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6 古对今 共(2)课时 2、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酉”。 三维目标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酉”,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识读12个生字。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前准备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上——下)(大——小)(天——地)(古——今)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古和今,圆和方,严寒和酷暑,春暖和秋凉,晨和暮,雪和霜,和风和细雨,朝霞和夕阳,桃和李,杨和柳,莺歌和燕舞,鸟语和花香。(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2)你能找到这些相对的词语中的生字宝宝吗?请你动手圈画,正确读出字音。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课文中会认的字,教师相机贴字卡并注意将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你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课 题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暑、晨、朝”是翘舌音;“凉、霞”是三拼音节。 4.自主识字:这么多的生字宝宝,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先来分分类吧! (1)左右结构的字:酷、凉、细、朝、杨。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酷:①儿歌记忆:酉时告诉你。 ②加一加:酉+告=酷。(酷暑、酷爱、冷酷) 凉:①换一换方法:“惊”字左边换成两点水旁就是“凉”。②这个字的两点水旁与温度低有关,如:冰、冷、冻等。(冰凉、凉水、凉气) 细:猜字谜:田边种丝瓜。 朝:①字歌:十日十月。(朝阳、朝霞) ②多音字,还念cháo。(朝代、汉朝、朝南) 杨:①换一换:“场”字部首换成“木”念“杨”。(杨柳、杨树、白杨) ②形声字识字法:木字旁表示和树木有关。 (2)上下结构的字:寒、暑、晨、霞。 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暑、晨:这是一对“亲兄弟”,讲讲它们这对汉字兄弟的故事吧!(“暑”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者”代表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古对今 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这节课朗读的梯度没有体现。这节课学生的朗读没有很明显的提升。教师应该在课前明确:这节课应设计几次朗读,形式分别是什么,朗读的增长点在哪里。例如对课文第一小节的处理,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看图猜对子,最后再利用不同形式朗读。对课文第二小节的处理上,在学生拖动图片连线的环节之后,应该再让学生拍手朗读。对课文第三小节的处理上,学生贴图的时间过长,可以相应压缩时间,让学生多朗读。 《古对今》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要求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重心应完成从拼音向识字阅读的过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目标是识字,在教学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伙伴间的交流从而认识字词,增强对文章的感悟。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同时,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便于学生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然后,教师着力在朗读主加以指导,让学生读出语气。这样,学生能读出语感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一段话对读作了很好的定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我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象,训练学生从朗读中自己感悟课文的真谛,以学生为主体,变“教材”为“用教材”,灵活运用课件及图片,灵活运用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古对今》效果分析
教学环节设计 目标指向 评测练习 第一、二环节:导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整体感知,初步感知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98%的学生会读生字,能读出句读好生字词。通过读认读生字词,达到会子的韵味,2%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课文,师生读,男生读会认的程度。 女生读。 解 读课文,并且集思广(评测工具:个别读,开火车读,益发表自己的看法。 各种方式读) 96%的同学能熟练读课文并认真思考问题后回答,但有4%的同学理解有偏差。 提出《古对今》这篇第三环节:研读文章中的特点,让学赏析,深入理解 生思考 出示图片加深对对子全班同学都在积极踊跃的参与的理解。 词语理解。 (评测工具:个别读、齐读、问答) 发现下课后孩子在课文中做批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拍手朗读课后搜集到的对子的儿歌,加深理解对子。 注。(评测工具:家长反馈、上课下认真完成作业。 课展示)
《古对今》 教材分析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方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古对今》
第二课时 评测练习
一、将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h ǔ ch iá 寒 暑 晨 霞 二、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严寒(yán yín) 朝霞(cháo zhāo) 酷暑(kù ɡào) 杨树(yánɡ yínɡ) 三、看拼音,写汉字。 xī xì lǐ
1.( ) 阳下, 小的( ) 树苗在摇晃,在跳舞。 ɡǔ xiānɡ
2.千年( ) 树上的花儿开了,真( ) 。 四、选字填空。(填序号) ①园 ①圆 1.这是一个( )桌子。 2.春天,公( )里真热闹啊!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桃对李, 柳对杨。 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1.读了选文,你想到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选文,你知道了哪两种鸟?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选文中的哪种树呢?请画下来。
《古对今》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借助图片或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和正确、流利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上。
这节课教学环节安排周到,上课伊始通过复习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之后进行“古、夕”两个字的写字指导,重点强调了笔画、笔顺,并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写字姿势。在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利用指名读、拍手读、同桌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回忆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基本背诵出课文内容。利用图片,通过让学生看图说对子、拖动图片连线、粘贴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词语。最后进行拓展,给学生每个人一张对子,让学生找到能和自己相对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这节课练习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通过教师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点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有话说。本节课的亮点在于电子白板的运用,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本节课还设计了学生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上台拖动电子白板上的图片,孩子们感到很新奇,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可是这节课朗读的梯度没有体现。这节课学生的朗读没有很明显的提升。教师应该在课前明确:这节课应设计几次朗读,形式分别是什么,朗读的增长点在哪里。例如对课文第一小节的处理,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看图猜对子,最后再利用不同形式朗读。对课文第二小节的处理上,在学生拖动图片连线的环节之后,应该再让学生拍手朗读。对课文第三小节的处理上,学生贴图的时间过长,可以相应压缩时间,让学生多朗读。
《古对今》
第二课时 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目标和各个阶段性目标都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习课文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那么,什么又是情感体验呢?为什么学习要以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主呢?我们可以从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的一段话中得到启示:“我们过去的文学理念对人的感情往往简单化。我们归纳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什么思想,其实不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反映,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所以我说,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情感体验就是以读者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
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课上我非常注重与孩子之间进行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