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中段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序列

小学语文中段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序列

来源:暴趣科技网


构建小学中段观察能力训练序列

什邡市实验小学:黄若兰

一、 对构建小学中段观察能力训练序列的思考

1、 在实践活动中训练观察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需要。即使是幼儿也需要,想自己爬,自己跑,想竭力摆脱大人的控制。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析,而要自己尝试与各种材料打交道,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但传统的教学显然忽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总怕学生\"\"后失败,总觉得教师不讲学生是“学不懂珠”,也不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特别的想法或超越教材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错将学习当作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阻碍了学习的主动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所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选择性,把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上,其结果必然能命名学生不密闭的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大大减少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散失,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再说,这里的学习能力指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受到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制约,学习能力在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反映了学生认识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连续过程。因而,如何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在各阶段之间妥善衔接,推动学习能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这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重心。

观察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观察能力就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固的认知能力,是智能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的水平。著名的生物学家巴莆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刻者几个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超过了中等水平的人们。”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多么重要。

2、 找准观察能力培养的生长点!

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表达什么呢?不是空洞虚假的内容,而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对事物认识和真情实感 。所以,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析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要有内容,必须留心观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里“留心”是关键。不留心,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会有意地去观察,在脑海里留下的各种事物的形象比较模糊 ,甚至根本没有印象。等到作文时,头脑空空,没有可写的内容,自然要“咬断笔杆”了。学生若能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认识世界的钥匙,各种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写作时的“材料库 ”变得十分充实,作文时就“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怕写不好作文。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念思维过渡,即一方面,学生思维仍然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他们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形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感性基础上适当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在中年级写观察作文尤为重要。

3、 “观察”内涵的释义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要的知觉,是在感知的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 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 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 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 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1)、多种感官

我们眼中的“观察”是调动的多种感官参加观察,是一项可以使具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的综合活动。我们有天赋的眼睛,耳朵……但是我们有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吗?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人间世界里,大自然的美,人间世界的美,是要由人用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去发现的。但是人的感知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育、训练的。画家的颜色感觉能力和音乐家的声音感觉能力都是从小培养训练的结果。同样,要想拥有会看的

眼睛,审美的眼睛,要有会听的耳朵,审美的耳朵,有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也是需要努力训练和开发的,这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观”与“察”有机结合

仅仅是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还是不够的,我们对“察”的理解,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想法、在观察过程中想象和联想的综合运用上。就像海伦·凯勒呼吁的那样:好好用自己的眼睛,好好地聆听声响,聆听鸟儿的歌唱聆听管弦乐队的铿锵旋律,好像明天即将遭遇耳聋;要好好触摸自己想触摸的每一个物体,就好像明天自己的触觉会丧失……闻一闻鲜花的芳香,尝一尝食物的滋味,充分利用每一种感官带来的赏心悦目的感觉,体验每一种感官带给我们的欢快而美好的细节,这不仅是学习语文的需要,也是享受美好生活的需要——语文本来就应生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当它成为学生生命的需要时,才可能健康发展。

二、构建小学中段观察能力训练序列

孩子进入三年级进行习作开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为什么有的老师会说做了大量的观察训练学生还是不会写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让观察的对象广泛,不仅仅是花、鸟、草、房子……注重的是观察人和生活;第二,主要是培养感知感受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三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体验生活。朱自清先生曾说:观察时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拆开来看”就是说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事物,“拆穿来看”是说要思考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因此,我们征对三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以下几个训练序列。

1、静态到动态

开始,为了与二年级作好一个有效的衔接,不让学生一开始就惧怕作文,我们做了一次观察秋天的看图作文的习作练习。图画上的景物、人物、事物都充分展示出了秋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的观察。当然这样的观察只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以往观察训练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在这幅图中对人物的观察,是为了展开想象和联想——“图里的人会做什么?会说什么?会想什么?”延伸图外的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这幅特点明显的图画,知道了秋天真的来了,有了观察的内容,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师:看看图上的人物,你有什么感觉?

生:图上的一家人很高兴。

师:从哪儿看出他们很高兴呢?

生:脸上都带着笑容。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他们什么事会那么高兴?高兴的时候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呢?

生:……

有了这么第一次的“静”态的观察训练,我们觉得还挖掘的不够。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延伸训练:找找家里的就旧照片,说说它的故事,旧照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些故事都是学生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没有自己的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于是我们让学生找来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承接第一次看图写话观察时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去观察照片,要求写出照片上的人物和景物的特点。唤起学生对照片生活的回忆,由照片想起他们快乐幸福的生活,再结合第一次观察训练中对人物展开的联想和想象,展现照片背后的故事,有了

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写起来内容相当丰富。

有了两次对“静”态的观察,我们又开始了“动”态观察,布置让家长带着孩子去鸟市动静结合的观察鸟儿,认识他们的名称,了解他们的生活共性,观察鸟儿的外部特征,再看看你喜欢的鸟儿与其他鸟儿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听听小鸟的叫声,再想想鸟儿们的齐鸣又是怎样的景象。作业布置后,同学声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观察中。

2、单一到综合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认为能让学生发现美的关键是所观察的事物,必须能打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兴趣,能使他们感悟的事物。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我们认为观察是调动身体的各项器官去感知事物。

我们设计了“淘耳朵的游戏”,在游戏中,调动起学生眼、耳、手等多种器官去观察,我们让学生敲桌子,敲文具盒。一个人敲,一起敲,仔细观察同学的表情、样子,仔细听声音的大小,是什么声音,象什么,游戏生动有趣,学生的习作也在观察中愉快的进行。教诲学生平时往耳朵里多装,写作时进可能地掏出声音来。

写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作文训练,家乡这个概念给予的意义太多太大,不好去把握,于是我们又把作文改成了观察家乡的一种水果,以点带面,我们着重指导学生观察蜜橘:用“眼”从外到里地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用“手”去触摸它的皮肤;用“鼻子”闻闻它的气味;用“嘴”尝尝它的味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由单一的观察训练过度到综合的观察训练,边观察边想想心里的感受——“摸摸橘子什么感觉?”“尝尝什么味儿?”“看看你的同桌,吃橘子的时候什么表情?”我们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会了观察蜜橘,学生可以发散开去,运用这个方法观察、写作家乡的土特产或其它水果。

师:掰开蜜橘闻闻,什么味儿啊?

生:一股酸酸的味道,我想我的蜜橘一定很酸。

师:你不仅用你的鼻子闻闻蜜橘的味儿,还猜想它有点酸,那到底什么味儿呢?自己尝一尝。

生:……

师:什么味儿啊??先别说,杂们猜一猜,再吃吃,观察同桌的表情,看看通过他的表情你能猜出它他的蜜橘什么味儿?

生:……

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学生明白了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 ,用舌头去舔,用手去摸。总之,只要能帮助我们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全身无论那一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利用。

3、实物到场景

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只有自觉地从生活中采集材料的人,才能把无感注意迅速地转化为有感注意,对遇上的好材料认真审视、思索,以发现其表面和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实物具有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度等属性,这些属性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他们是活生生的东西,比图画更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

的表象,具备了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词语训练也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设计了一次实物观察,训练了学生对一件事物的综合观察能力。

这一训练,我们有意识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这节课中特意设计了几个生动丰富的表情,帮助孩子去寻找生活中那些各种各样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而这样的几个图画,非常立体的让孩子们观察到人们在“高兴”、“生气”、“悲伤”、“惊讶”时的表情,在学生说事是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学的表情,动作,语言,唤醒孩子的当时场景的记忆。

师:在长大的过程中,你们经历了欢笑,留下了热泪,许多孩子的父母用照相机留住了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展示学生照片)

师:这是谁?你瞧,他(师描述怎样笑),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他的表情吗?(开怀大笑、高兴、愉快、开心、快乐、幸福等等)(词语训练)每一个表情里都藏着事呢,是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

(板书:事)

生:……

师:看来这件事儿确实让你很高兴,把我们听的人也逗乐了。

(贴图:高兴)

师:大家也有高兴事儿吧,说说看?

生:……

师:从你脸上的表情(具体描述出来),我看到了你高兴的劲儿。

高兴的时候还做了个动作

高兴的时候还说了个:“噎!”

我听见你高兴的笑声了,我也发自内心为你高兴。

师:今天我才知道在你们身上发生了好多好多高兴的事儿,数不胜数。吸引住了我和你们一起高兴。只有高兴那生活多单调啊,那生活还有什么呢?瞧瞧这些表情,想到了什么?

(画表情)

生:……

师:孩子们在下面议论纷纷(认真思考),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

(贴图:伤心、惊讶、生气)

师:从哪儿看出来他很伤心呀?

生:……

师:看来你也经历过伤心、难过的事情,心中有体会。

这两个呢?

生:……

师:黑板上小朋友的表情肯定在你们的脸上浮现过,回忆一下你曾经有过的那些经历,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全班,我们可是用心在听哦!

二、再现生活的场景,在观看师生表演场景时训练学生对表演进行观察——“我们怎么做的?”;“说了什么?”;“有什么动作?”;“表情怎样?”。把“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说出来。这样的两个设计是有意识的教会学生看什么?听什么?当孩子把笔触深入事情发展时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时,文章自然而然丰富起来。

生:我要说的难忘的事是—妈妈原谅我了!

师:哦!是件什么事儿呀?仔细听听,什么地方让你最难忘?说完了一起交流。

生:……

师:这件事什么地方最难忘?

生:……

师:相信这事情好多孩子都经历过是吧!我们就来演一演,请其它孩子一边观察一边记在心里。

(板书:一边观察一边记)

生:……

师:表演完了,我们刚才怎么做的?

(板书:怎么做)

生:……

师:怎么说的呀?

生:……

师:能不能把这个过程再说一次。

生:……

师:妈妈不打你是因为你很诚实,通过小朋友的帮忙,你把这件事说得很清楚,生活中随时要求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在心里。

4、课内到课外

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要想成为善于观察的人,第一要不断学会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增长知识。在增长知识、扩大见闻中提高观察力。第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提高观察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我们不但要重视利用各种课内练习作业,也要重视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科技小组、兴趣小组、野外旅行、参观动植物园、游戏、劳动等等,都可使儿童增加接触大自然、学会观察生活,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知识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我们注重学生课堂内外训练的结合,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课外拓展,反映生活画面。如编童话故事。看图写话后,让家长带着学生去城市的郊区去走走看看,写写什邡郊外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又如让学生去观察菜市、超市、学校、古镇、菊展,按照总分的方法练习仿写。写了家乡水果,后参观了水果市场,写成日记。

三、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序列过程实现了自主发展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获。学生通过我们一系列的观察训练对作文也不惧怕,他们变的喜欢观察、留心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哪怕是一点点,只要心中有感受,他们都会把它记录下来,给作文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素材,在这种个性化的练笔中,学生也得到了自主发展。

许多孩子在不经意间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发展了个体观察的能力,运用课堂知识,学生在课外的观察得到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如观察菊花,有的学生对菊花颜色感兴趣,有

的对花瓣感兴趣,有的则对花的造型感兴趣。观察古镇:学生的观察点也是各式各样,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真的就能做到笔下生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