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最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 (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 (一手遮天)最大的手。(一步登天)最长的脚。(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气吞山河)最大的嘴。(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三字经
rén zhī chū 人 之 初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注释】人:泛指众人。 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来。 相近:相去不远。 习:后天的习惯。远:相差太远。“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
xìng běn shàn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性 相 近
xí xiāng yuǎn 习 相 远
不再是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gǒu bú jiào 苟 不 教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注释】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道:方法、道理。 贵:注重、重视。 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xī mèng mǔ 昔 孟 母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注释】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处:相处、居处。 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杼(音柱):牵纱的梭子。
【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dòu yān shān 窦 燕 山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
yǒu yì fāng 有 义 方
jiāo wǔ zǐ 教 五 子
míng jù yáng 名 俱 扬
zé lín chǔ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子 不 学
duàn jī zhù 断 机 杼
xìng nǎi qiān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教 之 道
guì yǐ zhuān 贵 以 专
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注释】窦燕山:五代后晋人,名禹钧。传说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yǎng bú jiào 养 不 教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注释】不教:不加以教导。 过:过错。 师:老师。 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zǐ bù xué 子 不 学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注释】子:是为人之子。 不学:是不肯读书。 宜:应该,适当。 幼:指黑发年少时。 老:指长大成年以后。 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故事】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yù bù zhuó 玉 不 琢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bù chéng qì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人 不 学
bù zhī yì 不 知 义
fēi suǒ yí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幼 不 学
lǎo hé wéi 老 何 为
fù zhī guò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教 不 严
shī zhī duò 师 之 惰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注释】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义:义理、道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wéi rén zǐ 为 人 子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注释】子:做人的孩子或儿女。 方:正当,刚,正值。 少时:小时侯。 亲:亲近。 师:良师。 友:益友。 习:学习。 礼仪:礼节仪态。
xiāng jiǔ líng 香 九 龄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注释】香:黄香,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人。传说他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母的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 龄:岁。 温:暖,暖和。 亲:指父母。 执:遵循,应该做的事。
【故事】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néng wēn xí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孝 于 亲
suǒ dāng zhí 所 当 执
fāng shào shí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亲 师 友
xí lǐ yí 习 礼 仪
róng sì suì 融 四 岁
néng ràng lí 能 让 梨
dì yú zhǎng 弟 于 长
yí xiān zhī 宜 先 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注释】融:孔融,东汉时鲁国(今山东)人,孔丘的后代,三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人物。他四岁时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后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杀害。 弟:通悌,指尊重兄长的道德规范。 长:兄长。
【故事】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shǒu xiào tì 首 孝 悌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故事】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cì jiàn wén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知 某 数
shí mǒu wén 识 某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