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物形象分析
严监⽣我国清初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个⼈物形象,在⽂中严监⽣虽然吝啬,但并不贪婪,没有成为“⿁”,充其量不过是⼀个胆⼩怕事,勤俭本份的封建⼟财主。
严监⽣⼈物分析
严监⽣这个形象描写的第⼀笔是从⽼⼤怕吃官司溜⾛后开始的。⼩说是这样写的:
“知县准了状⼦,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会⼆⽼官。⼆⽼官叫严⼤育,字致和,他哥字致中,两个同胞兄弟,却在两个宅⼦⾥住。严致和见差⼈来说了此事,他是个胆⼩有钱⼈,见哥⼦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忙着让⼩厮去找两位舅爷商议。”
这场官司,本是⽼⼤严贡⽣惹下的,与严监⽣毫⽆⼲系,他完全可以推掉不管。正如王仁说的:“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然⽽,他还是⾃认倒霉地花了⼗⼏两银⼦,以“釜底抽薪”之法为⽼⼤平息了官司。两位差⼈来找严监⽣,分明是想来敲诈他,如果放到严贡⽣头上,他是绝不会买此帐的,⽽严监⽣⼜是留着吃饭,⼜是送钱,还赶忙派⼩厮找两位舅爷来商议。这就显⽰了严监⽣那胆⼩怕事的猥琐性格,说明了他宁可花银⼦换来⼀切事情在安隐状态中度过的⼼理。仅从对待这场官司,就可以看出严⽒⼆兄弟性格和为⼈的不同,⼀个是“三⼗六计,⾛为上计”地跑了,⽽另⼀个则逆来顺受,⾃认了晦⽓,这就把两个不同的性格⼗分⽣动地互为反衬了出来。
严监⽣这种胆⼩懦弱的性格特征,在王⽒病重议⽴偏房的情节上⼜进⼀步显现出来。扶不扶正赵⽒,本是他⾃⼰的事,但他先是怕扶正赵⽒得罪两位舅⼦,当他⽤银⼦买通两位舅⼦王德、王仁后,⼜“恐怕寒族多话”了,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为举⽌,正是他那胆⼩懦弱性格的绝妙体现。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说,成书于乾隆⼗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年(1803年)。
全书五⼗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揭⽰⼈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对当时吏治的、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热情地歌颂了少数⼈物以坚持⾃我的⽅式所作的对于⼈性的守护,从⽽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说⽩话的运⽤已趋纯熟⾃如,⼈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细腻,尤其是采⽤⾼超的讽刺⼿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