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现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
进展报告(全文)
众所周知,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历程历经过里程碑式的阶段。PCI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心梗死亡率,荟萃分析显示和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具备它的优势。最佳的再灌注治疗强调争分夺秒,我们必须树立“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观点。具体包括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呼救急诊的时间,缩短转运时间,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尽早予再灌注治疗:缩短就诊至球囊(door to balloon)时间。越早开通梗死血管,能够越大程度地降低死亡率,让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关于STEMI再灌注治疗举措,从转运模式来看,经急诊转运和自行就诊的患者对比,有效快速的转运在几个关键的时间阶段进行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另外特别要强调院前心电图的重要性,能够改进院内救治方式缩短D2B时间。最新2013版ACCF/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指南提出,对于接受直接PC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干预(FMC-D)目标时间≤90 min,与以往的D2B时间≤90 min相比,有效救治时间窗进一步缩短。
如何提高STEMI的救治水平?
根据中国介入直报系统注册部门研究2009~2011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经临床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接受了PCI治疗的比例逐年增
高,我们预测中国每年新发STEMI患者约50万,然而接受PCI治疗的比例不足5%。2007~2009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医疗数据显示,只有1/4的患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其主要制约因素有四方面:区域性转运网络、费用、患者观念和医生水平。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提出的解决思路为:完善院前急救系统和建立院内绿色通道,完善医保救助贫困病人且推广置入裸金属支架(BMS)在STEMI中的使用,进行公众宣教提高患者对STEMI的认知,以及对医生专业水平提高进行培训,同时规范化STEMI治疗的临床路径。
面对我国急性心梗的严峻局势,就解决思路从五方面技术路线具体实施:
一、完善医院前救治体系:对患者认知教育,培训专业医师,合理布局急救网络及传输ECG远程,争取尽早转运患者至合适的医院; 二、建立医院绿色通道:建立胸痛中心,将患者直接送导管室,导管室24小时开放,目标D2B时间<90 min;
三、规范急诊PCI治疗:监管介入准入与资质,进行医师培训与认证,最终建立介入治疗的诊疗规范;
四、冠心病二级预防:教育患者防治观念,规范化医师培训,在临床中推广指南应用,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
五、评估卫生经济学:研究治疗的费用-效益比,对比BMS与DES,为国家卫生的制定提供依据。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介绍
2011年11月,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分为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15个省市选取有急诊PCI资质的54家三级医院进行试点,计划在6个月内连续入选发病≤12小时的所有STEMI患者,或发病12小时以上因其它情况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注册登记随访1年,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根据卫生部的评估结果滚动实施。第二阶段扩展至包括二级医院在内的200家医院,初步建立STEMI的区域救治网络。第三阶段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最终构建STEMI的救治体系。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针对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早期再灌注比例低、治疗不规范、部分患者经济状况差等现况,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机制,大力开展对病人的宣教、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缩短症状至血管开通时间,最大程度发挥直接PCI治疗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和区域带动优势。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建立我国STEMI患者的数据库,积累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以使广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