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月 Vol.36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4
从《论语》看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建构
宋 宁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高扬“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后世儒家的文化人格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效仿的对象。尝试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建构的“君子人格”的形态等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孔子;仁;礼;君子;君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I06
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6-0044-04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4.06.011
Confu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ONG N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 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actively advocates to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which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of the Confucian personality and becomes the object of respect and followed by generations of intellectuals. This article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and to construct the form of “gentleman personality”. Furthermore, b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et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ought of “gentleman personality” of “the analectsof Confucius”, and to endow them with new connotation.
Key words: Confucius; kernel; ritual; gentleman; gentleman personality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战争频繁,以至于礼乐崩坏,统治者用以维系人们的传统氏族血缘纽带也渐趋的瓦解了,以致曾子感叹“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论语·子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势或背景下,人们也渐从对鬼神、天命的迷信中解脱了出来,“神本位”的理念也逐渐地让位给了“人本位”思想。如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其看到了人的价值及其社会本质,而对于“君子人格”的追求就是对这种价值和本质的最好再现。
一、“君子人格”建构的缘由
面对着“礼崩乐坏”的情形,作为一名殷商后裔、没落的贵族,孔子倡导“君子人格”的塑造,其最初的动因
贵族阶层的地位和利益。而其所要维护的“礼乐文化”,简言之即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周礼”,即“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1,p2]。然相对于西周前期的富于原始巫术色彩的“礼乐风俗”,“周礼”作为一种治国的手段,则更突显其政治性的因素。当然这也扩充了“礼乐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氏族朴素的民主观念,另一方面又对人们的贵贱等级、长幼尊卑做了明确的划分。可见其已渐从对鬼神的崇敬延伸到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也即从“神本位”理念逐渐过渡到了“人本位”思想。
而到了孔子这一时期,由于礼乐制度的废弛,对“礼
乐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也早已“不再是原始巫师和‘大无疑是想借此来恢复“礼乐文化”,以此来维护统治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ZW048) 收稿日期:2014-02-27 作者简介:宋宁(1991-),男,蒙古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44-
宋 宁:从《论语》看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建构
宰’等氏族寡头、帝王宰史的专利,而成为个体成员均可承担也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或至上义务”[1,p22]。这里所涉及的个体成员却远非指所有的人,而是指那些具有氏族血缘的贵族成员,孔子将恢复“礼乐文化”的愿望寄托于这些人的身上,希望通过对他们“君子人格”的塑造,来唤醒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进而实现“礼乐”的复兴。
二、“君子人格”的内涵阐释
对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孔子可谓是以身作则,自觉地在践行自己所设定的人格标准。这里侧重论述孔子对于“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形态的阐释。
(一)“君子”的内涵
“君子”一词最初源于何处,已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论语》之前“君子”已然很流行了。这一点在《易经》、《左传》、《尚书》及《诗经》中皆可看到,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2,p393],又如《诗经》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采薇》)”、“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大东》)”等等,可见这一时期的君子即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指那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上层人物,“君子本武士,即氏族贵族,亦即士阶层”[1,p24],而小人无疑就是指地位低下的百姓(或称小民)。但也不尽然,如在《诗经》的一些反映爱情的诗篇中,君子的内涵即已经发生了转向,指向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男子,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等。
然到了春秋之际,“君子”又被赋予了某种道德上的内涵。这一点在《论语》中有明显的体现。《论语》中“君子”共出现了107次,其中虽然有的地方仍继承了先前君子的含义,即仍然指的是身处高位的人或领导者,如《论语·颜渊》中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但更多的地方是解释为有道德的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孔子通常也将君子与小人相对而提出,显然是进行了一种道德修养上的比较,而两者的鲜明对比也就更加直观的突出了君子的德风。《论语·雍也》中提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卫灵公》中也提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这些表述均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君子”内涵的。
(二)“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表现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塑造了多个理想的人格形象,如:圣人、仁人、君子、士、善人、成人等等。在他看来不同的人格即代表了不同的道德修养层面,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但他却着重于对“君子人格”的建构,即通过“仁”“礼”的约束来要求君子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
养,进而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这既体现了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又展示了个体人格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君子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的社会理想追求。
1. “君子人格”的内在道德修养
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塑造“君子人格”的首要前提,也是践行其他原则的基础和依据。而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修养则侧重了对君子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规范的建构,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1)“忠恕之道”——君子的仁德品质
对于塑造理想君子人格的德性,孔子突出地强调了“仁”作为“君子人格”的基础,君子的一切道德修养皆由其而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然对于“仁”的具体内涵,《论语》中则显得些许的宽泛,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仁”共出现109次,且有105次可译为道德标准。因而可简单的将“仁”理解为仁德。这里侧重从仁德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或品质的角度,来阐述其对塑造“君子人格”的影响。
一方面从对自身的角度来看,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可以说其主要是从“君子”的自身出发,通过培养君子内在的道德素养来强化其外在人格修养。又如: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p122]
可见君子的“不忧不惧”即在于君子本身的问心无愧。所以君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当然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即“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这一点可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孔子提出君子要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其虽有一定的天命观念,但却也体现君子对自然规律与自身道德境界的敬畏之情。接着孔子又提出了“三戒”“九思”的观点,皆是在精神层面来提升个体的品德修养。其二,君子要讲诚信,当然这一前提是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在孔子看来君子既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又要“耻其言过于行”(《论语·宪问》),而“言”在塑造君子诚信的道德形象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如其言: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3,p132]
另一方面,从对待他人的角度来看,孔子希望君子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即孔子的“爱人”理念,对待不同的人物,要具有一
-45-
第36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月
种博爱的胸怀。也即孔子的推己及人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践行“仁”的方法,另孔子又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观点,相比而言这却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消极的践行“仁”的方式,而这两个方面通常被称为忠恕之道,即“仁之方”。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解释到:“仁”即非常高远又切近可行,既是历史责任感又属主体能动性,既是理想人格又为个体行为[1,p21]。
可见,孔子的“忠恕之道”(或仁道)已然成为塑造个体人格的内在精神,也成为指导君子处理外在关系的基础。如《里仁》篇中所言:“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依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所谓的忠恕之道就是仁道,行仁就是在履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4,p45]在其看来,“仁”既是个体存在所要毕生追寻的道德品质和价值标准。
(2)“克己复礼为仁”——君子的外在规范 当然仅具备了君子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还不足以达到理想的人格标准,还要借助于外在的“礼”的规范和约束。一方面如前面所言,孔子力图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以此来达到“正名”的目的,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另一方面,他认为“礼”是实现“仁”的必要手段,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所谓“克己”,从字面上看即是克制自己,进行自我约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孔子非常在乎这种精神上的自我约束力,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而在《雍也》篇中,孔子高度赞赏颜回的品质也证实了这一点,其言:“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上的境界和人格上的完善。
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礼仪的规范,注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赋予了其社会性的因素,如其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看到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君子的立身之本即在于“学礼”,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当然对于君子的行为还要“约之以礼”,这样才能不至于离经叛道,亦即孔子所言的“弗畔”。又如子曰:“泰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因而其所提倡的“礼”也更是侧重通过君子的“修身”及自我约束,进而达到一种规范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可-46-
见,一方面孔子寄希望于塑造理想的君子人格,进而恢复“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孔子又希望通过“礼”的倡导来约束君子的行为,达到“和”的目的,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文质彬彬”“知行合一”——君子的修养目标 显然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君子,不仅要具备内在“仁”的精神品质,要遵循外在的礼仪规范和举止风度,而且还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正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才是君子道德标准的终极目标,即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又如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
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仅靠君子的个人修养即可。如果将君子的个人修养简要概括为“知”,那么君子还要有一定的“行”方可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正所谓的“知行合一”。
《论语》中也涉及到了这种“知行合一”的理论,即孔子所提的“好学”和“躬行”。何谓“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学而》)又如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可见,“好学”对于君子的人格(仁、知、信、直、勇、刚)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然从字面上看,“好”字既体现着君子的内在精神追求,“学”则表现出对外在事物的选择和吸收,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可见这既是体现了“知”和“行”的统一。而在懂得了知识的前提下,还要付诸于一定的实践,这样“君子人格”才会最终实现,用孔子的话说即是“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也”(同上)在孔子看来,其虽已具备了文,但仍达不到君子的标准,因为缺少一定的生活实践。相对比“好学”来看“躬行”,“躬”即反映了君子自身的精神姿态,“行”也体现出君子的外在行为动态,其也是反映着两者的统一。
因而“知行合一”即强调了君子的个人修养,又注重了君子的外在实践,而好学与躬行的有机统一,也将“君子人格”推向了近乎完美的理想道德境界——文质彬彬。
2. “君子人格”的社会理想追求
当然孔子并非仅在追求个体人格修养的建构,其还蕴含有一定的社会理想追求,这一点在《论语·宪问》中可以看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3,p157]
宋 宁:从《论语》看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建构
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道德追求也做了细致划分,“以敬”“以安人”到“以安百姓”,这三个过程明显是相互递进的,体现了君子从修身到“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但其又皆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修己”,这也近乎于前面所提及的“克己”,即首先要具有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而其最终目的在于“安百姓”,这也就更近同于《雍也》篇中圣人的“博施于民”。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为人们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虽无从知晓其具体的形态,但却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塑造个体道德修养的终极追求。
综上所述,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君子,既要进行刻苦的自我修养,又要具有一种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可这又无疑将君子推向了另一至高点,“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可以说这里所涉及的“成仁”依旧是个体人格的主观理想范畴,但确也突出了个体的自觉性。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这样解释到:“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5,p197]而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源头即是来源于此,这也对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影响依旧存在。
三、“君子人格”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建构依旧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如希望借恢复“礼乐文化”来改变混乱、失序的社会环境,无疑是不现实的;而在制定
规范君子外在行为的“礼”时未免过于繁杂(如《乡党》篇里,孔子的“事君”、“寝食”、“祭祀”等等行为),以致会束缚人的个性发展。但总的来说,孔子重视主体自觉意识,突出道德精神的重要性,并强调个体人格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等等思想,现在看来依然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我们要正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建构的观念,发掘其深层的内涵,进而为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文化上、理论上的依据。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即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无疑要从当下的每个人入手,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塑造具有和谐精神的、健全性人格的人,才能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亦即产生巨大的“正能量”。而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建构的思想,即重视个体的自我反思,强调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出对社会群体的关怀等等,无疑会在这方面提供巨大的文化养料和价值参照。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出版社,2013.
[2] 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