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日习俗
1、赛龙舟。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3、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4、悬艾叶。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5、喝雄黄。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6、煮大蒜。大蒜是一种中药,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7、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