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掌握内容:
1、掌握土方量计算方法、场地计划标高确定的方法和表上作业法进行土方调配; 2、掌握轻型井点设计和回填土的质量要求及检验标准;
3、能分析土壁失稳和产生流砂、管涌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掌握土方工程施工及土方填筑和压实的基本方法。 本章了解内容:
1、了解土的工程性质、边坡留设和土方调配的原则; 2、对各种降水方案能进行选择比较;
3、了解常用土方机械的性能及适用范围,能正确合理的选用; 4、了解土方工程施工的准备和辅助工作。
1.1 土方规划
1.1.1 土方工程的内容及施工要求 1、内容:
(1)场地平整 其中包括确定场地设计标高,计算挖、填土方量,合理地进行土方调配等。
(2)开挖沟槽、基坑、竖井、隧道、修筑路基、堤坝,其中包括施工排水、降水,土壁边坡和支护结构等。
(3)土方回填与压实 其中包括土料选择,填土压实的方法及密实度检验等。 此外,在土方工程施工前,应完成场地清理,地面水的排除和测量放线工作;在施工中,则应及时采取有关技术措施,预防产生流砂、管涌和塌方现象,确保施工安全。 2、施工要求:
土方工程施工,要求标高、断面准确,土体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土方量少,工期短,费用省。但由于土方工程施工具有面广量大,劳动繁重,施工条件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施工前,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土壤的种类和工程性质,土方工程的施工工期、质量要求及施工条件,施工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以便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拟定合理地施工方案。为了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在组织土方工程施工时,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
1
实现土方工程施工综合机械化。 3、土方工程的特点:
1)工程量大,劳动力或机械设备用量大且施工工期较长; 2)施工难度较大,受地质、水文、气候、地下障碍物等因素影响; 3)事故多,基坑深度、面积大的易出现较大事故。 4、土方工程施工前应准备资料:
1)当地实测地形图(包括测量成果),比例一般为1:500~1:1000; 2)原有地下管线、构筑物的竣工图; 3)土石方施工图或基础结构图; 4)工程地质资料;
5)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的有关资料;
6)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由施工单位编制且经上级技术主管部门批准,并已得到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审核;
地下室工程的土方工程,必须经市级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专家组审核通过。 5、土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内容:
1)根据工程条件,选择合理适宜的施工方案和效率较高、费用较低的施工机械进行施工;
施工方案的内容:
A、工程概况:工程名称、性质、规模、基础资料、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B、工程地质资料,场地周边条件,弃、堆土场地条件; C、挖土方法:人工、机械(机械型号、台套数以及配备); D、土方运输路线;
E、工期及进度计划,降低工期的合理措施; F、现场劳动力计划、技术管理组织机构配备 并包括以下几条
2)合理调配土方,使总的土方施工工作量达到最小,并调配好挖土、留土(回填土)、运土等计划;
3)合理组织机械施工,保证机械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
挖土机械与运土机械的配合
4)安排好运输道路、排水、降水、止水、土壁支护等一切有效措施;
2
5)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尽量避免雨季施工。如无法避免,应有有效的雨季施工措施和排水措施;
6)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主要为边坡稳定、流砂现象的处理; 7)确保安全施工的措施,如:人员、机械设备等。 1.1.2 土的工程分类及性质
1、土的分类:依开挖难易程度分为八类。具体见表1-1所示。
2、土的工程性质:
影响工程施工的土的性质:土的密度(重度)、含水量、渗透性和可松性。 重度主要为:天然重度和干重度以及最大干重度。 1.1.2.1 土的质量密度 略 1.1.2.2 土的含水量 1、定义:略 2、影响因素:
土方施工方法的选择,边坡的稳定,回填土的质量。
回填土的回填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回填土的质量控制为获取最大干重度,而最大干重度的获得必需有最佳含水量,方能将土夯压密实。
3
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重度参考值见下表:
1.1.2.3 土的渗透性
1、定义:是指水在土体中渗流的性能。一般用渗透系数K表示。 表1-3表示常用的K值
1.1.2.4 土的可松性
1、定义:土具有可松性,即在自然状态下的土,经过开挖后,其体积因松散而增加,以后虽然回填压实,仍不能恢复其原有的体积。
这里讲的回填压实土的体积是在上述开挖的土的体积。 土的可松性程度用可松性系数表示,即:
最初可松性系数Ks土经开挖后的松散体积V2
土的天然状态的体积V1土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V3
土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V1‘最终可松性系数Ks 2、用途:土方量的平衡调配,确定运土机具的数量及弃土体积,以及计算基坑填土所需的填方量。
计算挖土的体积:实际的基坑大小,即指在自然状态下土的体积V1; 机具运土的体积:开挖后松散体积V2,即V2KsV1;
4
现场预留土方量作为回填土:
基坑回填体积=基坑体积—基础在基坑内的体积
V1V3V3 ,有:VVKKs 21s''KsKs各种土的可松性系数可参考表1-4
1.1.3土方边坡
1、定义:边坡的表示方法为1:m,m为坡度系数即: 土方边坡坡度=
h11:m bbh m=
b边坡高度(基坑开挖的深度) h边坡宽度(坡底至坡顶的水平距离)2、影响坡度的因素:土质、开挖深度、开挖方法、施工工期、地下水位、坡顶荷载的大小、及气候条件。
3、m的确定原则:
保证土体稳定、施工安全,又要节省土方 4、开挖的形式:
5
5、几种情况下边坡坡度:
1)使用年限较长(一年以上),土质较均匀,高度在10m以内按表1-5。
2)当土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沟槽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按表1-6。
6
3)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临时性填方边坡则为:当填方高度在10m以内,可采用1:1.5;
高度超过10m,可作成折线形,上部采用1:1.5,下部采用1:1.75。 4)永久性挖方或填方边坡,则均应按设计施工(边坡稳定计算)。 6、水对边坡的影响:
1)地下水位上升或地面水进入基坑
有效应力:'u 当u升高则'下降 即有效自重应力下降
fc''tan' f下降即土的抗剪强度下降
2)防止措施:
(1)降水:一般轻型井点降水、井点降水;
(2)防止坡顶水进入基坑内,一般在基坑顶部做临时散水; (3)护坡面层:C15混凝土100厚或1:3水泥砂浆100厚 (4)砂袋护坡:抢险措施时常见。 1.1.4 土方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计算立方体积或平面面积 1、基坑(槽)和路堤的土方量计算
1)基坑(槽):基坑(槽)和路堤的土方量按拟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计算: VH(F14F0F2 6 式中:V土方工程量(m3) H、F1、F2如图所示。
对基坑来说:H为基坑的深度,F1、F2分别为基坑的上下底面积(m2 ); 对基槽或路堤:H为基槽或路堤的长度(m),F1、F2为两端的面积(m2) F0F1、F2之间的中截面面积(m2)。
7
2、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方格网法
方格网大小(a×a):10m×10m,15m×15m,20m×20m,25m×25m,30m×30m,35m×35m,40m×40m,45m×45m,50m×50m。
在场地设计标高确定后,需平整的场地各角点的施工高度即可求得,然后按每个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计算出填、挖土方量,并计算场地边坡的土方量,这样可以求得整个场地的填、挖土方总量。
填挖土方的计算首先要知道“零线”的位置,在该线上,施工高度为0。 “零线”:挖方区与填方区的交线。即不填不挖的交线。 确定方法:
在相邻角点施工高度为一挖一填的方格边线上,用插入法求出零点位置(图1-7),将各相邻的零点连接起来就为零线。 如不需要计算零线的确切位置,则绘出零线的大致走向即可。
1)四方棱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①方格四个角点全部为填或全部为挖时(图1-8a):
a2(H1H2H3H4) V4 式中:V挖方或填方体积(m3);
H1、H2、H3、H4方格四个角点的填挖高度,均取绝对值(m)
8
②方格四个角点,部分为填方、部分为挖方时(图1-8b、c) 方法一:
V填22a(H填)4H V挖22a(H挖)4H
式中:H填(挖)方格角点中填(挖)方施工高度的总和,取绝对值(m);
; H方格四角点施工高度之总和,取绝对值(m)
a方格边长(m)。
方法二:(表1-7)
9
2)三角棱柱体法
三角棱柱体法,是将每一个方格顺地形的等高线沿对角划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计算每一个三角棱柱体的土方量。
①当三角形为全挖或全填时(图1-3a):
a2(h1h2h3) V6②当三角形有填有挖时(图1-3b),则其零线将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底面为三角形的锥体,一个是底面为四边形的楔体。 土方量计算分别为:
10
3h3a2 V锥 6(h1h2)(h1h3)3h3a2 V楔h3h1h2 6(hh)(hh)32311.1.5 场地平整—土方调配 1.1.5.1 场地设计标高H0的确定 1、场地设计标高确定应满足的条件
1)满足建筑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场地排水和最高洪水位等要求; 2)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
3)充分利用地形、分区或分台阶布置,分别确定不同的设计标高。 2、场地设计标高确定的具体步骤:
1)在地形图上将施工区域划分为边长a为10~50m若干个方格网; 2)确定各小方格角点的高程; 方法:①水准仪测量;
②根据地形图上相邻两等高线的高程,用插入法求得;
③用一条透明纸带,在上面画6根等距离的平行线,把该透明纸带放在标有方格网的地形图上,将6根平行线的最外两根分别对准A点和B点,这时6根等距离的平行线将A、B之间的0.5M或1m(等高线的高差)均分成5等分.于是就可直接得到H31点的地面标高。
11
3)按填挖方平衡确定设计标高
按每一个方格的角点的计算次数,即方格的角点为几个方格共有的情况。
H0H12H23H34H44N
式中:N方格网数;
H1一个方格仅有的角点坐标;
H2两个方格共有的角点坐标;
H3三个方格共有的角点坐标; H4四个方格共有的角点坐标。 例如:图1-9中的H0为:
H01〔(252.45+251.40+250.60+251.60)+2×(252.00+251.70+251.90+250.95 46 +251.25+250.85)+4×(251.60+251.28)〕=251.45m 1.1.5.2 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 1)土的可松性影响
由于土具有可松性,一般填土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图1-11),设h为因土的可松性
'引起设计标高的增加值,则设计标高调整后总的挖方体积VW为:
' VWVWFWh
其中FWh为挖土时预留沉降部分 总的填方体积为:
12
VT'VVK(VWFWh)K 因K'
VW'T'W's's's 此时,填方区的标高也应与挖方区一样,提高h即:
VT'VT(VWFWh)Ks'VT h FTFT 当VTVW时,有:
VW(Ks'1) h
FTFWKs' 故考虑了土的可松性后,场地设计标高调整为:
' H0H0h
式中:VW、VT按理论设计标高计算的总挖方、总填方体积; FW、FT按理论设计标高计算的挖方区、填方区总面积;
‘ Ks土的最后可松性系数。
2)场内挖方和填方的影响
弃土于场外、从场外取土回填等情况。
'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值H0为: 'H0 H0Q 2Na式中:Q----场地根据H0平衡后多余或不足的土方量。 3)场地泄水坡度的影响
泄水坡度有单面泄水、双面泄水 单面泄水:场地内只有一个方向排水;
双面泄水:场地内只有两个方向排水,且互相垂直。 ①场地有单面泄水坡度时的设计标高
' 场地内已调整的设计标高H0为场地中心线的标高(因此将场地中心作为坐标的原点)
图1-12,场地内任意点的设计标高则为:
' HnH0li
13
说明:的取值:
坐标原点位于场地的中心点,x、y方向逆着泄水坡度方向,按坐标象限判断正、负号,即位于第一象限x、y皆为正,第二象限x为负,y为正。 式中:Hn场地内任一点的设计标高;
' l该点至设计标高H0的距离;
i场地泄水坡度(不小于2‟) 例如:H11角点的设计标高为:
' H11H01.5al
②场地有双面泄水坡度时的设计标高
' 场地内已调整的设计标高H0为场地纵横方向中心线的标高(因此将场地中心作为坐
标的原点)
' HnH0lxixlyiy
式中:lx、ly该点沿X-X,Y-Y方向距场地中心线的距离; ix、iy场地沿X-X,Y-Y方向的泄水坡度。
14
说明:的取值:(与单向泄水一致)
坐标原点位于场地的中心点,x、y方向逆着泄水坡度方向,按坐标象限判断正、负号,即位于第一象限x、y皆为正;第二象限x为负,y为正;第三象限x、y皆为负;第四象限x为正,y为负。 1.1.5.3 场地土方量计算 场地土方量计算步骤如下:
(1)场地设计标高的确定,先计算出H0
15
(2)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一般考虑土的可松性和场地泄水坡度的影响(分清单面泄水或双面泄水),计算出Hn; (3)求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hn
hnHnH
式中:hn角点的施工高度,以“+”为填土,“—”为挖土; Hn角点的设计标高(考虑泄水坡度); H角点的自然地面标高。 例如:图1-14中,已知场地方格边长a20m
①场地设计标高H0:
H01〔(43.24+44.34+42.58+43.31)+2×(43.67+43.97+42.94+44.17 46 +42.90+43.23)+4×(43.35+43.76)〕=43.48m ②考虑泄水坡度后的设计标高Hn
H2H0li43.4820200043.52m H12H0li43.4820200043.44m 依次类推,见图1-14
③各方格角点的的施工高度 hnHnH
h343.5243.970.45m (挖)
(4)绘出零线
(5)计算场地挖、填土方量 1.1.5.4 场地边坡土方量计算
场地平整时,还要计算边坡土方量(图1-16),其计算步骤如下: (1)标出场地四个角点A、B、C、D填、挖高度和零线位置; (2)根据土质确定填、挖边坡的坡度系数(边坡率)m1、m2; (3)计算出四个角点的放坡宽度,如A点=m1ha,D点=m2hd;
16
(4)计算边坡的土方量。
1.1.6 土方调配
工作内容:划分调配区;计算土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或单位土方运价,或单位土方施工费用);确定土方最优调配方案;绘制土方调配图表。 1.1.6.1 土方调配区的划分 1、原则:
1)应力求挖填平衡、运距最短、费用最省; 2)便于改土造田、支援农业;
3)考虑土方的利用,以减少土方的重复挖填和运输。 2、划分调配区应注意:
1)调配区的划分应与房屋或构筑物的位置相协调,满足工程施工顺序和分期施工的要求,使近期施工和后期利用相结合。
2)调配区的大小,应考虑土方及运输机械的技术性能,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17
调配区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机械的铲土长度;调配区的面积最好与施工段的大小相适应。 3)调配区的范围应与计算土方量用的方格网相协调,通常可由若干个方格网组成一个调配区。
4)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就近借土或就近弃土区均可作为一个的调配区。 5)调配区划分还应尽可能与大型地下建筑物的施工相结合,避免土方重复开挖。 1.1.6.2 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
1、定义:平均运距就是指挖方区土方重心至填方区重心的距离。
因此,求平均运距,需先求出每个调配区重心。
2、方法:
取场地或方格网中的纵横两边为坐标轴,分别求出各区土方的重心位置,即:
X0Vx; YV0Vy
V 式中:X0,Y0挖或填方调配区的重心坐标; V每个方格的土方量; x,y每个方格的重心坐标。
重心求出后,则标于相应的调配区图上,然后用比例尺量出每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或按下式计算:
L(XOTXOW)2(YOTYOW)2 式中:L挖、填方区之间的平均运距;
XOT,YOT填方区的重心坐标; XOW,YOW挖方区的重心坐标。
1.1.6.3 最优调配方案的确定
方法:表上作业法
已知某场地有四个挖方区和三个填方区,其相应的挖填土方量和各对调配区的运距如表1-8所示。
(1)用“最小元素法”编制初始调配方案
即先在运距表(小方格)中找一个最小数值,如C22C4340(任取其中一个,先取
18
,于是先确定X43的值,使其尽可能的大,即X43max(400,500)400,此时A4挖方C43)
量最大值为400。由于A4挖方区的土方全部调到B3填方区,所以X41和X42都等于零。此时,将400填入X43格内,同时X41,X42格内画上一个“×”号,然后在没有填上数字和“×”号的方格内再选一个运距最小的方格,即C2240,便可确定X22500,同时使
X21X230,此时,又将500填入X22格内,并在X21,X23格内画上“×”号。重复上述步骤,依次确定其余Xj的数值,最后得出表1-8的初始调配方案。
(2)最优方案的判别法
方法:闭回路法和位势法---检验数ij≥0 即可认为方案最优
①首先将初始方案中有调配数方格的Cij列出,然后按下式求出两组位势数ui(i1,2,„)和vj(j1,2,„) Cijuivj
式中:Cij---平均运距(或单位土方运价或施工费用); ui,vj--位势数。
②位势数求出后,便可根据下式计算各空格的检验数: ijCijuivj
19
例如,本例两组位势数如表所示。
先令u10,则:
v1C11u150050 v211010100 u24010060 u3605010 v3701060 u4406020
③本例各空格的检验数如表所示。如2170(60)5080(在表中只写“+”或“—” ),可不必填入数值。
从表中已知,在表中出现了负的检验数,这说明初始方案不是最优方案,需要进一步进行
20
调整。
(3)方案的调整
①在所有负检验数中选一个(一般可选最小的一个,本例中为C12),把它所对应的变量作为调整的对象。
②找出X12的闭回路:从X12出发,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前进,遇到适当的有数字的方格作90º转弯。然后依次继续前进再回到出发点,形成一条闭回路(见表)。
③从空格X12出发,沿着闭回路(方向任意)一直前进,在各奇数次转角点的数字中,
挑出一个最小的(本表即为500、100中选100),将它由X32调到X12方格中(即为空格中)。
④将100填入X12方格中,被挑出的X32为0(变为空格);同时将闭回路上其他奇数次
转角上的数字都减去100,偶次转角上数字都增加100,使得填、挖方区的土方量仍然保持平衡,这样调整后,便可得表的新调配方案。
对新调配方案,仍用“位势法”进行检验。看其是否最优方案。若检验数中仍有负数出现那就仍按上述步骤调整,直到求得最优方案为止。
表中所有检验数均为正号,故该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其土方的总运输量为:Z=400×50+100
×70+500×40+400×60+100×70+400×40=94 000(m3m)。
21
(4)土方调配图
最后将调配方案绘成土方调配图(见图)。在土方调配图上应注明挖填调配区、调配方向、土方数量以及每对挖填调配区之间平均运距。图1-17(a)为本例的土方调配。仅考虑场内的挖填平衡即可解决。
图1-17(b)亦为四个挖方区,三个填方区,挖填土方量虽然相等,但由于地形狭长,运距较远,故采用就近弃土和就近借土的平衡调配方案更为经济。
22
1.2 土方工程施工要点
1、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应准备的工作:
(1)三通一平:通电、水、道路,一平为场地平;
(2)场内原有管线分布情况及场地周围的市政管网的分布情况; (3)施工图纸齐全,完整; (4)工程招投标工作业已完成; (5)已办理施工许可证和工程已报质检; (6)与工程有关外部协调工作已完成; 2、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 耳屏形式网‘
1)学习和审查图纸,研究工程地质资料; 2)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土方工程施工方案) ①研究施工现场的场地平整情况,基坑施工方案; ②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基坑开挖示意图;
③确定开挖路线、顺序、范围,底板标高、边坡坡度,排水沟的设置、集水井的位置等。 以及挖出土方的堆放位置,机械设备的配置,安全方案。 3)修筑好场地临时道路及供水、供电等临时设施; 4)做好材料、机具及土方机械进场工作; 5)做好土方工程测量放线工作;
6)根据土方工程设计做好土方工程的辅助工作,如边坡稳定、基坑支护、降低地下水等; 7)做好图纸交底工作。
3、土方工程的施工要点
土壁稳定、施工排水、流砂防治和填土压实 1.2.1 土壁稳定 1.2.1.1 土壁塌方的原因
(1)边坡过陡,使土体的稳定性不够,而引起塌方现象;尤其是在土质差,开挖深度大的坑槽中;
(2)雨水、地下水渗入基坑,重量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土坡失稳;
(3)基坑上边边缘附近大量堆土或停放机具、材料,或由于动荷载的作用,使土体的
23
剪应力超过土体的抗剪强度。 1.2.1.2 防治塌方的措施
(1)放足边坡,除按第一节所讲述的内容外,边坡系数除按土体稳定分析确定,还有各地区的经验有关。 (2)设置支撑
表1-13所列为一般沟槽支撑方法; 表1-14所列为一般基坑支撑方法; 表1-15所列为深基坑的支护方法。
24
25
1.2.2 施工排水
施工中开挖基坑时,流入坑内的水有:地面水和地下水 降水方法:集水井降水和井点降水 1、集水井降水(明沟排水):
26
1)定义:在基坑或沟槽开挖时,在坑底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或开挖排水沟,使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
2)设置:四周的排水沟及集水井一般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流的上游,基坑面积较大时,可在基础范围内设置盲沟。 根据地下水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设置一个;基坑四个角应各设一个。 集水井大小: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6~0.8m,深度低于挖土面0.5~1.0m。集水井井壁用竹、木等加固,并在井底铺设碎石滤水层,以免在抽水时将泥砂抽出。
排水沟大小:宽为0.4~0.6m,深为0.4-0.6m,并有一定的坡度(2‟左右)。
盲沟:置于基础底板下,基础施工完毕后无法看见叫盲沟。盲沟相当于看不见的排水沟。盲沟的尺寸同排水沟。 1.2.2.1 井点降水
1、定义:井点降水: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利用真空原理,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坑底以下。 2、作用:
1)防止地下水涌入坑内;
2)防止边坡由于地下水的渗流而引起的塌方;
3)使坑底的土层消除了地下水位差引起的压力,因此防止了管涌; 4)降水后,降低了深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荷载; 5)消除了地下水的的渗流,也防止了流砂现象;
6)降低地下水位后,还使土体固结,增加地基土的承载力。 3、适用范围:
1)土壤的渗透系数K=0.1~50m/d的土层中;
2)降水深度一般为:单级轻型点为3-6m;多级轻型点为6~12m。 4、种类:
27
种类:轻型井点和管井类。选用一般根据土的渗透系数、降水深度、设备条件及经济比较等因素来确定。可参见表1-14
5、轻型井点: 1)轻型井点设备
设备主要有:井点管(下端为滤管)、集水总管、弯联管及抽水设备
28
井点管:直径38~55㎜的钢管,长6~9m,下端配有滤管和一个锥形铸铁塞头,其构造
如图1-19所示。滤管长1.0~1.5m,管壁上钻有12~18㎜成梅花形排列的滤孔;管壁外包两层滤网,内层为30~50孔/cm2的黄铜丝或尼龙丝布的细滤网,外层为3~10孔/cm2粗滤网,以防泥砂进入井点管。
集水总管:直径75~100㎜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m,其上装有与井点管联接的短接
头,间距为0.8~1.6m。总管应有2.5‟~5‟坡向泵房的坡度。总管与井点管用900弯头或塑料管连接。
抽水设备:真空泵设备
2)轻型井点布置
轻型井点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及尺寸、基坑深度、土质、地下水位及流向、降水深度要求等确定。 (1)平面布置
当基坑或沟槽宽度小于6m,降水深度不超过5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将井点管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不小于坑槽宽度(图1-21)。
29
反之,则应采用双排井点,位于地下水流上游一排井点管的间距应小些,下游一排井点管的间距可大些。
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则采用环状井点(图1-22)。
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不应小于1.0~1.5m,间距一般为0.8~1.6m。
(2)高程布置
轻型井点降水深度一般不大于6m。
井点管埋置深度H(不包括滤管),可按下式计算(图1-22):
30
H≥H1hiL
式中:H1井点管埋设面至坑底面的距离;
h降水后的地下水位至基坑中心底面的距离,一般为0.5~1.0m; i水力坡度,环状井点为1/10,单排井点为1/4,双排井点1/7;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如H 值小于降水深度6m时,则可用一级井点; 当H 值稍大于6m时,如降低井点管的埋置面后,可满足降水深度要求时,仍可用一级井点降水;
当一级井点达不到降水深度要求时,则可采用二级井点(图1-23)。
在确定井点管埋置深度时,还应考虑井点管路出地面0.2~0.3m,滤管必须埋在透水层中。 (3)轻型井点的计算
井点系统的设计内容:井点系统的布置,井点的数量、间距、井点设备的选择。 ①井点系统的涌水量计算
井点管的数量,是根据其涌水量来计算的。
几个基本概念:
无压井:当水井布置在具有潜水自由面的含水层中时。 承压井:布置在承压含水层中时。 完整井:当水井底部达到不透水层时。 非完整井:当水井底部未达到不透水层时。
31
A、无压完整井的环状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 Q1.336K(2HS)S
lgRlgx0式中:Q井点系统的涌水量(m3/d); K土的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降水深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x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圆半径(m)。
x0、R、K的数值确定: x0F
式中:F---环状井点系统包围的面积(m2) R1.95SHK 式中:S---水位降低值(m)。
渗透系数K值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K值可通过现场抽水试验或实验室测定。 对重大工程,宜采用现场抽水实验,其方法为在现场设置一抽水孔,并距抽水孔为,待抽水稳定后,测得x1、x2处观测孔中的水x1、x2处设两个观测井(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深l1、l2,并由抽水孔中相应的抽水量的公式:
32
KQ(lnx2lnx1) (m/d) 22(l2l1) B、无压非完整井涌水量计算公式:
Q1.366K(2H0S)S
lgRlgx0式中:H0---有效深度(m)按表1-16
当查表得到的H0大于H 时,则取H0=H C、承压完整环状井点,涌水量计算公式: Q2.73KMS
lgRlgx0式中: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②确定井管数量及间距 单根井管的出水量:
33
q65dl3K
式中:d滤管直径(m); l滤管的长度(m);
K渗透系数(m/d)。
井点管最少数量:
n1.1Q q 井点管最大间距:
DL n 式中:L总管长度(m);
1.1考虑井点堵塞等因素,井点管备用系数。
求出的管距应大于15d,小于2m,并应与总管接头的间距(0.8m、1.2m、1.6m等)相吻合。 ③抽水设备选择
一般多采用真空泵井点抽水设备,型号为V5、V6型 其中V5型总管长度≤100m,井点管数量为80根;
V6型总管长度≤120m,井点管数量为100根。
4)井点管的埋设与使用
安装程序:按设计布置方案,先排放总管,然后再用弯联管把井点管与总管连接,最后安装抽水设备。
井点管的埋设:用冲水管冲孔,或钻孔,孔径一般为300㎜,以保证井管四周有一定厚度的砂滤层,冲孔深度宜比滤管底深0.5m,冲孔孔径上下一致,砂滤层宜用粗砂,以免堵塞管的网眼。砂滤层灌好后,距地面0.5~1.0m深度内,应用粘土封口捣实,防止漏气。
井点管埋设完毕后,即可接通总管和抽水设备进行试抽水,检查无漏气、漏水现象,出水是否正常。
轻型井点使用时,应保证连续不断抽水,若时抽时停,漏网易于堵塞;中途停抽,地下水回升,也会引起边坡塌方等事故。正常的出水规律为“先大后小,先浑后清”。
34
井点降水时,尚应对附近的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5)轻型井点系统设计示例 某基础工程需开挖如图1-25所示的基坑,基坑底宽10m,长15m,深4.1m,边坡为1:0.5。地质资料为:天然地面下有0.5m厚的粘土层;7.4m厚的极细砂层,再下面为不透水的粘土层。试按轻型井点降水系统设计。 ①井点系统布置
该基坑底面积10×15m2,放坡后,上口(+5.2m处)面积为13.7×18.7m2,考虑井管距基坑边缘1m,则井管所围成的平面面积为15.7×20.7m2,由于其长、宽比小于5,故按环状井点布置。
基坑中心降水深度
S=5.00-1.50+0.50=4.
00(m) 故按一级井点设计。
表层为粘土,为使总管接近地下水位,可挖去0.4m,在+5.20m标高处布置井点系统。取井管外露0.2m,则6m长的标准井管埋入土中5.8m;而要求埋深HH1hiL=(5.2-1.5)+0.5+(1/10)×15.7/2=4.99m小于实际埋深5.8m,故高程布置符合要求。 ②有效抽水影响深度H0
取滤管长l1.2m,井点管中水位降落S'5.6m,则求得H01.85(S'l)1.85×(5.6+1.2)= 12.6m,,但实际含水层厚度H7.40.17.3m。故取H07.3m,按无压完整井计算涌水量。
35
③总涌水量计算
假定求得K=30m/d,已知井点管所围成的面积F=15.7×20.7m2,则: 基坑的假想半径: x015.720.710.17m
3.14抽水影响半径:R1.957.330115m 总涌水量:
Q1.36630④计算井管数量
一根井管38的出水量为:
q653.140.00381.233028.9(m3/d) 井点管数量: n1.1 井点管的平均间距: D2(15.720.7)1.15m 取1.2m
6372.8162根。 1.219.582.8(根) 取63根 28.9(27.34)419.5(m3/d)
lg115lg10.17实用井点管数量为: n1.2.3 流砂的防治 1.2.3.1 流砂现象及其危害 1、流砂现象:
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壤,在动水压力推动下,极易失去稳定,而随地下水一起流动涌入坑内,这种现象称为流砂现象。 2、流砂现象的危害:
土失去承载力,引起塌方,土边挖边冒,难以施工。 1.2.3.2 产生流砂的原因 原因:内因和外因
1、内因:取决于土的性质,当土的孔隙比大、含水量大、粘粒含量少、粉粒多、渗透系数小、排水性能差等均产生流砂现象。
36
流砂现象极易发生在细砂、粉砂和亚粘土中。 2、外因:
动水压力
1.2.3.3 防治流砂的方法
1、原则:一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二是截住地下水流;三是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 2、方法: 1)枯水期施工 2)打板桩 3)水中挖土
4)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5)地下连续墙法
6)抛大石块,抢速度施工。 1.2.4 填土压实 1.2.4.1 填土的要求 要求:
1、填土满足强度、稳定性要求和必须合理设计边坡,正确选择土料以及填筑方法; 2、不能作为填土使用的土料: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土,石膏或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2%的土,冻土或液化状态的泥炭、粘土或粉状砂质粘土,含水量大的软弱土等。 3、填土要求:
应分层铺土压实,最好采用同类土填筑。如采用不同类别的土填筑时,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严禁不均匀地混杂在一起使用。
分层铺土厚度,则应根据压实机具的性能确定:羊角碾每层铺土厚度200~350㎜,每层压实遍数8~15遍;平碾为200~300㎜,压6~8遍;蛙式打夯机为200~250㎜,压3~4遍;人工打夯不大于200㎜,压3~4遍。
回填土含水量过大或过小都难以压实,应控制最优含水量,才能达到最大干密度。 对于软弱土地基,常采取将基础下面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挖除,然后用人工砂垫层、灰土垫层等进行换土处理。垫层施工也应分层还土,分层夯实。 1.2.4.2 填土的压实方法
压实方法:碾压法、夯实法和振动法
(1)碾压法,适用于大面积填土,如场地平整、路基、堤坝等工程
37
每次碾压要有150~200㎜的重叠。
(2)夯实法,适用于小面积填土,,夯实厚度一般在200㎜以内。 (3)振动法
1.2.4.3 填土压实的质量检验
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干重度)应有90%以上符合设计要求,其余10%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得大于0.088g/cm3,且应分散,不得集中于某一区域。
检验方法:采用环刀法测定土的实际干密度。其取样组数为:基坑回填每20~50m3取一组(每个基坑不小于一组);基槽或管沟回填每层按长度20~50m取一组;室内填土每层按100~500m2取一组;场地平整填土每层按400~900m2取一组。
取样部位应在每层压实后的下半部。取样先称出土的湿密度并测定含水量,然后计算实际干密度:
010.01
式中:土的湿密度(g/cm3);
。 土的含水量(%)
填土密实度以设计规定的控制干密度d作为检验标准。 dcdma x式中:c填土的压实系数,一般场地平整为0.9左右,地基填土为0.91~0.97; dmax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可由实验室实测,或计算求得。
38
1.3 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
施工机械的种类:推土机、铲运机、平土机、松土机、挖土机、夯实机等,本章重点讲解推土机、铲运机和单斗挖土机。 1.3.1 推土机施工 1.3.1.1 推土机的适用范围
1、性能:构造简单,操作灵活,运转方便,所需工作面较小,功率较大,行驶速度较快,易于转移,能爬300的缓坡。
2、适用范围:挖土深度不大的场地平整,铲土并能运送至弃土区;开挖深度不大于1.5m的基坑;回填基坑或沟槽;堆筑高度在1.5m以内的路基、堤坝;平整其他机械卸置的土堆;推送松散的硬土、岩石和冻土;配合铲运机施工,为挖土机清理余土和创造工作面。
推土机的运距宜在100m以内,经济运距为40~60m。 1.3.1.2 提高推土机生产率的方法 (1)下坡推土 (2)并列推土
(3)分批集中,一次推送 (4)槽形推土 1.3.2 铲运机施工 1.3.2.1 铲运机的适用范围
1、性能:铲土、运土、卸土、填筑、压实。
2、适用范围:大面积的场地平整,开挖大型基坑、沟槽,以及填筑路基、堤坝。
铲运机的铲斗容量为2.5~8m3,自行式铲运机的经济运距为800~1500m。 1.3.2.2 铲运机的运行路线 环形路线和“8”字路线 1.3.2.3 提高铲运机生产率的措施 (1)下坡铲土
(2)挖近填远,挖远填近 (3)推土机助铲 (4)双联铲运法 (5)挂大斗铲运
39
(6)跨铲法
1.3.3 单斗挖土机施工
种类:正铲、反铲、拉铲和抓铲
1.3.3.1 正铲挖土机 (1)正铲的性能
1、定义:一般只用于开挖停机面上的土体,需要设置进出口通道。 2、适用:土质较好、无地下水的地区工作。
3、国产正铲挖土机的工作性能见下表。
(2)正铲挖土和卸土的方式
40
正向挖土、后方卸土和正向挖土、侧向卸土 (3)正铲挖土机的工作面及开行通道 挖土机在停机点所能开挖的土方面称为工作面。 1.3.3.2 反铲挖土机
1、定义:反铲挖土机是开挖停机面以下的土体,不需设置进出口通道。 2、适用:开挖小型基坑、基槽和管沟。尤其适用于开挖柱基,以及泥泞的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土体。 3、性能和工作尺寸:
见图1-42和表1-18
(2)反铲挖土机的开行方式 沟端开行和沟侧开行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