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目砚代瓣装备 2008年第6期(总第64期) 太阳电池及光伏发电 祝玉华 石凤良 李力猛 010022 1.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063000 2.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摘 要:本文从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各种太阳电池的优劣,并对国内外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论。同时介 绍了光伏发电的应用并展望了我国光伏发电的前景。 关键词: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一方面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 大;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 源(一次能源)存储量剧减,即将被人类耗尽。因此开发新能 了电源,即可向外电路供电。太阳电池因其工作原理简单, 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开发,拟在缓解能 源紧张、环境恶化的局面。 太阳电池多以硅为主要材料,按制作工艺不同可分为单 晶硅太阳电池、多晶硅太阳电池、非晶硅太阳电池和薄膜太 阳电池。 源,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结构,成为所有现代化工业国家的 奋斗目标。 一、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历史 单晶硅太阳电池研发时间最早,其稳定性好、转换效率 高,但制备过程中消耗的硅材料较多,因此成本较高,多用 于航天事业。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能量的源泉,广义上说地球上 的风能、水能以及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来自 太阳能。太阳的能量非常丰富,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 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到达地球表面上的能量约为1000 w/ ,多晶硅太阳电池成本低,转化效率较高,生产工艺成 熟,占有主要光伏市场,是现在太阳电池的主导产品。 非晶硅太阳电池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但是其转换效 率较低,而且存在光致衰退(所谓的s 效应,即光电转换效 率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延续而衰减,使电池性能不稳定),这 样就大大地了它的大规模应用。 薄膜太阳电池是现在光伏领域研究最活跃的对象,其主 要研发了非晶硅薄膜电池、微晶硅(纳米晶硅)薄膜电池和硅 异质结电池。因为非晶硅薄膜电池能更好地吸收太阳光,具 有优良的光电性能,而且在降低成本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太阳能的利用极富发展前景,是人类 20世纪50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技术突 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 破:一是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转化效率达6%的实用 型单晶硅太阳电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科学家Tabor提出选 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成功研制成功了选择性太阳吸收 涂层。这两项技术的突破,为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化发展时 期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研制的太阳电池,既可以作为独 立能源亦可以实现并网发电,而且是零污染,因此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机遇。 太阳电池,又称光伏电池,是一种把太阳能直接转化电 势,所以很快就在太阳电池和液晶平面显示等光电器件方面 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非晶硅薄膜电池光学带隙较宽,使得材 料本身对太阳辐射光谱的长波区域不敏感,而且存在光致衰 退,使得电池性能不稳定,运行一年以后其效率就要衰退 30%-50%,这样就使它的应用大打折扣。为了减小光致衰退 效应,最好的途径就是制备叠层太阳电池。叠层太阳电池是 在制备的P—i-n单结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再沉积一个或多个 能的半导体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当半导体晶片受光照时, 如果光子能量大于半导体的禁带宽度,价带电子就可以吸收 光子的能量,通过禁带跃入导带,由于内建电场的作用,在 P-N结的两端出现一个因光照而产生的电动势,这样就形成 收稿日期:2 008—02-2 9 p-i-n子电池 尽管叠层电池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但是并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S—W效应,因此其发展也有很大的局限 性。所以,必须寻找新型材料来制备稳定的薄膜太阳能电 池。近年来开发的微晶硅薄膜电池是由微晶粒、非晶及晶粒 作者简介祝玉华,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凤良,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李力猛,在读硕士。 间界组成,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它的稳定性好, 另外它 5 一@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6期(总第64期) 中国现代树装备 拓宽了对太阳光波长的吸收范围,可以吸收到红光和红外 光,因此它可以提高太阳电池的效率。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 池研究时间较短,目前转化效率并不高,其相关技术和制备 工艺还需完善,因此,微晶硅薄膜电池距离大规模工业应用 尚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利用微晶硅或非晶硅作窗口层,单 晶硅或多晶硅作衬底,制备出异质结太阳电池(HIT电池), 这种电池既利用了微晶硅或非晶硅的低成本、制作工艺简 单,又发挥了晶体硅载流子高迁移率的优势,能实现太阳能 电池的低成本、高效率,是国内外竞相开发的热点,虽然异 质结电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率,假如进一步提高 效率,需要突破能带结构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和研究价值。 由于太阳能具有资源丰富、清洁方便等优点,各国都十 分重视太阳能发电(即光伏发电)在未来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 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光伏发电的核心——太阳电池,关于其 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各种研究开发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发的高效单晶硅电池效率已达 24.7%,美国、日本、德国的单晶硅电池效率也达到20%以 上。在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研究方面:2001年,德国Julich 光伏技术研究所,利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 制备出了单结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其转换效率达到了 8%。2003年,美国United Solar¥ ̄J备出微晶硅单结太阳电 池,其转换效率为6.7%,但其微晶硅与非晶硅的叠层电池的 转换效率达到了l2.4%:而在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发中,日 本三洋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其转换效率已达到21.2%。上世纪 90年代以来,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高峰会议,讨论和制定世 界太阳能战略规划、国际太阳能公约,设立国际太阳能基金 等,旨在推动全球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本通 产省(MITI)第二次新能源分委会宣布了光伏、风能和太阳热 利用计划,目标是201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Gw;欧盟的 可再生能源及相伴随的“起飞运动”是驱动欧洲光伏 发展的里程碑,总目标是201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Gw; 美国能源部也制订了相应的光伏规划,以实现美国能源供 应、社会发展和保持世界光伏产业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按 照预计的发展速度,2010年美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 7Gw;澳大利亚计划于2010年使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达到0. 75GW。 二、我国利用太阳能发电简况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年开始研究太阳电池,70年代开始 涉及薄膜电池,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随着设备不 断更新,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太阳能应用已从简单的照明 发展到航天、通讯、交通、电力和国防等领域。截至2005 年底我国发电量在千瓦级以上的太阳能发电站已有1100座, 各种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约有十万套左右,太阳能发电达到 6.57Y千瓦,解决了700多个乡镇,约300万偏远地区人口基 本用电问题。2002年国家计委起动了西部7省“送电到乡” 工程,投资20个亿,使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加。达2万千瓦,该 嘲 露 工程于2004年全部竣工。目前,我国又已经启动“送电到 村”项目,旨在帮助无电村和无电户解决供电问题。太阳能 发电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我国计划到2020年,将太 阳能发电量增加30倍,从目前的7万千瓦发展 ̄iJl200万千瓦 (相当于2Gw)。 光伏发电成为我国飞速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主要应用于 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太空中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最早的应用领域是作为 人造卫星的电源,多采用高效的单晶硅电池,1971年我国首 次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东方红2号卫星上,前不久发射的神州 5号载人飞船的供电也是由太阳能电池提供。 2.在边远地区发挥巨大作用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 特别是供电困难的地区,太阳电池将尽显自身优势,解决当 地的生产,生活的实际用电问题。以目前的趋势看,有望在 “十~五”期间新增光伏容量26.5万千瓦,解决西部10000 个无电村和100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 3.在沿海地区的应用在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等沿海试点 示范区,实现大规模的并网发电,取得了预期效果,为生产 生活提供方便,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 4.在交通系统的应用在远离电网供应的区域,用于紧 急电话,监视器,信号灯,标志牌等。在一些较大城市的交 通系统,现在太阳能信号灯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5.光伏屋顶和太阳能建筑在住宅和大型建筑物的项部 安装太阳能电池,非常方便、经济又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今后大力推广利用的一个方向。 6.在其它方面的应用2007年8月5日,我国第一家太阳 能光伏“追日”发电系统在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馆正式并 网发电,该系统是江苏中盛光电与西班牙著名厂商OPDE合作 开发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远程遥控,随太阳做二维旋 转,是目前世界上转换效率最高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一年可 为奥运场馆提供近5万千瓦时的电能,体现了人文奥运、科 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太阳能灯节能又美观,将在2008 年奥运会期间大显身手。太阳能汽车减少了石油的消耗,降 低了污染。还有太阳能计算器,光伏通信等等都显示了太阳 能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太阳能发电是未来获取能源的重要方式,现在世界各国 都在大力发展太阳能事业。随着生产的改善和技术的不断创 新,太阳能发电必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更多的领域服 务。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 中,太阳能发电必将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 贡献。 参考文献 [1]黎兆林.太阳能发电及其展望….广西节能,2007,3 [1]冯志卿.江苏打造千亿光伏产业链[J].中国投资, 20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