智能基础。 (1)学科性知识包括:①专业基础知识(是指能够从 (2)专业特殊能力主要包括教养与教育能力以及组织 事高校体育学科教学的知识);②专业主题知识(是指高校 管理能力。教养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技术技 体育教师对于所从事的主要运动项目状况的了解);③专业 能,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养活动使学生达到体育课培养的标 前沿知识(是指教师对于本专业前沿发展状况的了解程 准。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其本职工作的一项特殊 度)。 的本领。 (2)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所应具备 (3)自我完善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另一种 的特有知识。 特殊的能力,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高校体育 (3)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驾驭课堂 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自学能力、 活动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的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构成了促进其完善与发展的基本内 (4)研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科内 容。 容及发展方向、对学生现状及发展规律、对教学目标及达 3.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自 成方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己所从事行业的认同度以及在本专业中的自我感知度。 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oI.I4.NO.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