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盖宽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具体情节

盖宽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具体情节

来源:暴趣科技网


王冕和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都是《儒林外史》中很特殊的人物。其中,王冕只在第一回的楔子里有所显露,而且是以正史中的王冕形象作为基础加工而成的。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人都是第五十五回中出现的“俗世奇人”形象。而这五个形象之间有不少共通之处,可谓是作者有意安排而成的。

一、传统儒家美德

这五个人物身上都能体现出一定的传统儒家美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孝道。如第一回中写王冕:

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面对贫穷寡母,王冕并没有对母亲让其辍学放牛一事感到埋怨,反而是以“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之言宽慰母亲,可见其孝顺。再如第五十五回写荆元:

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

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朋友们听了他这一番话,也就不和他亲热。

面对父祖留下的裁缝这个“贱行”,荆元宁可朋友们看他不起、“不和他亲热”,进入不了儒生“儒雅”的行列,也要守着它。这既是一种对社会的反讽,也是传统儒家孝道的一种传承。

二、气节。儒家文化中除了积极入仕为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屈从于黑暗统治,尤其是压迫百姓的统治,这从孔子反对“陪臣执国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而王冕等人身上也有这种气节。如第一回写王冕:

王冕并不曾远行,即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王冕道:“老爹请坐,我告诉你。时知县倚著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但他这一番回去,必定向危素说;危素老羞变怒,恐要和我计较起来。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只是母亲在家,放心不下。”

王冕对危素和时知县这般恶官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采取不合作的方式。再如第五十五回写季遐年:

施御史的孙子刚刚走出屏风,季遐年迎着脸大骂道:“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一顿大嚷大叫,把施乡绅骂的闭口无言,低着头进去了。那季遐年又骂了一会,依旧回到天界寺里去了。

面对御史请他题字,他绝不阿谀奉承,反而大骂一通,摆明自己“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的气节。

三、民本。虽然王冕等人不曾做官,但其思想中都含有深深的民本思想,试看第一回中所写:

吴王道:“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象,不觉功利之见顿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来拜访,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王冕道:“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吴王叹息,点头称善。

朱元璋问政于王冕,王冕则答以“仁义服人”,这便是对儒家思想中仁义和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再如写第五十五回盖宽:

盖宽道:“老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而今我这般光景,走到他们家去,他就不嫌我,我自己也觉得可厌。至于老爹说有受过我的惠的,那都是穷人,那里还有得还出来!他而今又到有钱的地方去了,那里还肯到我这里来!我若去寻他,空惹他们的气,有何趣味!”

这里不仅写出了“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的世态炎凉,更从受过盖宽恩惠的都是穷人中体现出盖宽的善良,而这种善良的深层,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这五人身上都有着儒家的传统美德,不失为儒林中人。同时,这也是吴敬梓对已经沦丧的美德的一种呼唤。

二、道家隐遁思想

在乱世中,儒家思想主张积极救世,故而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哪怕遇到长沮、桀溺、接舆等人的冷嘲热讽,也没有放弃入世的倾向;而道家思想则主张消极隐遁,故而庄子丝毫未将惠子的梁相之位放在眼中,这也是身为名家之流的惠子一直不能理解的。

而在《儒林外史》中,王冕等五人就是典型的隐遁者。而且他们的隐遁并非为求“终南捷径”,试看第一回中说王冕之事:

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作官。初时不在意里,后来渐渐说的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中。半年之后,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见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那官与他施礼,秦老让到草堂坐下。那官问道:“王冕先生就在这庄上么?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秦老道:“他虽是这里人,只是久已不知去向了。”秦老献过了茶,领那走到王冕家,推开了门,见蟏蛸满室,蓬蒿蔽径,知是果然去得久了。那官咨嗟叹息了一回,仍旧捧诏回旨去了。

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是年秦老亦寿终于家。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王冕隐居就是为了躲避为官,而且隐居在会稽山之后,“并不自言姓名”,可见其是真隐士。再如第五十五回写王太:

众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

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比起国手的傲慢和世俗心态,王太只在乎“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这也是道家思想下真隐士的一种表现。而这种隐遁思想正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向嘲讽。

三、贫与穷

王冕等人最为突出的共通点就应是日常生活的贫困和仕途的穷困。而贫困与穷困又是相伴相生的。上文已然说明,王冕等人有着儒家的气节和道家的隐遁思想,故而他们的仕途是穷困的,这是他们在特定时代下的无奈选择。而生活的贫困则也是因之而来。关于他们五人的贫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来贫穷——王冕因父亲早亡而贫穷、季遐年“自小儿无家无业”、荆元世代裁缝并无积蓄;二是家业衰落——王太“祖代是三牌楼卖菜的,到他父亲手里穷了,把菜园都卖掉了。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后来父亲死了,他无以为生”、盖宽也是相类的由富转贫。

这两种贫困,无非是吴敬梓的讽刺——无论你何等出生,只要不与官场为伍,终要落得个贫困的下场。

综上所述,王冕等五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吴敬梓对现实黑暗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弘扬。这对当今社会的廉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