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历史与发展

论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历史与发展

来源:暴趣科技网
第28卷第3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Vol.28 No.3 2019年9月 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Sep.2019

论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历史与发展

金 耀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经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传承经典曾是中国教育的主流。文章通过中国和西方古典教育传统的对比,探究两国古典教育发展历程的异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振兴中华古典教育传统的措施,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教育传统;对比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人类从经典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任何民族的发展壮大都不能缺少经典的滋养,它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和力量之源。失去经典滋养的民族将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对经典的传承,经典的传承依赖于古典教育传统的强大生命力。坚守与发展古典教育传统,使之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振兴国学乃至民族信仰的关键。

一、经典与中华民族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与经典密不可分。经典赋予了民族智慧勤劳坚韧的性格,启迪了个体认知与思考的能力。人不学,不知义,民智的开启依赖于教育的点拨。从春秋时代启航,中国古典教育传统以传播中华文化的经典为己任,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不断推陈出新。中华古典文化,也就是常说的国学,广义上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民俗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建筑等诸多方面,指引着古人的行为,是传统智慧的结晶。按类别可将国学划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术数类、艺术类等门类。狭义上指从先秦到明清,历代文学、哲学和史学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体系。经典就是其中最有文化内涵的作品。现代社会的研究中常犯的错误是随意缩小经典的范围,这是不可取的。经典不局限于儒家的经典,其他凡是属于中华古典文化范畴的代表作均属于经典。中国古典教育传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进入21世纪,经典是否已经过时,古典教育传统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这是许多人的疑问,也是传承中国古典教育传统的障碍,答案是否定的。其一,古典教育是现代人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通过接受经典的教育,我们和先民的精神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其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从经典中寻找解决时代病症的良方。现代社会所崇尚的科学理性容易走入极端的误区,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功利主义盛行。浮躁的社会需要经典抚慰,现代人从经典中学习生存之道。其三,中华民族的经典塑造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善良、坚毅、诚信的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潜移默化地影

* 收稿日期:2019-3-10

作者简介:金 耀(1998- ),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主要从事医学人文研究。

55

第3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国家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发扬古典教育传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现复兴,这个民族才算真正站起来。

二、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教育传统起源的时间相近,注重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的目标都不是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作者,而是培养一个能够思考、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与职业的考虑无关。通过对两者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地剖析,我们能对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中西古典教育的源头

在科学教育尚未普及之前,西方博雅教育的传统占据了文化教育长达一千年之久。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社会,古罗马人传承和发扬了博雅教育的传统,经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受到科学和实用主义的冲击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提出了文法、修辞、辩证法三艺,柏拉图将三艺的内容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并称为七艺,两者共同构筑了西方古典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1]。良好的教育风尚带动了文化的繁荣,雅典成为当时欧洲的圣地。同时期的中国处于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古典哲学在此时萌芽并不断发展壮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专利,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触学习文学、哲学和历史。孔子招收弟子开办私学,传授文化知识,注重德行的培养,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未来的教学理念。孔子将“射、御、礼、乐、书、数”合称为六艺,与古希腊的七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罗马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是为贵族弟子准备的,学习的科目包括希腊文、拉丁文、修辞学、哲学、历史等内容,培养适合政治生活的贵族。战国时,齐威王创立稷下学宫,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许多著名的学者担任过学宫的教师,在此著书立说。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中国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开始设置博士制度,汉代太学的设立标志着官办教育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隋朝在设立国子监,经过历朝历代的发56

展,到了清朝,官学教学体系已经非常庞杂。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以国家和官方教学为主私学作为辅助的一元化结构,一方面为了传播文化知识,一方面为了选拔管理国家的人才[2]。科举制的创立为读书人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提供了机会,普通人考取功名可以立即改变命运。因此,在中国形成了重视读书的文化传统。

(二)古典教育传统在近代的波折

欧洲古典教育传统在中世纪受到巨大的打击,教会控制了教育的内容,课程的设置深受宗教神学影响,法学和神学成为主要教授内容,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欧洲人对古希腊文化经典的推崇和自由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使得古典文化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随着工业的到来,古典教育传统似乎一下子过时了。到了近代,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期,当时英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和赫胥黎对传统的博雅教育进行批判,认为其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斯宾塞的观点最为激进,他认为古典教育完全是无用的装饰,在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3]。西方盛行数千年的古典教育传统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如何用合适的办法平衡古典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个世纪后,当中国开始和世界接轨,古典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西方的情况如出一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西方古典教育传统的突围之路,可以为中国古典教育传统的赓续与转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的发源地,有着古典教育的悠久传统,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就是在这样一个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度,古典教育的地位曾经一落千丈,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英国教育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温•利文斯通爵士为此写下了《保卫古典教育》一书,为古典教育正名。《保卫古典教育》出版于20世纪初,正是英国工业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西欧和美国基本上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电气化时代的来临让西方社会于蒸汽时代之后再一次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工业同时带来人的异化,科学教育思想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古典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站在科学家的角度,人文经典著作带来的价值很难被

金 耀:论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历史与发展

量化,比不上科学教育的好处。因此,主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科学教育为主。真正带来冲击的是功利主义教育思想。资本是逐利的,一切都为利润服务。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熟练的操作工,培养一个工人的直接经济价值似乎大于培养一个能够熟练写作和发表自己观点的社会公民。功利主义教育把课程的直接价值放在首位,对于广大的平民而言,接受诸如枯燥的拉丁文、哲学和文学教育是毫无必要的,对商业和科学的学习能带来显而易见的效益。面对社会人士对古典教育价值的质疑,利文斯通爵士决定探究古典教育传统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存在意义,为古典教育传统正名。

古典教育以精选的经典作为课程教育的载体,注重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弥补自然科学教育的不足[4]。利文斯通爵士采用了德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观点佐证自己的观点:古典教育是对青年进行理智训练的最有益的工具,培养出理解能力更强的学生,这对他们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强调古典教育传统的潜在优点不足以完全打消公众的顾虑,利文斯通爵士在书中提出了古典教育传统带来的直接好处,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在第五章“古典著作的教育优势”中,利文斯通提出古典著作在教育中具有现代著作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第六章“文法和散文写作”中,针对公众普遍认为学习一门已经不再使用的语言是浪费时间的看法,利文斯通论述了学习拉丁语的价值。利文斯通认为价值表现在以下三点:(1)拉丁语和现代欧洲各国语言关系密切,在语法和词意上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学习拉丁语对学习这些语言的帮助很大。(2)拉丁语是获取中世纪第一手资料必不可少的工具,阅读经典原作方能体会其美。(3)拉丁语严谨的语法有助于训练思维的严谨性。在第七章“论古典教育的改革”中,利文斯通提出古典教育不受欢迎的原因不在学科内容,而在于方法和教师等方面[5]。古板的授课方式使得古典教育的课堂缺少乐趣。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动力。

为此,英国的古典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变。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古典教育学家在和持不同观点的科学教育家和功利主义者的辩论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民众对于古典教育的态度从反对变为接受。英国意识到了在工业社会继续推行古典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古典教育事业给予上的支持。学校开始实践将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大学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建设,将古典教育很好地融入了通识教育中。其次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方面进行提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培养具有良好文化基础和先进教学方法的教师。时代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英国人通过对古典教育传统进行修正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完善的经典教学制度,配合科举考试选拔制度,平稳地运行了一千多年。学生在私塾里识字接受教育,年龄渐长进入高一级的学堂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随着清朝末年国力日渐衰微,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和科举取士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和反对,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开办新式学堂成为时髦。这与英国古典教育传统遇到的困境如出一辙,科学教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传统的经典教育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出于富国强兵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清开办了船政、煤矿等专门学院和教授西式课程的新兴书院,这对古典教育传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科举制度的废除让学习经典的性价比进一步降低,学习经典考取功名的途径被堵死。的举措导向作用明显,当时的大学生以学习商科和法律为荣,或是进入专科学校学习纺织、农业、化工等专业,鲜有人选择中国文学和哲学作为自己的进修方向。在历史的变革中,中华古典教育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挑战。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试图用现代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以及概念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以儒学教育为主体的中国古典教育传统。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普遍对古典教育传统感到不满,认为古典教育传统是过时且低效的。他们批评儒家道德教育抑制政治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并阻止人们发展的个性,将其与、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等过时的价值观和制度相关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将古典教育描述为支持专

57

第3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制的政治灌输工具,是对其最初的意图的误解。评判者本身预设了一个科学和理性至上的立场,缺乏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古典文化教育。现代性教育凸显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器物”的层面上思考问题,而古典教育旨在思考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孤立的困难,两者本来就不能以单纯的有用和没用判断[6]。从农业社会转型进入工业社会的中国遇到了和英国一样的问题,即如何解决古典教育与和现代教育的共存。两者并非是对立排斥关系,而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绝不能像扔掉包袱一样将古典教育传统抛弃。中国不乏有利文斯通爵士一样的学者发出振兴古典教育的呼吁,但由于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经济极度落后的背景,注定了古典教育传统日渐式微的命运。当时的中国正在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而努力,古典教育传统无法很好地传承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建国后,首要的是实现国内稳定和经济进步,学习苏联教育模式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科学教育上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暂时放弃了古典教育传统,这是中西方古典教育传统发展同一阶段的不同情形。

三、古典教育现代的存续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实现古典教育传统复兴的条件已经成熟。**总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传统文化,这无疑为古典教育传统的复兴注入一针强心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古典教育传统也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对我们传承经典发扬经典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注重于内涵的发掘,二是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将经典的传播与教育相互结合。

古典教育传统的复兴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由地方教育部门牵头,在学校中推广。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和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复兴古典教育传统的一大问题恰恰是其本身:国学热的兴起引起了很多乱象,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骗钱,许多家长将孩子送进所谓的私塾或书院后直呼上当,一些中小学缺乏师资,不经试验开展国学教育,导致学生出现讨厌国学的心理,打乱正常的58

教学秩序。市面上出现的很多国学教材内容缺乏审核,质量低下错误百出,甚至存在宣扬封建迷信的内容。缺乏监管使得国学教育背负了不该有的骂名,许多人将其和骗子联想到一起。针对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解决思路。

(一)从教材入手,加入经典元素

教材是学习的根本,也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教材内容对教学方向有导向作用。从教材入手,增加经典教育元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行教材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课本中占的比例太低,二是选题上不够全面,不能反映中华文化的全貌。

语文课堂是学习经典的主阵地。研究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献课程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包括古诗词、文言文、古典小说、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在内的课程数只占全部课程的18%,远少于现代文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在66篇(首)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文中,有36篇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占到总数的55%,而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先秦和秦汉时期相关的文献只有9篇和7篇,不及唐、宋的任何一个时期。古诗词占到相关课文总数的58%,比例严重失衡[7],这样的教材编排是不够合理的。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对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不会对原来的教学计划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增大经典所占的比重,从20%提高到30%;丰富入选经典的内容,增加文言文等其他题材在入选作品中占的比例。小学一二年级以蒙学为主,这个时候入选的经典作品以简单的唐诗宋词和《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的选段为宜。文章篇幅短,没有太复杂的字,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小学三四年级的教材选用简单的文言文选段,如《论语》《孟子》《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段落,具备一定的哲理性。学生在诵读中能体会到文学之美。加入篇幅较长的唐诗和宋词的学习,教学目标设定为记忆和理解并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学习更具思辨性的长文章,如《礼记》《大学》《中庸》的选段,《老子》《庄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不必仅局限于儒家的作品,可以将初中的古文部分提

金 耀:论中西古典教育传统的历史与发展

前到小学高年级进行学习。

现行经典教育体系的内容不够广博,这与学生接触古文较晚是有关联的。初、高中的语文课时有限,进一步压缩了学习经典的数量。文言文是沟通中国现代和古代的工具,具有非常高的水准。

(三)营造氛围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社会对古典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许多人对经典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经典无用,还秉持着“学好数理化,掌握文言文就打开了阅读经典的钥匙。如果能在小学阶段系统地开始学习文言文,对于未来的经典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要把注重文言文的教学提高到学习英文相当的高度,教材中安排相应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打破现有的碎片化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国家层面的教材改动存在一定的困难,短期内难以实现。当地的教育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地方性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自主编写教材,关键是教育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教材内容落到实处,避免发下来后束之高阁的情况发生,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有好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编写者。

(二)完善相关,保障教学实行回顾西方古典教育传统的复兴历程,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尤为明显。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制度激励和引导学校开展经典教育活动。

完善奖惩制度,对于认真开展经典教育的学校加以奖励。鼓励古典教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申报,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浙江省的开展情况较好,可以作为其他省份的参考。

谨慎实施中、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酌情提高语文所占的分值,将更多的分值给经典内容的考核。加分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校的教学。浙江省语文高考于前几年新增了对诸子百家的考核,因此,全省的学校开始认真学习诸子百家。学生在学习哲学思想的同时对那段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开展面向教师的经典学习活动,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需要改变之前培训班学员走到场打个卡的风气,将培训的作用落到实处。学校可考虑引入相关专业如中国古代文学、古典哲学、中国史的研究生加入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开展弘扬经典的课程和活动。以镇海中学语文组为例,他们编写的经典阅读册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观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典的作用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把科技比作火车的动力,那么经典是火车头,确立文明前进的方向。经典不仅对个人发展有帮助,更塑造了民族的未来。通过媒体的力量发挥宣传的作用,向群众介绍学习经典的意义和价值,争取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氛围,人人以懂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为荣,全力支持国学的传承和恢复古典教育传统。

中华文化灿若星辰,中华文明屹立东方,中华经典的传承绵延不绝。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典,坚守古典教育传统就是坚守民族的根。在中西古典教育传统对比中寻找中国古典教育的突围之路。如果我们能在保持经典教育性的同时兼顾时代的适应性,经典的传承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1]杨明全.“七艺”考略:西方古典课程的传统与流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7):12~20.[2]杨师群.中世纪中西方教育之比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4):62~68.

[3]陈建华.论西方的博雅教育传统及其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6(8):124~130.[4]刘恒.古典教育思想的坚韧守望——评《保卫古典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4):136~137.[5]朱镜人.古典教育到底有什么价值?——《保卫古典教育》解读[J].中国教育科学,2017(3):145~163.

[6]吴元发.教育哲学为什么要研究古典[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3):12~17.

[7]路高学.古典文献与语文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桂海论丛,2016,32(2):51~56.

59

第3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Abstract:Classics have shap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classics used to be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education. By compa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Western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development.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China's real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revitalize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ducation to make it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a and the West;tradition of classical education;contrast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Western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ducationJIN Ya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