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莫言)

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莫言)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1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选取的莫言小说:《奇遇》

2013-07-04 10:45:02| 分类: 试题研究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陈众议在《世界文学视野中的莫言》中说:“无论对于诺奖还是世界文学,莫言的获奖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诺奖的又一次转向,即它终于转向了中国作家,肯定了莫言非凡的文学价值,他的想象力、睿智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同时通过他肯定了中国文学;这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不失为一个好消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在“实施建议”中说:“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莫言的作品不仅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这一奖项规格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向同学们推荐莫言的作品。莫言除了一系列的大部头小说,还有不少朴实、真挚的散文,从这些散文中更能见出作家的性情。理所当然的,莫言的小说和散文,成为201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选材方向之一。 一、2013年邵阳中考卷 奇 遇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军官吗?你是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小说标题“奇遇”,“奇”在哪里? 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仿照示例,给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 原文文段 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批注 示例: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环境特征,热爱。 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 3.小说中赵三大爷具有 的性格特点;作品旨在突出 的主题。 4.赵家三大爷已死这一结局前文中已有暗示,请任找两处。 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橘子读后] 读小说前半部分,我们感觉这不像是小说,更像是一篇记叙文,写作者的一次经历。读到后面,我们才回过神来,至少,作者讲述的这次“奇遇”不是真事。莫言借鉴了《聊斋志异》作者的构思与写法。文章篇末,作者有一段议论,是揭示题旨的:“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就小说艺术而言,这段议论确实有些直白。所以,邵阳的命题人把这段议论删节了。小说结束在母亲那句“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行夜路的一次“奇遇”,主人公应该是“我”在村头邂逅的那个赵家三大爷,他到底是人还是鬼?是人,他明明已然去世三天;是鬼,手里的玛瑙烟袋嘴又从何而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赵大爷有着高尚的情操,死了,还没忘欠钱还债! 几道题命得都不错,有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的概括,有对情节设置的理解,有对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批注,可以说抓住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

2013年7月4日10:43

二、2013年盐城中考卷

大 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 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 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一句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我们钻 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 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1)“爷爷,那是什幺?”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

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4.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5.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参及评分标准]

1.(3分)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答出三点意思即可。

2.(4分)(1)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低沉有力”、“节奏缓慢”各1分。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每点1分)

3.(4分)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坦然镇定”、“刚毅坚 强”各2分,意思对即可。

4.(3分)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角度2分,“视觉”“听觉”“嗅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语言l分。

5.(4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橘子读后]

关于这篇作品,叶开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大风在记忆中升起》,文中有不少激烈而前卫的见解。 叶开认为,莫言的短篇小说创作丰富多变,自由恣意,意象瑰丽,故事动人,有很多篇目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大风》是莫言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语言优美,情真意切。莫言的作品长期被中小学教材编写者排斥在外,理由是莫言的作品“血腥”“暴力”。但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各地教材编写者都声称要选入莫言的作品。这件事情让人感到蹊跷:之前三十年一直“血腥”“暴力”的莫言,怎么一获诺奖就不血腥不暴力了?这是取媚诺奖评委呢,还是教材编写者没有标准?我个人认为这些教材编写者大概没有读过多少莫言的作品,他们的印象大概是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和十年前评论界一直以“残酷

叙事”为评判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而来的。诚然,这些作品里有些血腥暴力,但莫言创作力旺盛,作品数量庞大,他写了六百万字作品,除去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篇幅稍长无法纳入窄小的教材里,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题材多样风格多变,长短适宜,其中很多都适合中小学教材,比如我选择的这篇《大风》。

《上海文学》编辑、青年作家甫跃辉说:“《大风》我太喜欢了,我读了起码有二十几遍。” 《大风》最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景物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篇小说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其中之一是用词谨慎、准确;其二是写人物细腻温暖,但不动声色。莫言写景物极其生动,如大风降临前的情形:“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难忘的、栩栩如生的记忆,可能是人,可能是事。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感受力和同情心,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温暖的,都一过即忘;其二是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不懂得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这种珍贵的记忆,而是堆砌一些从课文里学来的所谓好词好句,其实是陈词滥调。看着很丰富,但空洞无物。

无疑,叶开的评价是中肯的。

出于篇幅等的需要,命题人将《大风》引入中考语文试题时作了不少的删节,可能少了阅读原文所感受到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2013年7月4日12:45

三、2013年乐山中考卷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杂文选刊》2013.4,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4分)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4分)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参及评分标准]

1.(4分)“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我”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一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

2.(4分)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2分),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2分,大意正确即可,但没答出“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意思扣1分)

3.(4分)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一点1分)

..

4.(4分)“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

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

..

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一点1分,注意加点词语,大意正确即可)

5.(4分)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任答对1点得1分)

[橘子读后]

大凡经历过饥饿的人,读这篇文章,会唤起他们深切痛楚的回忆。我是有过挨饿体验的人。印象中,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过的是食不果腹的日子。当时,因为年龄小,不太懂事,还怨天尤人。有段时间,中午放学回家,迎接我的一直是小小的煮土豆,有时,我竟赌气地返回学校。还有几次,晚饭是用那种发霉的谷子面做的很清的糊糊,我怎么也喝不下去。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到了我读师范的时候。

现在想来,当时内心最受煎熬的应该是父母。

莫言的这篇文章,我曾在倪文锦、于黔勋主编的一本教材里读过,叫《卖白菜》。是个很朴实的题目,跟文章的内容倒是挺相配。现在将文题改为“我为白菜狂的日子”,好像还是一般化。莫言有多篇作品写到母亲,有篇文章还专门以“母亲”为题。这篇《我为白菜狂的日子》仍是写母亲的,我觉得本文更像一篇写真人真事的记叙文。

2013年7月4日15:08

四、2013年张掖、武威、酒泉、白银、定西、平凉、金昌等地卷

放 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前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送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气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要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淡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风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声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的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1.围绕着放鸭姑娘,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3分) 2.文中插叙的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3.莫言笔下的青草湖就像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湖水绿得像翡翠”“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盛开,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这样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的作用?(3分)

4.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4分)

(1)“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2分) (2)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2分)

5.作者对姑娘的神态、动作、语言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美丽可爱。 (1)请根据相关描写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姑娘最初问起李老壮时郑重其事,当老壮反问她“你问他干什么”时,姑娘 (1分);当姑娘知道在她面前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她说: (1分);在李老壮点出“偷鸭”事件时,姑娘 (1分)。匆匆鞠躬后,没命地逃走了。

(2)揣摩所填内容,说说文末热情开朗的放鸭姑娘有这一系列羞涩举动的原因。(1分)

[橘子读后]

莫言的作品,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篇目,除了《母亲》,就是这篇《放鸭》。

2012年第23期《读者》转载过《放鸭》,今年上半年中考语文的《试题与研究》的“试题设计”中,这篇《放鸭》出现在第一套模拟试题之中。

《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预测卷》的现代文阅读里有《放鸭》,设题如下: 1.文章开头和中间描写青草湖有什么作用?(3分) 2.赏析下面句子。(4分)

(1)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2)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

3.文中写那个好吃懒做的主任,有何用意?写到李老壮两次“偷鸭子”,你是怎样看待的?(5分) 4.放鸭姑娘一再打听李老壮和他家的情况,究竟有什么目的?你做何猜想?(4分) 5.说说李老壮和放鸭姑娘各是什么样的人物?(4分)

《放鸭》还出现在一些地方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如河南省商丘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是因为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

B.李老壮对姑娘提到自己的伤疤非常恼火,从此很反感她。但当他知道这个有礼貌的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后,又对姑娘产生了好感。

C.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很喜欢自己儿子单位刚刚引进的良种鸭,于是就把它们赶进自己的鸭群。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2)小说第一段对青草湖及湖边人家生活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3)养鸭专业户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放鸭”,主要情节都发生在青草湖上,如果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有这么多的命题人关注《放鸭》,表明他们对这篇小说的喜欢。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爱情小说,莫言真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人”。比起一般的爱情小说来,《放鸭》的内涵要丰富许多,通过插叙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给青草湖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及对主人公美好心灵的赞美

之情。文中的放鸭姑娘这一形象极为动人,她热情开朗,朴实美丽,有魄力,有心计,重视科技,是新型的科技致富的农民代表。不难看出,作者在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这位姑娘的喜爱之情。本文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景物描写清新优美。2013年张掖、武威、酒泉、白银、定西、平凉、金昌等地卷的第3、第5题,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预测卷的第1、第2题,都抓住了《放鸭》的文本特点,突出了对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特点的考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