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担当 亲和 给力
--辽宁精神探寻
(姚在魁 本溪市农委)
内容提要:畅游辽宁历史长河,探寻辽宁精神内涵;波浪起伏惊涛拍岸,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浪花翻飞熠熠生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浮想联翩心潮激荡,揣摩不定难以成眠;探根寻底追本朔源,联系实际定格当前;蓦然回首眼前惊现,文明担当亲和给力;深思熟虑细致考证,辽宁精神难以盖全;力不从心抛砖引玉,有识之士为之接续。
关键词:辽宁精神 文明担当 亲和给力
头枕长白,怀揣辽河,阳光洗面,海水浴足;钢铁脊梁,冶金胸膛,浩然正气,顶天立地;前沿门户,交通要道,连接欧亚,辐射南北;刀耕火耨,结绳记事,母系父系,旧新石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雪压霜欺,东北汉子,饱经沧桑,气吞山河;山阻石拦,国家长子,百折不挠,势不可挡;海阔天空,文明传承,地辽人宁,勇于担当;亲和如水,发福生财,恒久给力,堆金积玉。辽宁精神,呼之欲出,流淌笔尖,跃然纸上:文明、担当、亲和、给力。
让文明之花长盛不衰
辽宁文明,横亘千古,源远流长,探本求源,上溯亿年,千秋万代,薪火相传。1.45亿年前,中华古果绽放出地球上最早的“世界文明之花”;生存于1.4亿年前具有“鸟类鼻祖”之称的中华龙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只鸟”。庙后山、金牛山、鸽子洞等古人类遗址,
展示着旧石器时代文化;查海遗址、新乐遗址演绎着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进步;红山文化,绽露出“中华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碣石宫遗址,隐约可见秦始皇驻跸的繁华景象,仿佛听见魏武帝“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吟唱。辽宁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群星闪烁,光彩耀人。
辽宁文明,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历史久远,文化璀璨,世界遗产,人类罕见。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绥中九门口长城,在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与吴三桂“一片石之战”的刀光剑影依稀可见,直奉两系军阀混战的硝烟依然弥漫。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晰地印证了清朝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桓仁五女山承载着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也见证着满族文明的启运和传承。山水文化、黑土文化在白山黑水流传,工业文化在工厂车间奋力崛起,著名人物不断续写辽宁文明新篇。辽宁这块广袤而肥沃的大地,山水传奇,文化厚重,特色鲜明,蕴藏精华。
辽宁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平添内涵,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新的时期,辽宁正处在迈向更高社会文明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宏伟目标,把文化发展繁荣作为兴省之魂。新时期的辽宁文明是全面振兴和“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要求的是民主更健全、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良好的全面进步;追求的是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持续提高,诚信建设成效明显,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全面发展;倡导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全面繁荣。辽宁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现代文明,灿烂绽放,生命强大,长盛不衰。
让担当之志历久弥坚
做长子能挑重担,当老大实至名归。之前,辽宁大好河山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
践踏,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使辽宁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建国之初,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辽宁人民艰苦卓绝,自强不息,仅用3年时间,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面对新中国战后重建物资匮乏、等米下锅的困境,辽河儿女忍饥挨饿、含辛茹苦,快马加鞭、夜以继日地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国防军事等工业,支援祖国建设。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当时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产自辽宁,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也占有很高比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时刻勇当中流砥柱。辽宁用8年时间成为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获得了“辽老大”身份。
是男儿应当自强,看辽宁善于担当。二五期间,按照要求,辽宁降低了发展速度,以大部分力量帮助其他协作区,以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材料支援全国,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增加轻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生产,除了支援全国外,还要为农业服务。1963年到1965年,经过三年调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3%,粮食产值1965年比1960年增加了近一倍,工农业总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此期间,辽宁研制生产出全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从1948年到2010年辽宁工业共为共和国创造出1000项全国第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在转轨过程中,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从1978年到1993年的16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钢材约6300万吨、生铁3400万吨、铝约40万吨、锌130万吨、烧碱60万吨、纯碱580万吨,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仅这些重要原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的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作贡献30亿元以上。此外,1980年到1993年,辽宁上缴财政1650.2亿元,上缴率近50%。直到1997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上善若水
泽八方,厚德载物善担当。1998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连续开展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社会保障试点工作、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三大战役”,拉动了全省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升级,“三二四”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石化、钢铁、机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开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轻工、纺织、医药、建材四个传统产业进一步得到提升,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基础。辽宁老工业基地“九五”后期走出低谷、实现历史性转折。
老基地重现活力,新辽宁不辱使命。2003年,辽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机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把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作为重大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实现振兴良好开局、走上全面振兴之路,“十一五”期间提前完成规划任务、取得全面振兴决定性胜利,装备制造业优势日益突显,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增速加快,城区经济活力释放,消费市场繁荣,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十二五”时期,向着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经济带之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挺进,让老工业基地再创辉煌,为国家发展再立新功。
让亲和之力持之以恒
辽宁天地或曰天高地厚,天宽地阔,天辽地宁,天长地久;辽宁山水堪称山高水长,山峻水秀,山青水碧,山欢水笑;辽宁人民可谓心胸宽广,心怀坦荡,心直口快,心地善良。辽宁天是晴的,地是平的,路是纵横的;山是热情的,水是沸腾的,人是真诚的;民生工程、招商引资、人才聚集,昭示着辽宁亲和力是永恒的。
心系百姓践行以人为本,民生工程突显辽宁亲民。“我们要让全省人民感到更多的温暖,
得到更多的实惠,看到更多的希望;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要让我们的父老乡亲生活更加美好。”承诺铿锵有力,犹如春雷乍响,激荡群情;仿佛春潮涌动,温暖人心;恰是春风扑面,福泽百姓。民生工程庞大复杂,点多面广事无巨细,层次纷繁纵横交错。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饮食、文化、健康、保障、救助、扶贫、公益,无所不包,无一例外。为民、利民、惠民,扶民、助民、保民,富民、强民、安民,爱民、重民、亲民,民生为天,至高无上。民生工程投入的是真金白银、真材实料,倾注的是真心实意、真情实感,换来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保障,得到的是社会和谐稳定、幸福安康。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城区公办优质幼儿园连锁办园、农村初中进县城办学等民生工程,是辽宁的创新之举;养老保险扩面、保障性住房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等民生工程,辽宁走在全国前列。辽宁从浩大的民生工程中透射出了强大亲和力。
用真心动真情亲商造洼地,讲实话办实事人脉迎高峰。辽宁招商引资最大的特点是“用真心动真情,讲实话办实事”。为迎接投资“峰值”的到来,辽宁用真心动真情,采取了一系列“亲商”措施,出台,提升服务,转变作风,提高认识,改善环境,营造氛围,快速将老工业基地变身为内外资流入的“洼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辽宁讲真话办实事,尊商、惠商、重商、优商、安商、利商、助商、富商,赢得旺盛的人脉。高层挂帅,高层接见,高层指挥,高层推进;现场洽谈,现场拍板,现场办公,现场决策;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筑巢引凤,腾龙换鸟,放水养鱼,雪中送炭。优惠的把人吸引来,优质的服务让人不想走,优良的作风令人很安心,优美的环境使人扎下根。栽下梧桐大树,引得凤凰来仪;内外资金齐聚,南北客商云集;到处开工剪彩,遍地塔吊林立;人脉决定成败,亲商才是真理。
聚天下群贤铸振兴伟业,纳四海英才绘发展蓝图。人才为宝、人才为贵、人才为尊、人才为重、人才为大、人才为天,关键在于人才,成败在于人才,成事在人,事在人为。辽宁的人才观念极为强烈地彰显出辽宁的亲才爱才。辽宁视人才为“最大的财富,最好的
资本,最强的动力”,视人才资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管理环境,日益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人才管理机制,积极打造“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不断推进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陆续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工程,1999年开始连续举办“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使辽宁成为海外学子归国创业的热土。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善待人才,使人才在辽宁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优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以往“人才流失”“孔雀东南飞”变成现在“人才回流”“飞鸟归故林”。求贤若渴,爱才如命,走人才强省必由路;筑巢引凤,架桥铺路,抢人才竞争制高点。辽宁用振兴大业广聚天下英才,必将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的热土。
让给力之作层出不穷
承前启后历史转折,继往开来华丽转身;后发优势给力之举,再创辉煌杰出之作。三大战略妙笔生花,发展规划锦绣前程,县域经济蒸蒸日上,产业集群欣欣向荣。经济发展强势崛起,社会事业兴旺发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庶幸福。全省上下同频共振,全面发展共同繁荣,同举改革开放旗帜,共奏重振辽宁强音。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摆脱东北现象困扰。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建设、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构筑起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辽宁摆脱了东北现象困扰,再创奇迹,再造辉煌。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之举,力拔山河擎天撼地,一石激起千层浪,惊搅黄海翻腾渤海欢唱。转身向大海,筑起黄金海岸线,肩负深化我国沿海开放使命;借钱造大船,打造蓝色经济带,扬起领航东北振兴发展风帆。“几”字形海岸线在世人高度关注之下,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新标,2920公里海岸犹如黄金链条,珍珠镶嵌其中,新星点缀其上,港口与城市互相支撑,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珍珠闪耀绽放新姿,群星璀璨流光溢彩。沈阳经济区建设孔武有力,堪称惊天动地大手笔,八城
市逐步打破城市壁垒和行政区划,组建陆地“城市航母”舰队,实行一体化发展,随着“一核、五带、十群”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确立,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将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五条产业带和十大产业集群将促进跨区域产业互补、集约化发展,八城市将联手构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共同打造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突破辽西北竭智尽力拔山扛鼎,是辽宁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攻坚碰硬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出辽宁根治“心病”和修复“硬伤”的决心和力度。优先发展生态建设,积极开展荒山绿化工程,突破了生态环境瓶颈;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了交通瓶颈;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畜牧养殖业和设施农业发展,突破发展资金瓶颈;重点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突破了传统产业转型瓶颈。“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如今,辽西北后发优势突显,到处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补齐辽宁经济短板。三化兴,经济兴;县域强,三农强;郡县治,天下安。2008年初,辽宁省高屋建瓴地做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三年倍增计划的决策,提出经济总量GDP超亿元的县(市)要超过半数的目标,并把目光瞄准了全国百强县;为县(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划定了3亿元的底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剑指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一县一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每个县集中建设一个工业园区,打造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城镇化,集中抓好县城建设,三分之一左右县城达到30万城市人口。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带动“三农”腾飞,扩权强县、固定资产投资、集群发展,多措助推县富民强。强大的扶持、强力的资金投入、强劲的工作力度,使得县域经济如春风吹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似雨后春笋,拔节攀高,充满活力。44个县(市)遍地开花,群芳斗艳,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群雄并起,万马奔腾。2009年以前,辽宁省在全国百强县的历次排名中,仅有3到5个县出现在排名榜上,而且位置比较靠后。如今百强县达到10个,位居全国第四。辽宁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从“短板”变为“引擎”,一跃成
为全省经济提升的爆发点,引起世人瞩目,被称为“辽宁现象”。新一轮倍增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三年后,县域经济必将为辽宁向沿海发达省份奋进提供坚实而强大的保障。
高举产业集群旗帜,叫响辽宁工业品牌。十一五期间,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成为辽宁经济工作的主题词和重头戏,也是辽宁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和制胜点。辽宁审时度势,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竞争“集群对抗”的新特征,牢牢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准确定位,强势推进,以雷霆万钧之势实现了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突破,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已成为对外开放的新载体,社会贡献日益突出。2011年,辽宁工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的48%;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55个,10个产业集群正向千亿元目标进军。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法库陶瓷、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瓦房店轴承、庄河农产品深加工、海城菱镁新材料、本溪生物医药、大石桥镁制品及深加工、阜新液压、辽阳芳烃及精细化工、铁岭专用车、开原起重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成为全省示范产业集群。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提高了辽宁工业产业的知名度、丰厚度和集中度,走出了一条适合辽宁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叫响了辽宁工业品牌,创造了神奇的“辽宁速度”。
辽宁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明史,更是一部工业史。从辽宁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文明、担当、亲和、给力”四朵晶莹璀璨的浪花作为辽宁精神,这是辽宁改革开放和发展振兴的需要,这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需要,是历史的传承,是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的呐喊,是未来的呼唤!愿更多的人从辽宁历史的“富矿”中挖掘出更多的辽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