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
1. (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 ①将援弓射之________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哥哥的意见是________;弟弟的意见是________;社伯的意见是________。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2. (15分)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第 1 页 共 20 页
孔子不能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 (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孔子不能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 (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 (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 (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感觉第一幅大一点,实际一样大。因为这可能是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造成了视觉上的差异。
3. (14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第 2 页 共 20 页
(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 A . 归还 B . 逃跑 C . 回家 D . 归类
(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 ) A . 没睡好觉 B . 拔苗累的 C . 生病 D . 锄草累的
(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 ) A . 禾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
B . 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 C . 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 4.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第 3 页 共 20 页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列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盂
沧
孰
汝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⑤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_______。 5. (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
第 4 页 共 20 页
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盂
________ 沧
________ 孰
________ 汝
________ 知
________ 乎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________日始出时去________人近 ③及________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________也 ⑤孰________为汝多知________乎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6. (8分)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 5 页 共 20 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 (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2)两小儿辩日时,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孔子:________ 两小儿:________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个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用文言文来说)
7. (1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________ ②为弈秋之为听:________ ③诲:________
第 6 页 共 20 页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_______不同,所以________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8. (13分)课外阅读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9. (10分)阅读理解。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目: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 . 盖:原来是。
第 7 页 共 20 页
B . 既往:往事。 C . 破格:破纪录。 D . 乳虎:初生的虎。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②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 (3)说一说文章画线的句子的言外之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少年人和老年人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10. (5分)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董遇谈“三余”勤读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遏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对“或问‘三余’之意”中“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也许 B . 有的人 C . 或者 D . 有时
(2)以下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翻译:有个人向董遇请教,董遇不肯教。 B . 遇言:“当以三余。”翻译:遇到他说:“应当用‘三余’的时间。” C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翻译: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第 8 页 共 20 页
D .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翻泽: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3)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1. (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 B . 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 C . 而不求偿:报偿 D . 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 12. (19分)课内阅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A . 群儿/戏于庭 B . 一儿/登瓮 C . 光持/石/击瓮/破之 D . 足跌/没水中
第 9 页 共 20 页
(2)根据课文内容,给下列句子排序。 ( )大家都扔下他离开了。
( )有个孩子登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在里面了。 ( )司马光搬起石头击破水瓮,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 (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3)“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之”是( ) A . 代词,指群儿 B . 代词,指瓮 C . 代词,指石头
(4)“群儿戏于庭”的现代汉语翻译是_______,由此,其正确的语序应为_______。( ) A .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群儿于庭戏 B .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群儿庭于戏 C .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群儿庭戏于 13. (27分)课外阅读。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去:________。 方:________。 欲:________。 还:________。
第 10 页 共 20 页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还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用“是”与“否”判断下面的划线字是否意思相同?(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
14. (14分)课内阅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日逐走________ ②弃其杖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第 11 页 共 20 页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弃其杖,化为邓林。
(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15. (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休好射雉
孙休①好射雉②,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③!休曰:虽为小物,耿介④过人,朕所以好之。
【注释】①孙休:是吴国君主孙权的儿子,后继位。②雉:野鸡。③耽:沉溺,贪恋。④耿介:正直有节操。
(1)解释下列语句划线词的意思。 ①孙休好射雉________ ②则晨去夕反________ ③此为小物________ ④何足甚耽________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从文中看,孙休是个________的人。 16. (8分)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
第 12 页 共 20 页
【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 太 傅 在 京 口 遣 门 生 与 王 丞 相 书 求 女 婿 (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丞相语郗信:告诉 B . 白郗曰:姓氏 C . 咸自矜持:都 D . 因嫁女与焉:于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 13 页 共 20 页
参
一、 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207分)
1-1、
1-2、
1-3、
2-1、
2-2、2-3
、
2-4、
2-5、
第 14 页 共 20 页
3-1、
3-2、
3-3、
4-1、
4-2、4-3
、
4-4、4-5
、
4-6、
第 15 页 共 20 页
4-7、
4-8、
4-9、
5-1、
5-2、5-3
、
5-4
、
5-5、
6-1、
第 16 页 共 20 页
6-2、
6-3、
6-4、
7-1、
7-2、
7-3、
8-1、8-2、
9-1、 9-2
、
9-3、
第 17 页 共 20 页
9-4、10-1、
10-2、
10-3、
11-1、
11-2、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13-3、
第 18 页 共 20 页
13-4、
13-5、
14-1、
14-2、14-3
、
15-1、
15-2、
15-3、
16-1、
16-2、
16-3、
16-4、
第 19 页 共 20 页
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