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_cropped

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_cropped

来源:暴趣科技网
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佘永华 ,张志栋 ,吴俊学 ,胡芸海 ,邱 飞

( 1. 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四川南充 637002;

1

2

2

2

2

3

2. 川北医学院 2003级医学本科学生 四川南充 637007 )

摘 要 :目的 研究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走行和入喉点 。方法 在 50 具 ( 100 例 )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喉的神经与甲状 腺的血管及甲状软骨上角 、下角的位置关系 。结果 ①喉上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尖的前下方约 13mm; ②喉返神经入喉 点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的后下方 7mm;距喉结最突出点水平线下方约 3. 5cm。结论 术中以甲状软骨上角 、下角和喉结为标志 , 是显露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容易 、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 关键词 :喉上神经 ;喉返神经 ;甲状腺下动脉 ;甲状软骨上 、下角 ;喉结 文章编号 : 100523697 ( 2005 ) 01 20001202 中图分类号 : R322 文献标识码 : A

临床上 ,颈部手术 (如甲状腺手术 、颈段食管切 除术 、颈淋 巴 结 清 扫 术 、喉 切 除 术 、颈 椎 前 路 手 术 等 )易损伤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而造成术后声音嘶 哑 、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其主要原因 是因为手术医生的经验不足 ,也有不少原因是因为 手术医生对颈部的解剖知识 ,尤其是对喉的神经与 甲状腺血管的解剖学关系认识不足 ,虽然有关这方 面的解剖资料已有不少报道 [ 1 - 2 ] ,但是 ,为了进 —步 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喉的神经与甲状腺血管的解剖 资料 ,我们对 50具 ( 100 例 )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的 血管神经进行仔细的解剖和观察 ,并分别测量了喉 的神经与甲状腺上 、下动脉以及与甲状软骨上 、下角 的位置关系等 。 1 材料和方法

选择我院医学本科近三年来局解教学使用的经 固定的头颈部正常的成人尸体 50 具 (男

37 ,女 13 ) ,共 100 例 ,仔细解剖喉上神经 、喉返神经

入喉 ,其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的前下方 ,距甲状软

骨上 角 尖 的 距 离 , 左 侧 为 1313 ±317mm ( 511 -

2518mm ) ,右 侧为 1217 ±219mm ( 416 - 2313mm ) 。

喉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 ,其中 ,神经走行在动脉 后内侧的有 92 例 ,占 92 % ,走行在动脉后方的有 8 例 ,占 8 % 。在甲状腺侧叶上极 12mm 处 ,喉外支与 甲状腺上动脉距离最近 ,自此处以下 ,神经斜向内下 方至环甲肌 。

2. 2 喉返神经的分支 : 喉返 神经 从 迷走 神经 分 出 后 ,沿颈部气管食管沟上行 ,沿途发出数条分支分布 于喉 、气管 、食管及邻近肌 。按其分支分布 ,将喉返 神经的分支分为喉支和喉外支 。喉支有 1 - 3支 ,在 甲状软骨下角的后下方入喉 。喉外支有 2 - 6支 ,分 布于气管 、食管 、甲状腺被膜等组织 。喉返神经的分 支数目见表 1。

表 1 喉返神经的分支数目

数目 (支 )

1

以及甲状腺的血管 ,并将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追踪 至其入喉处 。仔细观察喉返神经的行程 、分支数目 ;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 。分别测量 : ①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上角尖的距 离 ; ②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距离最近处距 甲状腺上极的距离 ; ③喉返神经喉支的入喉点距甲 状软骨下角尖的距离以及距喉结最突出点水平线下 方的距离 [ 3 ] ; ④甲状腺下动脉弓最高点至喉返神经 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的距离 。

2 结 果

2. 1 喉上神经 :喉上神经从迷走神经分出后 ,在舌

喉支

2 34 29 63 63

3 6 9 15

2 6 9 15 15

3

喉 外 支

4 12 10 22 22

5 7 6 13 13

6 2 0 2

7 1 0 1 1 22 25 47 47

左喉返神经 (例 ) 10

右喉返神经 (例 ) 12

合计 22

%

22 15 2 100 例标本中 ,有 9 例 (左 3 ,右 6 ) 喉返神经的 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有交通 ,形成神经袢 。左侧有 1例喉返神经在第 3、4 气管软骨环高度为 2 支 ,并 互相连接成长环形 。左侧有 1例喉返神经贴气管的 外侧面上行 ,而不在气管食管沟内上行 。右侧有 1 例在气管食管沟内无喉返神经 ,而在甲状腺侧叶上 极处 ,从迷走神经主干上发出一分支 ,直接横过甲状

第 20卷 第 1期 2005年 3 月

川 北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 F NOR TH S ICHUAN M ED ICAL COLL EGE

Vo l. 20 , No. 1

M a r. 2005

腺侧叶的后方 ,在环状软骨上缘分为 2支进入喉内 ,

此神经即为起点变异的喉返神经 。

2. 3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 : 见表 2 位

脉的位置关系不 —致 ,也没有固定的关系 。因此 ,临 能远离甲状腺侧叶外缘 。我们在解剖中发现甲状腺 下动脉弓在颈动脉鞘后方是较恒定存在的 ,该弓最 高点至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的距离约为 下动脉的适当位置 ,可避开神经与动脉交叉部位 ,防 止喉返神经的损伤 。

床医师在作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 ,尽可

表 2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

左侧

9 26 15 0 % 18 52 30 0 右侧

21 12 16 1 % 42 24 32 2 神经行于动脉浅面 (例 ) 神经行于动脉深面 (例 )

神经与动脉呈交织关系 (例 )

1. 5 cm ,甲状腺手术中利用此值来确定结扎甲状腺

无喉返神经 (例 )

本调查结果表明 ,左喉返神经大多 ( 52 % )走行 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深面 ,而右喉返神经大多 ( 42 % ) 走行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浅面 。本文观察甲状腺下动 脉弓在颈动脉鞘后方是较恒定存在的 ,该弓最高点 至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的距离 ,左侧为 1513 ±512mm ( 1014 ~ 1615mm ) , 右 侧 为 1418 ± 416mm ( 1118~1711mm ) 。

2. 4 喉返神经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尖和喉结的

3. 3 喉上神经的定位标志 : ①以甲状软骨上角为标

志 ,喉上神经内支的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的前下 甲状腺上极之前 ,用此值来判定喉上神经的入喉平

方 ,距甲状软骨上角尖距离约为 1. 3 cm ,在解剖分离

面 ,对防止神经损伤有一定意义 ; ②以甲状腺上动脉 为标志 , 在甲状腺侧叶上极 1. 2 cm 处 , 喉上神经外 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距离最近 ,神经大多 ( 92 % )走行

距离 :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 ,喉返神经喉支的入喉 点在甲状软骨下角的后下方 ,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的 距离 ,左侧为 714 ±315 mm ( 412~1118mm ) ;右侧为 711 ±219mm ( 417~1013mm ) 。以喉结为标志 ,喉返 神经的入喉点在喉结的后下方 ,距喉结最突出点水 平线下方的距离 , 左侧为 34 ±11mm ( 24 ~45mm ) , 右侧为 36 ±16mm ( 27~50mm ) 。

3 讨 论

3. 1 喉返神经的解剖变异 : 我们的观察表明 ,喉返

在动脉后内侧 ,在此处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容易误伤

喉上神经外支 ,引起环甲肌麻痹 。

3. 4 喉返神经的定位标志 : ①以 气 管食 管沟 为 标

志 ,左 、右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分出后 ,沿气管食管 沟内上行 ,因右喉返神经大多 ( 42 % )走行于甲状腺

下动脉的浅面 ,故结扎右侧甲状腺下动脉时 ,注意勿 损伤右喉返神经 ; ②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 ,左 、右 喉返神经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 角 尖的 距离 约 为

7mm ,在颈部手术时 ,在甲状软骨下角附近注意勿损

伤喉返神经 ; ③以喉结为标志 ,喉返神经的入喉点在

神经的走行 、分支数目及神经主干的形态有不少变 异 ,因此 ,颈部手术要注意保护喉返神经主干及其分

支 。我们还发现右侧有 1例在气管食管沟内无喉返 神经 ,而是在甲状腺上极处 ,喉返神经从迷走神经主 干分出后 ,直接横过甲状腺侧叶后方 ,在环状软骨上 缘入喉 。此种 变 异虽 属少 见 [ 4 ] , 但一 旦出 现 , 由于 喉返神经没有气管食管沟的保护 ,故手术中神经易 受牵拉或扭转而受损 。

3. 2 喉返神经易损伤的位置 :根据喉返神经的行程

喉结最突出点水平线后下方约 3. 5 cm; 在作颈部手 神经损伤有一定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 1 ] 吕新生 ,欧阳植庭 ,丑虚白 ,等. 喉返神经入喉点与甲状软骨下

角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J ]. 中华外科杂志 , 1987 , 25 ( 4 ) : 212.

术时 ,可用此值来判定喉返神经的入喉平面 ,对防止

及其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可见 ,甲状腺手术 最容易损伤喉返神经的位置在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 动脉交叉处 。因为左 、右侧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

孟合还. 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的应用解剖 [ J ]. 临床应用

解剖学杂志 , 1984 , 2 ( 2 ) : 176.

陈琳珑 ,何为惠 ,杨飞凤. 手术中对喉返神经定位的应用解剖 [ 3 ] [ J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 1996 , 14 ( 14 ) : 271.

莫立根 ,许坚 ,李淑兰 ,等. 喉返神经解剖异常 2 例 [ J ]. 临床耳

[ 2 ]

, 27 ( 1 ) : 46. [ 4 ] 鼻咽喉科学杂志 , 2003

Applied ana tom y of the super ior and recurren t laryngea l nerves

SH E Yong2hua, ZHAN G Zh i2dong, WU J uen2xue, Q IOU Fe i, HU Yuen2ha i

1

2

2

2

2

(D epa rtm en t of A na tom y, N orth S ichuan M ed ica l C ollege, S ichuan N anchong 637007, Ch ina

A b stra c t:O b jec t ive To ob se rve the trave l and the en te ring po in t of the sup e rio r la ryngea l ne rve s and the recu rren t la ryngea l ne rve so

M e thod s the re la tion sh ip be tween the sup e rio r la ryngea l ne rve s, the recu rren t la ryngea l ne rve s and the thyro id a rte rie s havebeen ob2se rved on 50 adu lt cadave r sp ecknen s ( 100 side s) , and a lso the re la tion sh ip be tween sup e rio r and infe rio r ho rn of thyro id ca rtilage.

·2·

Re su lts ①The en te ring po in t of the sup e rio r la ryngea l ne rve wa s found a t abou t 13 mm fron ta le - lowe r from the sup e rio r com e r of thy2 ro id ca rtilage. ②The en te ring po in t of the recu rren t la ryngea l ne rve wa s found a t abou t 7mm hehand - lowe r from the infe rio r com e r of thyro id cam de and the 3. 5 cm from the la ryngea l p rom inence. C on c lu s ion In op e ra tion s, u sing sup e rio r and infe rio r com e r of thyro id ca rtilage and la ryngea l p rom inence a s to expo se la ryngea l ne rve s is an ea sy, safe and p rac tica l way. Key word s: sup e rio r la ryngea l ne rve s; recu rren t la ryngea l ne rve s; infe rio r thyro id a rte ry; sup e rio r and infe rio r ho rn of thyro id ca rti2 lage; la ryngea l p rom inence

(收稿日期 : 2004 210 218 )

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观察

1

2

丁家明 ,雷 英 ,黄永春

2 3

( 11川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四川 南充 637000; 21川北医学院 03级医学本科学生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 :目的 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 30具 (男 24 ,女 6 ) , 解剖 、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 。结果 胸上动脉 ( ST)起自腋动脉第 1 段者占 85 % ,胸肩峰动脉 ( TA )起自第 1、2 段者 ,

分别占 5 %和 95 % ,胸外侧动脉 ( L T) 主 要 起 自 第 2 段 , 占 68133 % , 肩 胛 下 动 脉 ( S) 主 要 起 自 第 2、3 段 , 分 别 占 23133%和 65% ,旋肱前动脉 (AH )主要起自第 3段 ,占 83133 % ,旋肱后动脉 ( PH )直接起自第 3段者为 38133 % ,主要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 41167 % ) ,右侧桡动脉 ( RR )起自第 2段者 1例 ,占 1167% ,胸背动脉 ( TD )和肱深动脉 (DB )起自第 3 段 ,分别占 3133 % 。结

论 腋动脉的分支大多为 6支 ,也有 9支者 ;胸肩峰动脉起点及出现率最恒定 ,胸外侧动脉发出部位最不恒定 ,可发自胸肩峰 动脉 ,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 。旋肱后动脉大多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 关键词 :腋动脉 ;解剖学 ;分支

文章编号 : 100523697 ( 2005 ) 01 20003202 中图分类号 : R32211 21 文献标识码 : A

+

关于腋动脉的分支 , 国内教科书和西方经典的 解剖学专著目前仍以 6 支型分支阐述 [ 1 ] [ 4 ] [ 5 ] 。但在 教学过程中 , 常常难以观察到典型的 6支型分支出 现 , 其起点位置千变万化 , 变异较多 , 学生难以理 解 , 常常给教学带来困难 。为便于教学 , 并为解剖 学和血管外科学积累国人腋动脉的分支资料 , 本文 对腋动脉的分支进 行 了观 察 , 并 就其 结 果进 行讨 论 。

1 材料和方法

脉和旋肩胛动脉 ,起自第 1段者 2 例 ( 3133 % ) ,第 2 旋肱前 、后动脉和胸背动脉 共干 者 5 例 ( 8133 % ) ; 旋肱前动脉发自第 3 段者 50 例 ( 83133 % ) ,与旋肱

段者 14 例 ( 23133 % ) ,第 3 段者 39 例 ( 6511 % ) ,与

后动脉共干者 7 例 ( 11167 % ) , 与 肩 胛下 动脉 或 旋 肩胛动脉共干者 3 例 ( 5 % ) ; 旋肱后动脉发 自第 3段者 23 例 ( 38133 % ) , 与 肩 胛 下 动 脉 共 干 25 例

( 41167 % ) ,与旋肱后动 脉共 干者 7 例 ( 11167 % ) ,

与旋肱前动脉 、旋肱后动脉和胸背动脉共干者 5例 , 占 8133 % ; 右 侧 桡 动 脉 起 自 腋 动 脉 第 1 段 者 1 例 ( 1167 % ) ;胸背动脉起自第 3 段者 2 例 ( 3133 % ) , 肱深动脉发自第 3 段者 2 例 ( 3133 % ) 。当肩 胛 下

学生局部 解 剖 教 学 使 用 成 人 尸 体 标 本 30 具 (男 24 ,女 6 ) , 60侧 。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段及分支 , 并记录腋动脉 3 段的各分支起点 、分布范围和共干 情况 ,绘制简图 ,分析结果 ,并进行统计处理 。

2 结 果

胸上动脉出现率为 85 % ( 51 例 ) , 发 自腋 动脉 第 1段 ;胸肩峰动脉发自第 1 段者 57 例 ( 95 % ) ,发 自第 2段者 3例 ( 5 % ) ; 胸外侧动脉起点分散 : 起自 第 1 段 者 4 例 ( 6167 % ) , 第 2 段 者 41 例 ( 68133 % ) ,与胸肩峰动脉 ,肩胛下动脉或胸背动脉 共干者 15 例 ( 25 % ) ; 肩胛下动脉一般分为胸背动

动脉与胸外侧动脉 、旋肱后动脉或旋肩胛动脉共干 时 ,起端外径大于 50mm ,旋肱后动脉单独起自腋动 脉或与其它分支共干时 ,其起端直径均在 30mm 左 右 ,见图 1和图 2。

3 讨 论

3. 1 传统解剖学 ,国内大多数教科书以及西方经典

的解剖学专著 ,均以胸小肌为界将腋动脉分为 3段 , 以 6支型描述腋动脉的分支 [ 1 ] [ 4 ] [ 5 ] ,文献报道大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