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利用题干 顺应语境 提高效率

利用题干 顺应语境 提高效率

来源:暴趣科技网
利用题干 顺应语境 提高效率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解法探析

四川省华蓥中学 洪焱

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是考生丢分最多的部分,也是教师复习教学的重点。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做题效率呢?笔者在几年的复习教学中,结合试题特点探析出一种“先读题——后读文、边读边做——再读文验证”的阅读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能依照这种阅读思路迅速高效的完成阅读。下面将以高考题为例,对这种思路一一进行阐释。 一.先读题

为什么要先读题,后读文呢?这得从试题特点说起。高考文言阅读材料一般是人物传记类片段,按照《考试说明》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意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高考基本稳定设题,分别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意的分析评价和句子翻译这几个知识点。再细究设题特点,不难发现,题干基本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意味着从选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助文段理解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针对文意的理解而设置的最后一题,诸选项的表述基本上就是对文段中主要人物几个方面事迹的概述,而需要我们选择的几乎都是错误的一项。而错误干扰项往往又从这样几个方面设置:

1.事件时间的错误。如1998年文言考题22小题A项:“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丧。”根据文意“章再上,乃止”,我们可知“当即接受”的表述是时间上的错误。又如2003文言考题第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从原文表述“唯銮舆是还,方可评定”可知“主张当即平定”中“当即”时间表述错误。

2.事件人物的张冠李戴。如1996年考题第19小题A项的设计:“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依据文意“守大怒,盛威临永,则谬为好言荐之朝”,则知:说好话,向朝廷作推荐的主语是太守,而不是郭永。此处犯的就

是张冠李戴的错误。

3.几件事情的交叉错乱。如1999年考题第16题D项设计:“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结合文段,“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苏琼所作的事是在郡界大水时,“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而“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则又是另一件事。此类错误设计还出现在1994年第19小题中B、C两项中。

4.事件的前因后果、主次矛盾的混乱。如1996年考题第19小题的A项设计:“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洲中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细读文段,认真分析可知,何子平“坚持归家”的主要原因“老母籍注失实,籍年已满”,而“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则是次要原因。

5.是文段内容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概括不当,曲解文意。如1996年考题第19小题B项:“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老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认真阅读文段,我们知道郭永只是杖巫师,而并未求雨,B项中“求得大雨”的叙述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当然,后文中的叙述“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也是错的,没有求雨何来的“奇功异绩”,按文意应解释为“记载了这件奇异的事”。又如2001年考题第16题C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此项对文意的分析明显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只是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豪富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还有2002年考题的第15题D项:“李广作为主将,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此项分析也是曲解了文意。文中“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之意应是: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终不能再忍受刀笔之吏(审判人员)的审判侮辱了。2004考题第14题C项的设置也是曲解了文意。

从以上分析来看,这些错误项设置对文意的理解是无关大体的,更何况

此题一般只设计错一项,所以先读此题对而后再阅读理解文段有很大的帮助。指导学生在读文段之前先阅读此题,就可以使他们从此题的阅读中获得对文段意大致的了解,阅读时就能在心中有个基本层次,不致于一团漆黑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在阅读时有效地利用题干信息,对阅读理解文段有很大的帮助。这和懵懂朦胧地先读文段比较起来,阅读更有效率。

以2000年文言考题16为例,此题是对文段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它分四个切入点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四个主要人物——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文帝的相关事情。设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这一项设计往往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作为干扰的规律,应该说四个选项基本上正确地为我们的文段阅读作了很好的注释。阅读A、B两项,我们就可大体了解胡威及其父的品性及相关言行。阅读C项,又可了解帐下都督在其事中的言行。阅读D项,再知晋文帝对胡威父子的评价。阅读完四选项后,我们对文意就大致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正式阅读文段时,就心中有数了。而错误项C也只要在阅读时顺应语境理解分析,就不难判断:帐下都督逢迎胡威之事,不是他辗转让胡质知道的,而是胡威通过使者传递给他父亲知道的。此项设置有张冠李戴的毛病。 二. 后读文,边读边做

在读题的基础上再读文,应该说对其人其事都有所了解了,阅读起来困难也就不大。此时采用边读边做题的方法,顺应语境,把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无滞碍者即为正确,有碍者则错。这样做题比脱离语境地猜,准确率会更高。以2004年考题为例:

第11小题考查对实词词义的理解,也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我们可以在阅读文段时,把它们一一放入具体语境去作分析判断。顺应语境,不难判断“白”即为“禀告”义,“诺”为“答应”义,“箧”为“小箱子”义,而“岁凶”中的“凶”,顺应下文“汝旁诸县多盗”,和联想到我们学习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应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之意”。解释为“不吉利”和下文“多盗”关联不大,因此错误。

第12小题,结合课文考查虚词“而”、“因、“为”、“以”的意义和用法。联系课文所学,结合文段语境,很快分析得出D项的“以”在“遂弃其粟,以

舟载之。”中作介词,表工具,可翻译为“用”。在“以此知之,故欲往”中也作介词,表凭借,依据。两个“以”字意义不同,故此题应选D。其余A、B、C、项中的两项,“而”都作连词,表承接义。“因”作副词,可译为“于是就”,“为”作介词,都译为“替”之义。

第13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筛选。根据文意,可用筛选排除法来迅速完成。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正面陈述少年的情状,与桑怿仗义助人无关。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为桑怿语,表现其清慎,决不靠贿赂得官。也与桑怿仗义助人无关。 因此排除③④,可选择B项。

从以上几题的解题思路看,先读题,有效地利用题干信息,并在阅读中顺应语境,边读边做题,这样比先朦胧地读文段,然后又由题到文的阅读揣摩做题,既省时,而且正确率也高。 三.再读文验证

按上文的阅读思路,读完文,题也就基本答完了。如果再结合自己此时对文段的整体理解,把所有题目考查之义放入原文做一个通畅的翻译检验,那么做题准确率就会更高。

“先读题,后读文、边读边做,再读文验证”这一阅读思路,主要是根据近年高考的文言试题的设题特点,再依据学生阅读时匆匆读文,解题时脱离语境,读少猜多的阅读误区而总结出来的。它启示我们在指导学生解题时,自己不光要弄透知识,而且更要注意研究试题、总结技巧,在教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巧妙应用试题的有效信息,快速准确地解题,这才能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附:掌握针对此类传记文的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初读文章。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

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利用好文言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