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源:暴趣科技网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李白的布衣意识对其作品的影响诗人的思想会在其作品的内容中得到体现,同时也对作品发生着影响。布衣意识在    李白作品中的体现,前文已述,这里主要论述布衣意识对诗人的作品在体裁、风格、表现手法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一、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体裁选择的影响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李白所处的诗歌发展时期,正是近体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技巧    —律化形成的关键期,李白作为这个时期的首席诗人,在诗歌中却没有反映出这一变化,相反却创作了大量古体乐府和歌行。李白选择创作大量乐府歌行除了性格的原因外,还有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心理的作用,我们认为布衣意识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全唐诗》所收李白流传在世的近千首诗歌中,近四分之一是乐府歌行。据郭茂倩    《乐府诗集》所录,初盛唐全部诗人创作的乐府诗(除郊庙歌词和燕射歌词外)计450  首,而李白一人就有149首,占三分之一。在李白这些乐府创作中,古题乐府又占了80%的数量。[221此外,李白集中还有大量的五、七言古诗。就是李白的一百多首律诗,也多有不讲对仗、不合律的情况。可以说,在当时诗歌律化成为诗歌发展趋势而为大部分诗人所学习和实践的时候,李白恰恰表现出鲜明而独特的反律化倾向。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性豪放,不喜声律束缚的缘故。我们认为,对体裁的选择固然与诗人性格取向密切相关,但是,能够与一代诗潮逆向而动,则必然有诗人某种强烈的主体思想意识来支撑。这种主体思想意识就来自于诗人布衣意识中“以道自任”的强烈使命感。李白的社会观在他的《任城县厅壁记》、《明堂赋》、《大猎赋》等作品中有集中的体现。如: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    然后青补向训,黄发履礼。未耗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抒轴和鸣,机罕擎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黯吏返浮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香道。((任城县厅壁记))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教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使山泽无间,往来    相望.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弃末反本,人和时康。((明堂赋))40                                               第五章李白的布衣意识对其作品的影响六宫斥其珠玉,百41乐于耕织。寝郑卫之声,却靡曼之色。天老掌图,风后侍    侧。是三阶抵平,而皇献允塞。(《大猎赋})}概括起来,这基本上是儒家仁政思想加上老子氏族公社的理想图景。这个“弃本反    末”的政治药方无疑不符合当时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但李白提出这样一种仁政思想,反映出李白对于当时由盛转衰的国运下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行为的不满与纠正,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李白对于政治的理想化与复古化倾向。这正与李白布衣意识相表里。这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诗人文学观念上,也就产生了复古以自任的文学复古观。李白在《古风》第一首中开宗明义,明确表达了继承大雅、反璞归真的文艺观: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菱草,战国多荆棒。龙虎相咬食,兵戈逮狂秦沦鲜麟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星。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再结合孟栗《本事诗》中所载李白论诗之句: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331两相参看,可以论定李白确实在以道自任的社会观下产生了以复古革新自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复古观念的支持下,李白以运用古代诗体的形式自觉地总结先代文化,创作了大量古体乐府,并有意恢复了这些乐府古题的原旨,还将齐梁和初唐人们演变为新体诗的乐府再恢复为古体。另外,李白还在还原古体乐府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熔裁原辞与拟作不同内容积淀的历史内涵,又加以自己的感情移入了乐府创作,使他的乐府作品内容既有最大限度总结前代乐府的内容,又能精加选择,深自寄托。同时,李白还融合了前代乐府的表现艺术,创造含蕴深厚的境界,升华了乐府古辞的艺术高度。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些都体现了李白乐府创作既是复古又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①李白的布衣意识对其诗歌体裁选择的另一个影响是他对于民歌的学习与借鉴。李白生长的蜀中正是“竹枝词”的故乡。现在没有材料表明李白曾经在蜀中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但是从李白25岁出蜀开始,他就不断地汲取民歌的新鲜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诗歌创作,可以说他走到哪,就学习哪里的地方民歌。据他传世的作品看,第一首学习民歌的作品应该是《巴女词》②。从此之后,他到了荆州,做《荆门词》,途径江夏,就学习当地歌词作《江夏引》,到了金陵,就学习创作了《长干行》,到了越中,就写当地的民歌《越女词》,到了襄阳,就作起了《襄阳歌》和《大堤曲》……李白有一些诗作还直接描述了民歌,表现了他对于民歌的熟捻。如“醉客满船歌《白兰)),不知霜露入秋衣刃(《陪族叔刑部侍郎哗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如“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  《白}  t》飞梁尘”(《猛虎行》);如“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鞋)"《襄阳歌》);还有“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轻)" ( f襄阳曲》);再如“一唱《督护歌》,心催泪如雨”(《丁督护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还有“羌}笛横吹《阿钟回》,向月楼中歌《落梅}’(《司马将军歌))),出现了胡乐。《白竺辞》和}《杨叛儿》等作品更是直接以民歌为题对原作进行的演绎。李白对民歌学习是从内容到  形式多方面的,李白还学习民歌参差不齐的句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三五七言”。可以说,是民歌开辟了他诗歌的崭新天地。如果把李白看成是当时学习民歌最多也是最好的诗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李白对民歌的学习有一个从模仿到再创造的过程。他能写出大量成功的乐府诗歌作品,离不开他对于各地民歌的学习。歌行体作为唐代一种新兴的文体,其完备和最终定义,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李白的创作而定下的。李白对于歌行的创作,也是在灵活借鉴了民歌生动语言才得以成型的。⑧诗人如此系统、主动地学习各地乐府民歌,融入自己的创作,原因何在?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乐府民歌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文学魅力十足,且广为人们所传唱,为诗性敏锐的诗人所吸引;另一方面,李白的布衣意识也影响了他对于这些质朴明快的诗歌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也许诗人幼年就受到过民歌作品的熏陶,所以他一出蜀就开始了对于所经之地民歌的寻访和学习;也许诗①参见葛晓音《论李白乐府的复万变》,出自《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P162-177.  ②切见詹镁《李白诗文系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P4,参见安旗《李白纵横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P89-104042                    第五章李白的布衣意识对其作品的影响人在与和他一样出身的平民的接触中偶然接触了民歌,就在那碎然相遇的一刹与之结下了难解之缘。无论是哪种情形,李白对于民歌的接受与喜爱,李白学习民歌而形成的独特诗歌风格与巨大诗歌成就,应该有诗人对于自己布衣身份的潜在认同和布衣意识作用的影响。布衣以道自任的责任感使诗人对于普通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使得他的思想感情带有一定的人民性。他乐于在他的诗歌中学习模仿民歌的质朴天然,也是因为这种质朴天然本来就和他的心灵是契合的。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向上找是根本找不到的,那里只有对个性的压抑与栽苦,整个上层社会都在扼杀着个体的自由。于是李白把精神的家园安置在远去的历史中,安置在山水自然与亲切朴实的人民大众中。李白诗歌体裁的趋古与趋俗,实际上是他不满于无望的现实与政治,反其道而寻求自由心灵依托的结果。二、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布衣意识给李白带来巨大的情感矛盾,成就了他诗歌“豪、逸、悲”融合的独特风    格。布衣意识对济世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双重追求,在当时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李白的追求成为了历史的悖论。李白一生执着于布衣意识,造成了他的人生的悲剧,同时也给李白的诗歌带来深沉的悲感。布衣的自由精神同封建王权的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一方面封建王权的制度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文学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与自由精神也在不断地觉醒,二者的矛盾不断深化。布衣追求与自由的理想实际上是具有主体精神的个人的必然要求;要使广大的布衣之士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就只有推翻这种制度,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李白的布衣之悲就是无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刊悲剧的内容就是体现历史必然要求的进步、合理事物的被毁灭。悲剧的审美本质就是对被毁灭事物的美的肯定。李白对玄宗后期黑暗政治的揭露与抨击无疑是进步的,诗人对世俗的抗争与对理想追求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白崇高的理想、绝世的才华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美。他的悲剧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哀怨,不是愁苦,而是刚强、雄伟,它闪耀着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可以说,布衣的意识越强烈,其悲剧的意味就越浓厚。布衣之悲不同于才子佳人狭隘的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