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加林的失败及现实意义

高加林的失败及现实意义

来源:暴趣科技网
《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及其现实意义

GaoJiaLin‘sfailureandrealisticsignificanceinthenoveloflive

目录中文摘要……………………………………………………Ⅲ中文关键词…………………………………………………Ⅲ英文摘要……………………………………………………Ⅳ英文关键词…………………………………………………Ⅳ

正文…………………………………………………………1

一、个人愿望与现实的选择……………………1二、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的选择……………………4三、个人奋斗路上的社会阻碍…………6

四、现实意义……………………………………………8

参考文献……………………………………………………10致谢…………………………………………………………11

中文摘要

摘要:《人生》中的高加林在个人奋斗之路上无疑是失败的。他的失败不仅有个

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而分析《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在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冲击,个人愿望与爱情的矛盾时所做的选择及其失败的原因,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奋斗者,始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高加林、个人愿望、爱情矛盾、失败原因

IIAbstract

Inlife,themaincharacterGaoJialin,intermsofhislifestruggle,isundoubtedlyaloser.Notonlyhispersonalfactorsbutalsothesocialbackgroundresultinhisfailure.PeoplecanstillbenefitalotbothfromanalysingthechoicesGaoJiaolinhaspreferredindealingwiththeconflictbetweenpersonaldesireandthereality,aswellasthecontradictionbetweenhiswillandloveaffair,andfromanalysingthereasonwhyhefailed.Foronewhostrives,alwaysasacorrectworldoutlook,theoutlookonlife,thevalues,etc.Tolearntocontrolofyourowndestiny.IIIKeywords:GaoJialin;personaldesire;loveaffair;reasonwhyhefailedIV《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及其现实意义

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近三十年来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小说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追求个人愿望的实现而不懈努力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为线索,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恋爱情节贯穿其中。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黄亚萍等众多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作品充满着浓烈的黄土气息,尤其是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更是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面对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评论界众说纷纭。“有人说高家林是狂热的追求者,咎由自取;有人说高家林的悲剧是内部的势力造成的;也有人说高家林的悲剧是社会复杂矛盾的必然结果……”路遥在小说的扉页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做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其实是有所指的,高加林在其人生道路上对事业的选择,对爱情生活的选择不仅对他的一个时期有影响,而且对他的一生都有着影响。小说结尾写到高加林又回到了黄土地。无疑,高加林在他的人生奋斗之路上失败了。“可以说,作品留给我们关于“人生”的思索是永恒的———人的命运是什么?怎样在社会洪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人应该怎样面对内心深处的欲望?人应该怎样处理“把握当下”和“追求未来”的关系?”探讨高加林在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冲击,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所做的选择,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今天无数奋斗的人们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愿望与现实的选择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世家出生的孩子,他自小就知道在这片贫瘠的山区当一个农味着什么,农民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十几年拼命地

①徐桂菊:《历史与未来的交错——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78页。②任华:《“高家村政治”与高加林的悲剧》,《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36页。1读书,就是为了不向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几年的高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城市的气息,知识的洗礼让他有了远大的梦想。回到家乡,他敏锐地感受到文明与愚昧的差别。所以他更加希望离开这片黄土地,到“大城市”去从事他喜爱和擅长的文学工作。然而,高考的落榜让他不得不重回这片土地。可他又是幸运的,他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他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土地上劳作也可以拿到较高的工分,可以继续写文章……过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或许,将来他通过考试还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他觉得未来的生活似乎都会按照他所描绘的一样发展下去。小说开头描写了一场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天空是乌云密布的;低沉的、连续不断地嗡嗡声不断传来;就连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都突然沉寂下来。这对于高家村来说只是夏日里一场普通的暴风雨,然而对于高加林来说却是他人生中难以承受的暴风雨。三星的顶替让他一下子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他不想选择农村,在城里的几年高中生活使他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接受了外面世界的文明。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的追求。可是,现在他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成为了一个农民。面对高楼明与马占胜这种势力,高加林没有反击。当他的父亲要他以后见到所谓的“仇人”主动叫人家叔叔时,他也没有反击。面对父亲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他只是默默地接受。当个人愿望与现实矛盾时,他缺少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抗精神。他没有鼓起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理想。面对自己的未来之路。他也没有任何具体的蓝图。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后,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许还会遇到类似的挫折,当那一刻来临时,他也没有认认真真的想过自己该如何应对。他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明确的规划。

当他成为一个农民之后,却还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农村对他来说,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的一道布景”。他虽然并不鄙视农民,而他自己却缺乏当农民的思想准备,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因为“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次上地畔,他是疯狂的干着,手上很快出血了,把镢把都染红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自虐的方式在麻醉自己。他告诉德顺爷爷自己思想麻乱得很,劳动苦一点,皮肉苦一点只是想把心头的哭减轻一点。他踏上地畔并

①路遥:《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2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农民,他只是想证明他也有那种作为“优秀庄稼人所具有的品质”。当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时,他不能坦然接受。他成了农民后心躁动不安,又觉得自己很难在农村待下去,可是,别的出路又在哪里,他没有好好地思考。他时常想起无边无垠的平原,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气势磅礴的火车头,箭一样升入天空的飞机……他时常用幻想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当自己的叔父调回家乡工作之后,面对马占胜给自己安排的县委通讯干事一职,他没有痛恨马占胜更没有拒绝这个工作,认为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仿佛自己之前的一切不公眨眼间就消失了,甚至还有些感激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位。他自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次进城再也不是城市匆匆的过客了,他为此欣喜若狂。他不能从马占胜面孔瞬息间的变化里,看出世事的复杂性,看出马占胜为他铺的不是布满鲜花的路,而是一条不正当的歪路。面对社会上的势力他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只是一切以自己的发展为判断标准。一旦外力对自己有利时,就对不良之风采取让步,完全暴露了他自私和虚荣心理。从高加林对职业的选择,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他个性的发展制约的效应。几次命运的逆转,透露出高加林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都是带有一种冒险精神,还融合了他的自私、虚荣等复杂的性格,这就决定了他的选择总是以自我价值和利益为原则和出发点,只要于己有利,可以置道德于不顾。“在人生的探索中,他始终没有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和人生道路,最后以悲剧作结,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偏离了正常的道德准则而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道德选择,这就不能不说他的道德选择偏差促成他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肌肤的不健康因素,让高加林这类有理想有才干又有弱点的青年人误入了人生价值实现的迷途。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缺少了那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当他以为自己可以离开这个小县城到更大的城市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时,克南检举揭发让他一夜间又回到了难以想象的人生起点。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在城里的这一段人生之路上,他抛弃了许多东西,有自己曾经相爱的巧珍,有自己比较喜爱的德顺爷爷,生养自己的父母甚至是那一片黄土地。“如果说上一次从半坡中摔下来是自己无法抵挡的社会势力的所为,那么。这一次他从坡顶摔下来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太过于自私,对自

①唐歆瑜:《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悲剧者——<人生>中高加林的道德选择解读》,《大众文艺》,2008年第9期,第60页。3①

己的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可谓是狂热。”他抛弃了做人的原则,抛弃了最传统的道德观,抛弃了做人的一些准则。高加林在现实矛盾中,逐渐褪掉了农民儿子最淳朴的本色,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也一点点埋没了人性的温情。“他企图自己的命运,最终还是被命运所。”

(二)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的选择刘巧珍是一个美丽、温柔且善解人意的姑娘。对高加林的爱一往情深,慷慨无私。为了博得高家林的欢喜,她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来,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是为了在劳作时让她喜爱的高加林能看一眼。第一次大胆主动的说“家林哥!你要不嫌弃我,咱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夜晚,在庄稼地里,巧珍看到疲惫的高加林,心疼的说:“等咱结婚后,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向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女孩,且当时还是浓厚的封建意识弥漫的乡村来说,能说出这样的话,不仅让会让高加林感动,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动。高加林只是随随便便的一个要求(要求巧珍刷牙),巧珍都认认真真的执行,尽管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他还是照样使劲刷……为了让心爱的男人喜欢,任气都能鼓起来。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讥笑;她为了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以忍受。在高加林人生的低谷时期,在他心灵受创伤时期,是刘巧珍这样一个像流水般温柔的农村姑娘理解他,安慰她。让他在心灵上找到了寄托,让他从极度抑郁中振作起来,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然而,我们却会发现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情处于一种被动、犹豫的地位,而且还带有一丝丝的幻想。他和巧珍第一次一起走在绿色的甬道时,他想起了俄罗斯画家的画。画面上也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地面上的一条小路上,一个苗条美丽的姑娘一边走,一边正向远方望去,只不过她头上好像拢着一条鲜红的围巾……而他身边的巧珍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只是一个宁愿自己没有吃、穿也要让你吃好、穿好一心一意只知道对你好的姑娘。任凭高加林怎么幻想,巧珍还是巧珍。她不懂文学,不能和他谈论国际形式。他心里也明白,可是他还是和巧珍在一起了。可过后,一种懊悔的

①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57页。4情绪涌上他的心头,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害怕从此被束缚在贫困、落后的家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没有坚定的立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农民还城里的文化人。他不能坚守自己的愿望。在抉择之后,他又不能接受自己的选择。在人生的路口,他一直在徘徊,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个路口,甚至他选择后仍然还在后悔,不能勇敢的接受自己的选择,更无法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奋斗。面对巧珍的爱情,在行动上他选择了和巧珍在一起,可是在心理上他却依然还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当他有机会走出这个村庄时,他会毅然决然的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与巧珍的爱是不对等的,巧珍是以爱情为目的的人生,而高加林是以事业为目的的人生。“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巧珍是少见的好人,但她却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在这一段爱情中,我们为巧珍感到痛心。高加林最终回到那片黄土地时,他痛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业,还有和巧珍的爱情。在德顺爷看来,高加林丢掉了城里的工作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因为农村也照样可以活人。高加林更大的人生悲剧,是鬼迷心窍移情别恋抛弃了巧珍,等于自己丢掉了到手的金子,且不可复得。其中,高加林那种摇摆不定的性格,那种对生活没有规划的状态,那颗喜欢幻想的心灵,那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是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后来,由于叔父工作的调动,高加林也来到了城里。在县里当任通讯干事一职,他高兴的如狂似醉。当再次面对黄亚萍时,他觉得找到了说话的共同对象。黄亚萍和刘巧珍比起来,一个是有文化,能让他辉煌腾达的现代女性;一个是只会说些村里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会束缚他一辈子都只能呆在这个小县城的农村姑娘。甚至在对比之前高加林心中的那杆天平就早已经倾斜了。面对黄亚萍的追求,他反复考虑,觉得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或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当他权衡了一切以后,决定要和巧珍断绝关系,跟亚萍远走高飞时,他的良心也感到非常的不安。可是他告诉自己:“你已经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为了自己的远大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点!”他用这种心态来处理眼前的局面。在黄亚萍面前,功利心占据了他的心灵。他更多的是看到

①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8页。5自己的发展前途,他忘记了那个曾经轰轰烈烈爱他、对他好,给他生活希望的巧珍。他忘了那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本应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个人愿望愿望与爱情面前,他选择的是自己的愿望,自己的远大事业。在黄亚萍面前,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和黄亚萍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城市户口,不管怎样黄亚萍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体面地工作。而他自己担任的这个通讯干事是马占胜一手给他安排的,而不是自己光明正大的得到的,既然他可以一声不响地让他坐在这个位子上,别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从这个位置上拉下来,随时都可能再回到那片黄土地上去。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的不同,还是会使他们天然的隔了一层东西。在黄亚萍的爱情面前,他们不是对等的关系。他没有认真思考,也没有意识到。在黄亚萍面前,他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明确的定位,只知道可以依赖黄亚萍走到更高的地方。在他们的交往中,面对黄亚萍无礼的取闹他不能说“不”,他也不能提自己的要求,一切都只能让黄亚萍去摆布。他甚至都没有想过黄亚萍许诺的那一切就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能实现吗?黄亚萍是真的爱他吗?不管他是城市的一员还是农民的一份子,黄亚萍都会和他一直这样在一起吗?如果有一天黄亚萍遇到一个“更加优秀的高家林”时,是不是也会把他抛下?那一刻,他又该如何生存。在这份爱情面前,他已经被功利心蒙住了眼。或许是做农民的那种日子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做农民的狭隘与愚昧。他有着极度强烈的愿望离开农村,到充满文明与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中去。一旦人生中有了这样的机遇,他会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个机遇。高加林太过天真,太过理想化了。他对黄亚萍的爱不像巧珍对他、克南对黄亚萍那样的单纯。那颗急切的功利心在保持着这段爱情。他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没有对巧珍、亚萍的人生负责。他是自私的,他是一个狂热的个人主义追求者。

当他被克南他妈检举揭发时,他又不得不回到那片黄土地上。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不得不在此画上一个句号。在个人事业与爱情面前,他选择了事业,他对爱情并不是那样的真诚,或者说他欺骗了爱情。同样,爱情也将惩罚他。所以在他人生中的又添了爱情这样一个悲剧。

(三)个人奋斗路上的社会阻碍高加林在个人的奋斗之路上,他的个人因素使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让他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爱情,迷失了人生。此外,一定的社会因素也

6导致了他奋斗的失败。首先,城乡分治的社会。这一把中国人分成差别极大的城里人和农村人两大等级。城里人拥有保障的普遍就业权、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保障,而这一则把几亿农民排斥在外。同样是高考的落榜生。农村户口的同学都不得不回农村,城市户口的则纷纷寻路在城里找到了工作。黄亚萍凭着他一口高水平的普通话到了县广播站当了播音员。克南则在县副食品公司当了保管。他们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可是命运却是这么的不公平。不知多少出身农村的“英俊”,蒙受人生的屈辱(如高加林到城里掏粪受到张克南母亲的无理责难),失去人生进取的机会,甚至不得不承受遭到人生重创后的痛苦。对于农村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追求理想的表现,却不一定是改变命运的云梯。高加林天生不属于城市并且别无选择,只好回到家乡那片黄土地上。他内心感受到的极度的愤怒和悲戚,但却只能化作一腔悲泪。高加林得悲剧是农村知识青年的个人奋斗悲剧,是当代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村青年才俊的人生悲剧。其次,不合理的官场氛围让他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毫不顾虑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地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高加林也就是这样被他们掌控的一颗棋子。为了高楼明的利益,高加林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下来;“高加林教师职位的丢失,是权力对知识的轻易剥夺。它虽然只是国家政治权力在其神经末梢的一次轻微的颤动,但一位满怀理想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前程顷刻就被断送了。在政治权利面前,知识和它的主体是如此的脆弱。”为了马占胜的前途,高加林又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县里的通讯干事。横亘在他奋斗路途上的政治权力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艰难而孤苦,除非出现偶然性,不然他的被挫败就是必然。最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在个人奋斗之路上走得更加艰辛。几千年来,吃苦耐劳、墨守成规、白首偕老的婚姻观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它们曾为文明古国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有些至今仍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否认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传统习俗和观念的

①姜岚:《<人生>的魅力:悲剧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77页。7陈旧性。不安于现状、打破常规、奋发进取是新时代青年的特征,高加林的追求正是向传统的习惯心理、陈旧的道德观念的一次挑战。他接受了知识的洗礼,他知道外面有更加精彩的世界。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追求。他已经不想再重复祖父辈的生活模式。脱离这片土地,寻找新的生活模式,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学文字工作成为了他的梦想。同时,追求新的爱情、新的人生也是他的规划。可是,这一切,在那个村庄里却被认为不合常规的,当他的言行举止不合祖辈们的评定标准时,他将受到人们言语的毒辣攻击。他和巧珍现代化的恋爱方式,不被村民所接受;在村里举行的“卫生”被大家批斗……这一切,都让他的奋斗之路及其的艰难,这一切也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现实意义正如小说扉页所写的一样,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高加林,这个倾注了作者满腔情怀的人,他的人生道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满苦难与艰辛,然而他在不断地思索、追求、奋斗,在大变革的时代漩涡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寻找着自己人生的坐标。高加林命运的改变,看似是由一系列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实则这种改变是必然的。在他心中潜藏着一种对古老的生活方式的反抗力,滋生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现代文明的追求理想。从客观上看,高加林的理想追求有一股无法压抑的力求变革、发展、进取的时代精神。从主观上看,高加林不是将自己命运与广大农民的疾苦和农村变革结合起来。他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对愚昧生活的唾弃,只是意识中一种朦胧的渴望,并不是已经确立了明确的生活目标。他的奋斗阁楼没有以黄土地为根基,而是建在了沙滩上,一旦潮水的轻微冲刷就可能引起全面的坍塌。正是这种主观上的盲目性使他的斗争方式多少显露出孤独奋斗的色彩,反应出高加林主观思想的局限性。在现代城市文明中,个人的奋斗和彼此间的竞争是个人无法回避的生活法则。但是这种竞争如果仅以个人的利益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文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那样埋没人性的温情,褪掉农民儿子最淳朴的本色。其实,当今也有无数的“高加林”在个人的奋斗之路上徘徊、选择;有无数的农民子弟在挤进城市的道路上失败了。他们的失败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自己的命运要靠我们自己来掌握,人生的道路要靠

8自己来走。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得的利益永远不会长存。有时摆在我们面前明明是一道虹,却有人把它当作一座桥,我们要擦亮眼睛好好辨别。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好自己,以清醒头脑面对现实,正确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而且,在抉择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偏离或者抛弃生活的原则。不论是爱情、事业的选择,还是生活、理想的追求,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才能把握住多变的人生。当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学会拥有那种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人生的逆流中勇于搏击。从小就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始终要保持那种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坚持人性中的美。通过高加林奋斗之经历,也为当今天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更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只有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青年才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的发展。对于当今的社会,也应当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一种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让那些奋斗的有志青年有一个合理的舞台。也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管理,遏制制止不当权力的蔓延。加大城乡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户籍不应当成为农村青年发展的瓶颈。

9参考文献:

[1]陈泽顺选编.《路遥中篇小说名作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路遥.《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好梅.论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D].青岛大学,2008.[4]甄诚.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的游魂[D].河北师范大学,2007.[5]陈为民.论高加林悲剧形成的诸种原因[J].安徽文学,2008,(7).[6]李春.论《人生》的悲剧及其现实意义[J].小说评论,2009,(1).[7]李美皆.人生的当下意义[J].理论与创造,2008,(1).

[8]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9]侯晓艳.路遥小说《人生》的精神主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1).

[10]徐志.过客身份与归根情结——论路遥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归属问题[J].文教资料,2007,(5).

[11]邵春芳、程金芝.赏析路遥作品《人生》[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12]茹燕.背叛之上的人生超越——高加林形象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3]黄加成,李燕.徘徊于农村和城市间的“边缘人”的苦痛解析——重温《人生》中的高加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7).

[14]尤勇.难忘黄土地——重读路遥小说《人生》[J].教学参考,2006,(3).[15]徐桂菊,历史与未来的交错略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J].教育学院学报,1994,(3).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