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Vol.36 No. 4 Jul.2018
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存续研究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 Shu Boxing in the Era of Post Application
马冬雪,相昌庆MA Dong - xue, XIANG Chang - qing
摘要:为了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实际 存续状态,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申遗后,地术拳依托宗师故地,进行整体性保护;聚力各地术拳社会组织,成立地 术拳委员会;培育良好的传承氛围,群体的习练热情高涨;对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整合 传播媒介。但地术拳仍面临青年一代的传承危机。建议:应本着留存技艺文化基因,地 术拳文化融入村落发展规划,培养区域传承群体;依托旅游展演,整体性保护形成特色 区域;对接市场经济发展,嵌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关键词!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存续中图分类号:G80 -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vestigation is
used
understand in
the
文章编号:1008 -2808(2018)04 -0037 -05
the actual
survival state
of
tlie
traditional the
cultural heritage after the success of applicati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field in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social organiz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overall protection was connected witli the development of tlie marl^et economy ; the enthusiasm of study group is high ; the marl^et econom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was docked and a variety of media were integrated. But it still faces the crisi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Suggestion; in line with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egene,we should focus on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the full - time inheritors; the cultureshould be integrated rely on the
into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o
plan,train
the
tourism exhibition
of
post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area,to
develop the
ap
regional he
ma
and the modem social development,as well as innovate th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 The era
tainabl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
十多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 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了有效的保护,现已建立起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国家、省域、市和区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以 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1 -4]。该领域的学者们 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积极的
收稿日期;2018 -06 -04;修回日期;2018 -06 -20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FJ2016C087);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编号;JAS160329);福建省 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马冬雪(1983 -),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38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
思考,研究成果颇丰,研究的主体也从以往对概念 演进的探析和保护路径的探索向着如何进行制度 在保护理念与策略方 化科学化的保护工作上来。
面,万义[5]从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原生态保
九先生的故居,培养了众多地术拳优秀传习者。西 园村经济建设良好,文化和谐丰富,村民们的失业 率和待业率为零,并可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养 老服务保障。此外,西园村同时还拥有国家级非物
软木画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 护理念进行了解读;刘喜山等[\"_7]以模式为视角, 质文化遗产一
利肉燕,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地术拳被称 提出了解决传承困境的突围对策;白晋湘等[8]就
为“西园三宝”。2011年,地术拳申请国家级非物 新时代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形成 治理体系,实现与民众参与的治理能力现代 化。在保护实践评价方面,鲁平俊等[E]建构了非 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西园村两委大力支持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结合新农村和全民健身 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体系,陈小蓉等[1〇]构建了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 数据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后有半数得到
了有效保护,但仍有22%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学者王艳红等[11]对特定项目进行了调研,发现体
育非遗项目在理论与技术体系方面需要进一步深
入研究与考证。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契合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田野调查[12]和传承人口述
史研究方法[13]进行微观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
丰富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
和内容方面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
论指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乎历史传
承,站在后申遗时代,从申遗后各个特定项目的特
定文化环境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到项目中,
探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传统体育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传统体育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现状是什么样的?接下
来,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应
朝哪些方面发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是我们当下开
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起点。
由闽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和在读硕士研究生
组成的田野调查工作小组,分别于2015年5月、 2016年5月、2017年8月到地术拳宗师陈依九故
居所在地一福建省福州市西园村以及地术拳主要 传承人寓所和传习中心进行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 主要了解该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后所 发生的主要变化。
1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存续动力
1>依托宗师故地,进行整体性保护
经历代传承,现地术拳主要的流传区域为福建 省福州市,该项目具有历史、文化、科教等重要价 值[1$]。地术拳项目发源并广泛流传于福州地区的 城中村一西园村。西园村是地术拳一'代宗师陈依
运动的开展,西园村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 金,用于组织协调地术拳年会的召开,出版地术拳 协会会刊以及表彰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的地术拳
习练群体。现如今,西园村罗汉山体育休闲文化公 园投入使用,15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园三宝大
厦”落成,建成西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传习
基地,不仅为地术拳提供了办公场所和传习场所,
而且也为地术拳的现代传承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西园村围绕“非
遗”,打造良好的村落经济文化环境,配套建设相
关的场地器材设备,和谐的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完
善的场地器材设备,进一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地术拳的传习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强劲的发展
动。
1.2聚力社会团体组织,成立地术拳委员会
民间体育社会团体组织能够促进成员分工合
作,提高项目社会化程度[15]。一直以来,民间体育
社会团体组织在民间武术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地术拳各项业务活动能够得到良好的
开展,离不开地术拳社会团体组织的工作。申报非
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原有福建省武术协会地术
拳会理事会的基础上,地术拳于2011年在民政局 进行登记,注册成立地术拳委员会,新注册的地术
拳委员会重新详细规范了组织的名称、性质、组织 架构、业务范围、会员的权利义务、资产使用事项等 等,组织架构由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 长、委员组成和众多会员组成。同时,起草制定了 地术拳委员会的法规章程和管理办法,征集确定了 会标和会歌。申遗后,地术拳委员会将分散在福州 的各个传习分支吸纳到地术拳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内,成立了地术拳11个地术拳传习分支机构,在籍 注册会员达400多人,地术拳委员会将按照章程和 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各分支机构详情见
1。
第4期
表1
马冬m,等: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存续研究• 39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的传习分支机构详情表基地名称
传承林建吴太端胡成武林才贞权吴澳方加敏现习练弟子人数
20余人20余人40304020在原有的社会发展中,围绕着地术拳的传承发展, 对地术拳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通过 寻找地术拳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切入点,主动融入全 民健身、安防、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地术拳的 养生、强体、展演、防卫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真实性的基础上,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恰当的利用。地术拳分支机构闽中南少林武术 院的负责人胡成武,是地术拳代表性传承人,在地 西园村“非遗”传习基地西园培训中心分支闽中南少林武术院分支万象神犬武馆分支新店澳精培训中心分支
培 中心分培 中心分张贞汉30培 中心分
陈学荣、林荣烽
30九香拳社分支陈金龙20荣承培训中心分支
刘用荣20培 中心分
陈永生
30
申遗成功后,地术拳整合各分支机构,不断完 善自身体系。在地术拳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地术 拳凝聚各分支机构的力量,加强地术拳委员会的组 织建设,以期尽可能的实现地术拳组织的发展目 标。
1>培育良好的传承氛围,习练热情高涨
传承群体的数量、结构和习练状况,特别是中 青年一代,是反映一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情 况的重要因素。在地术拳宗师诞辰纪念日演武活
动上,地术拳的老中青少四代弟子,上至90岁的老 拳师,下至众多7 ~ 14岁少年儿童,进行了地术拳 展示。据地术拳代表性传承人介绍,申遗成功后, 地术拳弟子很受鼓舞,习练热情高涨,各种武术竞 赛和展演活动的数量增加,在地术拳开展的主要区 域,地术拳委员会积极探索地术拳进入社区和学 校。在西园小学,地术拳以体育课和兴趣班的形 式,对宗师故居西园村的少年儿童进行地术拳传 习,在各分支机构的部分村镇社区,地术拳传承人 定期组织社区教学培训,对社区儿童进行地术拳的 传习活动。地术拳委员会围绕地术拳传习群体的 发展壮大,正思考让地术拳介入到失足的未成年人 群体中,以期发挥地术拳的社会教育功能,借助传 统武术文化教育失足未成年人,进一步弘扬地术拳。
1.4对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传统武术已没有了原有的演练实践发展舞 台[16]。在传统武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术拳的传 承发展同样面临着传承危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 产成功后,在地术拳委员会的带领下,各传承机构
术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胡成武在原有武 馆经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传统武术服 务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即一方面通过办学传 授地术拳,一方面创办安防公司对接多领域市场对
安全防卫的需求。2012年,地术拳传承人胡成武 创办“福建精武特卫集团”,通过地术拳服务社会 获取经济收入,进一步支持地术拳的传习发展。他 在原有武术院的基础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 招生规模对接安防人才数量提升的需求,与此同 时,创建现代安防服务公司,通过公司运作获得经 济收入。这一做法,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 地术拳的传习范围,提高了传习效率;另一方面,恰 当利用地术拳的自身价值,服务现代社会发展,进 而服务社会的和谐稳定。地术拳传承人胡成武走 出的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传承路径,是对地术拳介 入现代社发展的认真思考,是地术拳服务社会经济 发展实践的积极延伸。1>整合传播媒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各种媒介的 高度参与,特别是在微时代,需要传播速度更快、传 播内容更具冲击力的微媒体介入体育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播。而当下微媒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播与保护上存在责任缺失,应加强多种微媒介 联合,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17]。地术拳申报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得到了社会上各方面 的广泛关注,各种媒体纷纷对地术拳文化进行了相 关报道,地术拳委员会群策群力加强对地术拳的宣 传。首先,地术拳委员会面向弟子和各村镇村民广 泛收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资料,特别是能够 反映地术拳的文化蕴意和技术体系的真实资料,同 时,通过征文的形式向地术拳习练者,特别是老一 代地术拳传人,征集个人生活和学艺史料,以期留 存反映地术拳的真实记忆。其次,在原有报纸、电 视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创办地术拳会刊、建 立地术拳网站、手机微信平台等,宣传地术拳文化 内涵,报道地术拳活动纪实。网络、手机平台等现
• 40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
代媒体形态,使用的是精简的文字、直观的图片和 视频,这使得地术拳的宣传更加方便、快捷,迎合当 下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最后,地术拳项目在申遗 后,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许多学者和社会 人士参与到地术拳文化的记录和出版中,通过文化 交流、数据库建设和非遗保护中心对地术拳进行宣 传和保护。
学得一门手艺和生计,变成缓解学业压力和锻炼身 体,技艺文化也随着习练者生活地的迁移,技艺传 习中断,甚至荒废掉;另外,由于青年一代可以选择 的娱乐方式很多,选择将传统武术作为和愉悦 身心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能够让他们真正热爱传统 武术,需要思想认知的改变。因此,可以看出,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地术拳仍然面临代际传 承萎缩的真实困境。但是传承人也表示,一些受到 家族传承影响以及家长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2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存续困境
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环境背景下,其文化基因得到了登录留存,其社会 功能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其项目文化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传播,其文化生态境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 是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传承人也表示出对该项目未 来存续发展的担忧,这些担忧主要为代际传承萎 缩。青年一代地术拳习练群体的数量和结构直接 反应出未来地术拳项目的可持续传承发展问题。 地术拳传承人就地术拳在青年一代的习练状况进 行了介绍:
传承人A: “在我小时候,我们都是去请人拜师 傅学拳的,过去我们学拳很有热情,学的是一门手 艺,可现在不一样了,小孩子主动学这个的不像过 去那么多了,现在孩子玩的方式很多了,再加上一 家一个孩子,除了一些家族学拳的或者那些很重视 传统文化的家长,一般来学的都是家长觉得孩子体 质差,近视,肥胖啊这类的,主要是让小孩动动,缓 解学业重,学拳的要求跟过去没法比,降了很多了, 地术拳现在在西园村是有一些认真坚持学拳的孩 子,但是跟我们那个时候比少多了,坚持的主要是 家里搞这个,或者家长有这种意识培养孩子。”传承人B:“现在学拳的年轻人我觉得还是相 对少了些,因为家庭结构变化,孩子少了,可以选择 学的项目有很多,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跟很多 人的认 , 物质 产的保 ,会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传统武术。因为从传统文化角 度讲,地术拳具有多种价值,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 教育价值,现在很多外国人反而很重视中国的传统 文化,很多日本、英国、加拿大人跑到我这里跟我学 。”
传承人C :“在我这里学的还算不错的青年人, 有的出去读书,打工了,有自己的发展,有的就放弃。”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相比老一辈传习 者,青年一代传习者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 变,他们习练地术拳的意愿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
是有一部分习练意愿较强的青年群体存在的。随 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希望更多的人愿 意习练传统武术。那么,提高青年一代对传统武术 的认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多 种渠道传播传承地术拳,是未来地术拳存续发展的 重点工作。
3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存续对策
3.1留存技艺基因
地术拳技艺和文化是地术拳的根与魂,是地术
拳的文化基因,它借助于传承人的身体而存在。地 术拳保护的关键点在于将技艺活态流传并发展下 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保护工作的目的也是 保护好中华优秀的文化根脉,技艺文化基因的丢失 是项目的最大损失。地术拳的一些保护活动应该 在留存地术拳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地术拳委员会应 本着技艺基因守护的首要任务开展当下的地术拳 保护与传承活动,协商解决各成员之间的争议,不 论是静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入 数据库的建设等保护工作,还是动态的传承人保 护、传习活动等,都应本着留存技艺基因这一首要 原则开展,特别是对那些传习业绩好的专职传承人 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以确保地术拳的技艺和文 化能够得到永续传承。
3.2介入旅游展演,进行整体性保护
鉴于当下传统武术的实践舞台发生了巨大改 变,地术拳传承传播的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融入旅 游展演视角。在地术拳传习集中区域,特别是地术 拳宗师故居及地术拳的传统传习村落,思考地术拳 如何进一步融入村落的整体性发展规划,将地术拳 打造成为地方文化、经济、教育和社会治理等方面 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区域特色,反过来促使地术 拳在这些区域得到更好的传习。这就需要地术拳 集中区域的各个有关部门统一'认识,在制定相关法 规条例、发展规划时,能够将地术拳非物质文化遗 产一同纳入到整体规划实施保护中。
第4期马冬m,等: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存续研究
• 41 •
3.3嵌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
地术拳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社会功能的实 现,地术拳应寻找能够渗入到现代人们生活的切入
点,一方面,在原有的传习路径方面,进一步探索和 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开展传习工作, 思考地术拳嵌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这需 要思考不同群体、代际传承、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 介入路径,结合全民健身、武术传播、传统养生、文 化教育、安全防卫等等,寻找到恰当的介入形式与 [4][3]
2017:122.
陈平.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1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81.
宋俊华.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143.[5]
万义原生态体育”悖论:体育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模式的解构与重塑[J].中国体育 内容。
3.4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地术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传播方 式方面积极迎合大众需求,创办了会刊、网站、手机 平台等传播路径,主要形式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的 媒体形式进行传播。接下来,可以考虑创新传播形 式,创造性地设计地术拳形象,在图片、文字和视频 的媒体形式的基础上,设计出卡通动漫、纪录片、纪 念品、教育程序等形式,进一步包装地术拳文化形 象,设计出更为符合传播路径的地术拳文化形式, 使之符合大众口味,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4结语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地术拳项目依托
西园村进行整体保护,打造区域地术拳文化环境,
成立了地术拳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地 术拳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区域群众习练热 情高涨;为了进一步拓展地术拳的社会功能,申遗 后,地术拳主动地对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创造性 的开展地术拳的职业教育和安防科技社会服务,并 通过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对地术拳文化进行宣传,可 以说地术拳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传 承工作得到了有效实施,但是在传统文化面临传承 危机的大环境下,地术拳在青年一代仍然表现出传 承危机,未来工作应在保留地术拳文化根与魂的基 础上,积极拓展地术拳的社会功能,多方渠道加强 宣传工作,提高青年一代对地术拳这项传统武术文 化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地术拳的传承工作,以使 地术拳这一传统武术文化项目能够得到永续传承 发。
参考文献:
[1] 康保成.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46.
[2] 宋俊华.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17)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科技,2016,52(1):3 -10.[6] 刘喜山,邓星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 式及其变迁[J].体育学刊,2016(1 ):22 - 26.[7] 刘喜山,邓星华,王艳.模式视角下体育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突围[J].体育文 化导刊,2018,23(2):53 -57.[8]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 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1 ):33 -40.[9] 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 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2014,34(11):16 -26.[10]
陈小蓉,何设,张勤,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 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体 育科学,2017,37(5):48 -60.
[11] 王艳红,朱延军,石爱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佛汉拳研究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 院学报,2017,35(1):30 -34.
[12] 万义,王健,龙佩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
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一东 巴跳与达巴跳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 学,2014,34(3):54 -61.
[13]
万义,杨海晨,刘凯华.工具的展演与逻辑:村落女性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的人类学阐 释一湘西三村女性群体的口述历史与话语
解构[J].体育科学,2014,34(7):23 -29.[14]
周金伙.福建少林地术拳[M].福州: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1>
[15] 李凤新.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在中国体育结
构转型中的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6, 28 (4) :28 -31.
[16]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 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 2003(4) :17 -21.
[17]
刘晓梅,王德辉微”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 院学报,2016,34(4):62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