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与目录学 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8期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治学方 许 丹(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摘要】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一书奠定了他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的开山地位。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此书所采 用的治学方法,无论是实地考察、旁搜博采还是博证精辨、严谨笃实,无论是举例比较、归纳演绎还是信古阙疑、创新,皆为 顾炎武在此书中综合运用的科学方法,构成其金石学研究中完整的治学方法体系,此法受到乾嘉学派高度推崇,奠定了乾嘉考 据学派的方法基础。 【关键词】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治学方法 【Abstracts】 As the ifrst person in Qing Dynasty academic,Gu Yanwu adopted the scientiifc method of studying which was inherited by later scholars.By writing the works Jin Shi Wen Zi .he established his fame as the ground-breaking authority ofepigraphy in Qing Dy- nasty.This paper points out Gu Yanwu applied a comprehensive scientiifc way including four aspects to study hte materials by means of ifeld research,sampling,questioning,comparisons,induction,deduction and innovation,which constitute a complete methodology extolled and learned by Qianjia Schoo1. 【Keywords】GuYanwu;JinShi WenZiJi;Researchmethods 石文者,惟都少卿穆《金薤琳琅》见碑录文,虽少而妙,又录 引言 宋元人题跋,如《潘乾校官碑》是也。杨升庵《金石文》、徐献 顾炎武身当明清鼎革之际,痛感江山易主,神州覆亡,奋 忠《金石古文》,竟录蔡中郎辈集内文字,不必亲见此碑,故 而扭转明心见性之空言,发而标举经世致用之实学,著述宏 不足贵。”[3J顾炎武在其学术研究过程中极为注重对实物材 富,成为清学之祖,其治学方法之科学为后世学者所不断祖 料的搜集取舍和整理运用,并喻以“采铜于山” 。席威在谈 述。粱启超尝云:“然则炎武所以能当一代开派宗师之名何 到顾炎武孜孜访求遗迹碑刻时云:“足迹遍穷边绝塞,王氏 在?则在其能建设研究之方法而已。”n 在其所创诸多学术门 山史所谓义士,不合于时,以游为隐者也。”(清光绪十一年 类中,金石学亦以其为肇始。《金石文字记》是顾炎武最重要 (1885),席威与朱记荣于上海扫叶山房据康熙《亭林遗书 的一部金石学著作,也是清代金石学开山之作,顾炎武在此 十种》本重刻,并新刻十种书,为《亭林先生补遗十种》,此 书中博赡通贯,精研史学、小学。《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 为其于《亭林著述总目》中所撰。) “证据今古,辨正讹误,较《集古》、《金石》二录实为精核, 顾炎武周游天下,沉酣金石,博观精鉴,怀铅提椠,获众 亦非过白标置也。”嘲《金石文字记》的治学方法科学系统, 多前人未见之石,手自抄录,信而可征。诚如《金石文字记 既有顾炎武其他学术门类的共同之处,如博搜材料、综合研 序》言:“比二十年问,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 究、求实贵创、力戒雷同,亦有其金石学研究独特之处。 之迹,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 朽壤,其可读者,必手自抄录。”_5j顾炎武著录石刻350种左 1旁搜博采、实地考察 右,拓本20种。据书所载,其足迹遍布全国,如表1所示嘲: 占有材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金石学研究更是如 从表1可见,《金石文字记》中所载金石大致分布在中 此,无法脱离金石或拓片。清代学者对于明代金石学研究不 国华北、西北十几个省份,集中于华北,陕西中部最多,次之 讲究亲见原碑,而只根据史籍或文集所载碑文抄录十分诟 河南中北部、山西中南部、直隶中南部、山东中西部等。顾炎 病。清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十七《杂记》云:“明人录金 武极为重视实地考察,卷四《悯忠寺宝塔颂》结尾指出亲见 本文系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校级“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编号:XRZZ2010010)基金资助。 新世纪图书馆201佴第8期 石刻的重要性:“然非亲至其下,摩挲遗石,而徒拓纸上之 字,未有能得其情者。”川据拓本研究只是退而求其次之法。 表1 《金石文字记》著录地点统计一览表 地区 所属府州 地 名 西安府 西安府、富平县、三原县、高陵县、临潼县、咸阳县、醴泉县、兴 平县、渭南县、盏厘县、郡县、马嵬堡、陕西布政司 凤翔府 凤翔府、陇州、淠阳县、麟游县、岐山县 同州府 同州府、华州、郜阳县、蒲城县、华阴县、华山 陕西 汉中府 略阳县 邡州 那州,长武县 乾州 武功县 济南府 陵县、章丘县、邹平县、长清县 充州府 汶上县、邹县、曲阜县、滕县 寨安府 泰安州、东平州 山东 青州府 青州府 济宁州 济宁州、金乡县 曹州府 城武县 河南府 洛阳、僵师县、登封县、嵩山 卫辉府 卫辉府、辉县、汲县 彰德府 彰德府 河南 怀庆府 济源县 开封府 鄢陵县 归德府 归德府 太原府 太原府、太原县、交城县、榆次县 汾州府 汾州府、扮阳县 潞安府 潞安府 山西 平阳府 浮山县 肄州 蜱州、阉喜县 泽州府 阳城县、王屋山 顺天府 京师、涿州、房山县、湃县、蓟州 顺德府 顺德府、沙河县 正定府 赞皇县、无极县、元氏县、曲阳县 广平府 广平府 直隶 易州 易州 定州 定州 赵州 悔城县 江宁府 江宁府、漂水县、句容县、上元县 江苏 镇江府 丹徒县、丹阳县 常州府 宜 县 成都府 成都府 四川 渣川府 潼川府 甘肃 巩昌府 首阳山 湖南 永州府 祁阳 浙江 绍 府 绍兴府 安徽 六安府 霍山 广东 广州府 广州府 78 文献学与目录学 清初,金石学家开始重视访碑并根据碑文考订经史,很 多学者为了亲见原碑,不惜代价,历经艰辛,比如朱彝尊为亲 见《风峪石刻佛经》,不顾岩穴毒蝎之险,燎薪以入。 太原县之西五里,有山日风峪,风穴存焉。相传神至则穴 中肃然有声,风之所从出也。愚者捧土塞穴,建石佛于内,环 1所刻佛经,凡石柱一百二十有六,积岁既久,虺蝎居之,虽 好游者勿敢入焉。丙午三月,予率土人,燎薪以入,审视书法 非近代所及,惜皆掩其三面。未纵观其全也f8】。 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卷二《石刻佛经》一文中引用此 文,他本人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也很重视访碑的重要性。为亲见 唐《岱岳观造像记》,他募人发地二尺,下而观之乃得全文。 碑下为积土所壅,予来游数四,最后募人发地二尺,下而 观之,乃得其全文云 。 叶奕苞《金石录补》卷二十七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并感 慨“苟非亭林好事,必就淹没矣”。 唐岱岳观在泰山之东南麓王母池上。今存小殿三楹,俗 称老君堂。前有二碑,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予回环读之,两 目酸楚,足征精力之耗。碑下发土二尺许,询之庙丁,则吾邑 顾亭林所发也。苟非亭林好事,必就淹没矣[ 。 顾炎武不仅亲自访碑,还很重视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 流,特别是拓片的交流。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比如与颜光敏 的切磋。颜光敏也是特好金石之人,在《颜氏家藏尺牍》卷一 《顾处士炎武》篇中,可以看到顾炎武在寄给颜光敏的书信 中告知某些碑刻所在地点信息,并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曹全 碑》、《虞公碑》拓片的愿望,曰: 鲁公书《家庙碑》、《多宝塔碑》、《争坐位贴》,俱在西 安府学,俗所谓碑洞者。其所书《郭敬之家庙碑》在布政司, 《奉使蔡州题字》、《井石刻像》在同州,《臧怀恪碑》在三原 县。碑洞中石经及汉唐字,但有钱即可买,不必用官府,惟各 州县古碑,非官府不能致。然多是唐碑,惟邻阳《汉曹全碑》, 极佳。其他如麟游之《九成宫碑》、长武之《虞恭公碑》,俱 佳。若多印得,《曹》、《虞》二碑各一幅见惠,最感[1l】。 潘耒作为顾炎武的门人,在金石学研究方面受顾炎武影 响颇多,他对于碑刻的访求和对于拓片的重视在《金石文字 记》卷六《补遗》中也得以充分说明。比如在《补遗》的序 中,潘耒提到了顾炎武远游访碑和自己亦孜孜以求的情形: 亭林先师实甚好古,游辙所至,旁搜博采,著成此书。惟 就碑刻现存及收得拓本者录之,得三百余通。 来夙有此好,孜孜访求,所得有在兹编之外,并欧、赵所 未录者。不忍使其无闻,谨附载于后,以见古碑之亡于通都大 邑,而留于荒村穷谷者尚多有之。菟罗表章,无令灭泯,是所 望于后之君子[I2】。 潘耒《遂初堂集》卷七《昭陵石迹考序》中亦云:“天地 文献学与目录学 问有形之物惟金石为坚久,故谋不朽者常托焉碑刻是也。然 金有时而铬,石有时而泐,雄文妙笔收藏于好事之家者,不旋 踵而烟云变灭。唯欧阳永叔、赵明诚、杨用修、都玄敬之流,既 多得古刻,又为之订讹纂异,勒成一书,而其传始可久。是则 人赖金石以寿,而金石又赖人而寿也。耒少学于顾宁人先生, 先生实甚好古,行游天下,见闻浩博,著《金石文字记》一书, 最为精核。耒心慕焉,年来足迹所至,残碑断碣,靡不搜访,披 榛剔苔,必拓一纸而后已。”受顾炎武影响,潘耒也很重视与 其他学者的交流,他曾经得到过朱彝尊赠送的《朔方节度使 李光进碑》的拓片,见载于《金石文字记》卷六: 朔方节度使李光进碑令狐楚撰嗣子季元行书元和十一年 今在榆次县.。 光进与弟光颜并为唐名将,宪宗平淮西,光颜功最高。 《唐书》二人并有传。《光进碑》,令狐楚所撰,《光颜碑》,李 程所撰,皆名臣也。然欧、赵二《录》皆无此二碑。欧《录》所 载《李光进碑》,杨炎撰,韩秀实书者,乃李光弼之弟,非光颜 兄也。赵《录》有《赠太保李良臣碑》,则光进之父,官止鸡田 州刺史,初无功绩,以光颜故,赠太保,与二子同葬一地。乃赵 氏录其一而遗其二,殊不可解。余友朱锡鬯过榆次赵村,拓得 此碑,以副本遗余,故得而录之。其《良臣》、《光颜碑》则已 见《记》中矣[13]。 《良臣》即《金石文字记》卷四《太保李良臣碑》;《光颜 碑》即《金石文字记》卷五《太尉李光颜碑》。陈其荣在《亭林 遗书后序》中谈到顾炎武游历南北,考古通今的情况时云: “乃更北游上国,过燕赵,上太行,渡黄河,出入关塞,极 之鄙,而淹留于齐鲁之问,所以周览夫名山大川,扩其怀抱,非 效太史公之故事乎?知其学之洞达乎经济者,有自来矣。”B4] 清初学者这种兢兢业业献身学术的精神特别值得后世 学习。《金石文字记序》云:“夫《祈招》之诗诵于右尹,孔悝 之鼎传之《戴记》,皆尼父所未收,《六经》之阙事,莫不增高 五岳,助广百川。今此区区,亦同斯指。” 1此言顾炎武所录 金石可补前代金石书籍著录之阙。正是在实地考察、旁搜博 采的基础上,顾炎武才占有丰富准确的研究材料,为其金石 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博证精辨、严谨笃实 关于顾炎武治学本原,四库馆臣在《日知录》提要中尝 云:“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 其证佐而后笔之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I 6l如卷三《岱 岳观造像 》考证大周碑文特点时,引用《诗经》、《大学》、 《周礼》、《周易》、《左传》、《公羊传》、《五字》、《山 海经》、《太玄经》、《水经注》、《旧唐书》、《史记》、《汉 书》、《晋书》、《孟子》、《墨子》、《庄子》、《韵会》、《方 新世纪图---Ib ̄ ̄2o11# ̄;8期 言》、《隶续》、《演繁露》、《遂初赋》、《考工记》、《册府元 龟》、《容斋随笔》、《经典释文》二十六种文献,涉及众多学 科领域,博采众家之说为己所用。乾嘉以还,学者大都采用此 法治学,而在明末清初空疏学风中,顾炎武能以博证精辨治 学则为其创新之处,这为清代学术风尚从空疏腐朽转至务实 致用起到推动作用。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尝日:“盖炎武研学之要诀在 是:论一事必举证,犹不以孤证自足,必取之甚博,证备然后 自表其信。”[1刀细观书中考证之文,无一不穷古稽今,多方印 证,既注重实地考察,而又于书中求证。如卷五《中书侍郎景 范碑》: 中书侍郎景范碑扈载撰正书 邹平县南五里,有景相公基。《通鉴》:后周显德元年七 月癸巳,以枢密院直学士、工部侍郎长山景范为中书侍郎、同 平章事。此地唐时属长山也。景氏之裔自洪武间有两举人,今 亦尚有诸生,不能记其祖矣。不知何年谬传为晋之号延广,而 邑志载之。以后《山东通志》等书袭舛承讹,无不以为延广 基。后有令于此者,谓延广在晋为误国之臣,遂至笞其后人而 毁其祠。昔年,邑之士大夫亦有考五代事而疑之者。予至其 邑,有诸生二人来称景氏之孙,请问其祖为谁。予乃取《通 鉴》及《五代史・周世宗纪》示之,又示以《景延广传》,曰: “延广字航川,陕州人也。”其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非此明 矣。《宋史・昝居润传》日:景延广寓其族于洛。乃谢而去。间 一日,往郊外视其墓碑,其文为翰林学士、朝议郎、尚书水部 员外郎、知制诰、柱国扈载撰。《五代史・扈载传》官衔同。 《册府元龟》:载初为监察御史,尝游相国寺僧院,作赋留题 于壁。帝闻之,命黄门就其院录之以进。俄拜兵部员外郎、知 制诰。虽剥落者十之一二,而其日“故中书侍郎、平章事景公 讳范”,字甚明白。且生封上柱国、晋阳县开国伯,没赠侍中, 而其文有日“我大周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大功于汉室,为 北藩于魏郡”。又日“今皇帝嗣位,登用旧臣”。又日“冬十一 月,薨于淄Jl1郡之私第”。其末日“显德三年,岁次丙辰,十二 月己未朔。越十日戊辰”。因叹近代士人之不学,以本邑之人 书本邑之事而犹不可信,以明白易见之碑而不之视,以子孙 而不识其先人,推之天下郡邑之志如此者多矣。 又按《通鉴》:显德二年“八月丁未,中书侍郎、同平章 事景范罢判三司。寻以父丧罢政事”。今碑文有云:“以列卿 归第,悬车故乡。嗟风树之忽惊,诉昊天兮何极。”则是罢官 归里而后遭父丧,与史不同。《宋史・张美传》日:“世宗即 位,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权判三司。”或者以疾而罢,罢而遭父丧乎? 王元美作李于鳞友人《袭克懋妻景氏墓志铭》亦以为延 广之后。虽本其家之行状,然王、李二公亦未尝究心于史学 79 文献学与目录学 也【l81o 水不足。”《北史・长孙肥传》则准字之采久矣。又按:宋顺帝 后周景范碑不知何年讹传为晋景延广碑,《山东通志》 等书亦袭舛承讹,均以之为延广墓。顾炎武对此逐层考证,首 先,据正史记载,景范为后周长山人,景延广为陕州人。二者 名毕,故沈约《宋书》平翠令、王翠之皆作准。然《管》、《庄》 诸书,亦岂因此而改乎口u? 顾炎武在此文中运用归纳法,罗列《广韵》、《管子》、 《庄子》、《文子》、《淮南子》等书中用“准”之处,举例说 明、相互比较,考证出“准”字古已有之,乃“犟”之省笔,且 宋前即有准字,并非如《资治通鉴注》所言因寇辈为相,所以 为避其名,凡辈字皆去十为准。 演绎法通常是在归纳结束后,得出一个公则,再以此为 官职亦异,景范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延广官马步军都指 挥使,区分实属易事。其次,据碑文记载,“故中书侍郎、平章 事景公讳范”叙之甚明,“我大周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大 功于汉室,为北蕃於魏郡”及文末“显德三年,岁次丙辰,十 二月己未朔,越十日戊辰”更明其为后周显德间人,而绝非 晋时人。顾炎武不仅引以正史,且以碑文参佐,逐层辩驳以正 史之误。全文考证精详,不妄下断语,且敢于批评当世学风及 前代学者,集中体现其博证精辨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笃实的治 学精神。 正如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所言:“性喜金石之文, 到处即茺访,谓其在汉唐以前者,足与古经相参考,唐以后 者,亦足与诸史相证明。盖自欧、赵、洪、王后未有若先生之精 者。”【t 顾炎武作为漓初大师,在这一点上亦为肇始。 3举例比较、归纳演绎 顾炎武之所以能够奠定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基础,重要 原因还在于其学术研究采用了两种科学方法:归纳及演绎, 并以举例、比较作为手段。 清代学者们治学方法的最大特色,便在于对每一事物的 考明,先进行归纳研究,然后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这种方 法,比较接近于科学方法。虽不始于顾炎武,但顾炎武却运用 得更为熟练,推广到各方面了[2o1。如卷四《嵩山会善寺戒坛 敕牒》中云: 嵩山会善寺戒坛敕牒行书 大历二年十一月 今在嵩山会善寺西。上层刻中书奉敕牒,中层刻沙门乘 如谢表,下层刻代宗御书批答二十四字。碑文准字,本当作 毕。宋周必大《二老堂杂志》日:“敕牒毕字去十为准,或谓 本朝因寇华为相而改。胡三省《通鉴注》亦云:“本朝寇毕为 相,省吏避其名,凡文书毕字皆去十,后遂因而不改。”又云 曾公亮、蔡京父皆名翠而避。其实不然。予见唐告已作准。又 考五代堂判亦然。顷在密院,令吏用毕字。既而作相,又令三 省如此写。至今遂定。”今据大历时牒已用准字,则知此字自 取省笔。果若益公之言而改为翠字,则未见后人之遵用也。 《广韵》二字并收,准字下注曰:“俗。”然《管子》书毕字皆 作准,《庄子》“平中准”,《文子》“放准循绳”,《淮南子》 “眇者使之准”,王褒《洞箫赋》“夔襄准法”,皆用此字。纬 书有《洛书灵准听》,京房造准,形如瑟,十三弦。郭忠恕《佩 角离》集日:“《字林》用准为平毕之毕。”《字林》,吕忱作。而 后魏仇儒为赵毕造妖言日:“燕当倾,赵当续。欲知其名,淮 80 据解释其他事像。如卷三《岱岳观造像 》中,顾炎武举例归 纳了武后制字的情况,指出天、地、人、圣、臣、年、月、日、星、 正、授等皆改成他字,本字他字皆在文中注明。后在《上骑都 尉相里瑞碑》中,顾炎武便根据碑文中出现天、地、人的改字 而断此碑为武后时所立。 上骑都尉相里瑞碑正书 今在汾阳县小相里之北太师墓上。太师者,五代时相里 金也。二碑并列。此碑漫灭特甚,其可识者,日“上骑都尉相 里府君之碑”,目“相里瑞,字凤威”,日“夫人任氏”。而中 有而墨日字,知其为武后时立也阎。 顾炎武治学充分运用举例比较,归纳演绎互用并重,使 得其学术研究富有科学精神。 4信古阙疑、创新 顾炎武在其学术研究中信古不泥古,大胆怀疑,以成一 家之言,集中体现其为学之品格和创新精神。 《金石文字记》虽网罗四部,熔铸群言,却能对前人学说 不盲从依傍,卷二《鹰扬郎将义城子梁罗墓志》尝云:“岂可 以其处于古而不论哉?”㈣顾炎武在此书中始终坚持实事求 是、信古阙疑的宝贵态度进行判断,创获甚多。比如卷一 《比干铜盘铭》对此碑是否得自凤翔之疑:“此碑之得自凤 翔,不自偃师,即其为何代之物不可知。而比干殷人,必无葬 凤翔之理也。疑以传疑。姑存之。”[241《龙藏寺碑》对此碑是 否为后人摹刻之疑:“其书践阼为践祚,何人为河人,伽蓝为 伽篮,愫为壤,五台为吾台,则理之不可通者。疑为后人模刻 之误。”『251《御史台精舍碑》中对此碑是否为后人追书之疑: “碑额空处,前后皆有刻,前刻监察御史及姓名,后刻知杂侍 御史及姓名。有‘自天宝元载以后’七字。按:天宝三年始改 年为载,不当云元载,恐是追书。”[2Sl《大唐三藏圣教序并 记》中此碑是否为后人追刻之疑:“按《旧唐书・褚遂良传》: 永徽元年,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征拜吏部尚书。显庆三年,卒 于爱州。至龙朔三年,则遂良之亡已五年矣。恐是后人追刻 也。”[271等等。 对于无确证之疑,顾炎武一般将怀疑之处指出,存疑以 文献学与目录学 供后人参考。而对于有确证之疑,则思辨,指出很多前代 学者、古代书籍之讹误。如卷一《西岳华山庙碑》,碑文末有 “京兆尹敕监督水椽霸陵杜迁市石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二 十三字,顾指出东汉时杜迁、郭香二名者绝少,而且“察书” 与上文“市石”相对,故“香”为单名,乃勘定此书之人,前代 学者欧阳叔弼误以“香察”为名,顾炎武据史据碑揭橥其误。 新世纪图书馆aoal ̄-g 8期 方近代科学实证主义暗合。顾炎武搜罗众籍,博学精识,在此 书中善用举例比较、归纳演绎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乾嘉考据 学派的方法基础。梁启超作为近代学术先驱,此法最为其所 采,其治学之术得顾炎武颇多,而影响近代中国学术至深。 参考文献 1、1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顾炎武在其学术研究中务求创新,他曾在《著书之难》 一文中说到著述品格:“其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必不 2[清]永珞.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10[清]叶奕苞.金石录SF[M].石刻史料新编.:新 文丰出版公司,1986. 可无,而后为之。” 《金石文字记》论述贵创,不仅著录前 代金石学者未著录的石刻如《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等之 外,还根据与其他学者的交流提出很多创见。如卷三《大唐 三藏圣教序记并心经》中首次将王弘撰所论提出,认为“空 4[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MI.北京:中华 书局,1983. 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色声香味触法”,诸“色”字 乃“包”字。创新乃《金石文字记》中一种重要治学方法。 5、7、9、12、13、l5、18、21、22、23、24、25、26、27、29[清】顾炎 武.金石文字记[M].康熙亭林遗书十种本. 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至“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色声 香味触法”,诸“色”字乃“包”字。集书者误以此作“色”字 耳。观“天地苞乎阴阳”,“苞”字下体,“文抱风云之润”, “抱”字右边自见,而昔人无言及之者㈣。 顾炎武好古信古而决不泥古,旁征博引而决不盲从,独 8[清]朱彝尊.曝书亭集[M].景印文渊阁79库全书.: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M].丛书集成新编.:新文 丰出版公司.1985. 立思考,务求创新,给后世学者提供了一种极为可贵的治学 方法和治学态度。 14[清]陈其荣.亭林遗书后序[A】.光绪顾亭林先生遗书本. 16[清]顾炎武.日知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商务印书馆,1986. 以上所论四点是顾炎武在此书中集中体现的治学方法, 顾炎武运用这些方法,搜罗众籍,博学精识,实地考察逾二十 年之久,在《金石文字记》中将文物资料与文献资料对比印 证,参互考订,覆其异同,审其真伪,信古不泥古,信书不盲 19[清]全祖望.鲒琦亭集[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20张舜徽.清儒学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1. 28【清】顾炎武撰,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 出版社.2007. 从,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为学,务求创新,将各种方法相 互联系,构成顾炎武金石学研究中完整的治学方法体系,给 清代及后世学者提供了一种极为可贵的治学方法,此法受到 乾嘉学派高度推崇。近代学者王国维亦将此法运用于殷商史 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并将其概括为“二重证据法”,实与西 (作者信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邮编 200241。收稿日期:2011-03—17。) 编校:刘勇定 (上接第93页)资料中心作为一个社科类的专业图书馆来 理解,则有关中心的日常工作设置、中心在未来的发展及所 识服务[J】.现代情报,2006(7) 5袁海波.NSTL的建设与发展愿景[EB/OL].http://lib.utsz.e- du.cn/ekcms/UploadFile/2007—1 1-27/2007 1 1 27043952254. pd ̄ 应当采取的办法,都可以有一条新的思路,并且可能形成一 种自成体系、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而不会因为人事的变更、 偶发的变故导致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不和谐音。 参考资料 6吴新年.专业图书馆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 坛.2009(6) 1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1985. 7顾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 比较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5(6) (作者信息:江苏镇江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邮编:212001。 收稿日期:20l1—03—22。) 2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 3李宏荣.专业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6) 4江晓波.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看未来专业图书馆的知 编校:刘勇定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