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

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

来源:暴趣科技网
word 9三峡 练习 一、解释文章中括号前面的字,在横线上注音40分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无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 〕夏水襄〔 〕陵,沿〔 〕溯〔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御风,不以〔 〕疾也。春冬之时,如此素〔 〕湍〔 〕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 〕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 〕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翻译如下句子28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如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 ②、自非亭午夜分〔 〕 或:①、或王命急宣〔 〕 ②、心之所向,如此或千或百〔 〕 绝:①1、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⑤、佛印绝类弥勒〔 〕 良: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良多趣味〔 〕 素:①、素湍绿潭〔 〕 ②、可以调素琴〔 〕③、又留蚊于素帐中〔 〕 故:①、故渔者歌曰〔 〕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三、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12分 ①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险峻的句子: ②描写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 ③描写三峡猿猴鸣叫的句子: ④描写三峡秋景的句子: ①第⑶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 〕 色彩互异,〔 〕〔 〕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 ②“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 〕,以“峻〞状 〔 〕 ,以“荣〞状 〔 柏 〕,以“茂〞字状 〔 〕。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三峡》是____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______的著作。 文章结尾引用民歌有何作用?5分 答: 黄鹤楼 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如下问题。 〔8分〕 1 / 8

word 〔1〕“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拟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与朱元思书 习题精选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2.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3.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4.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5.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6.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7.表现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句子是: 。 8.异水,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解释如下加点的字: ①一百许里〔 〕②急湍甚箭〔 〕③蝉如此千转不穷〔 〕④横柯上蔽〔 〕 .....⑤经纶世务者〔 〕⑥任意东西〔 〕 ....

指出如下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如此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 猿如此百叫无绝( )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 果如鹤唳云端。( )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如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如此千转不穷,猿如此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如下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2〕急湍甚箭〔3〕猛浪假如奔 〔4〕横柯上蔽〔 〕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下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 / 8

word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一样?(4分)

A.急湍甚箭,猛浪假如奔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群臣进谏,门庭假如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谭记》)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 横柯上蔽,在昼扰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 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

心〞、“窥谷忘反〞的感受,X仲淹在〈〈某某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某某楼之 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11. 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10 短文两篇练习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如下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阅读如下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顶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如下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 / 8

wor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1、如下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如下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如下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X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如此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如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8、如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交织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

4 / 8

word

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三峡 练习

一、解释文章中括号前面的字,在横线上注音40分 二、翻译如下句子28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船行得快啊。

4、如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盘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或:①、或王命急宣〔 有时 〕 ②、心之所向,如此或千或百〔 或者 〕

③、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 〕

绝:①1、沿溯阻绝〔 隔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极 〕 ③、哀转久绝

〔 消失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极 〕 良: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好,优良〕②、良多趣味〔 确实 〕

素:①、素湍绿潭〔 白色 〕 ②、可以调素琴〔 不加修饰的 〕

③、又留蚊于素帐中〔 未染色的 〕

故:①、故渔者歌曰〔 所以 〕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所以 〕

三、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12分 ①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险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描写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素湍绿潭,回请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5 / 8

word ③描写三峡猿猴鸣叫的句子: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④描写三峡秋景的句子: 林寒涧肃 ①第⑶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素 〕〔 绿 〕 色彩互异,〔 湍 〕〔 倒 〕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

②“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 水 〕,以“峻〞状 〔 山 〕 ,以“荣〞状 〔 柏树 〕,以“茂〞字状 〔 草 〕。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侧面 〕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明确人们的感伤之情。 〕 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水势迅急凶猛②春冬: 景色秀丽奇绝③秋季: 萧瑟凄凉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

六、文章结尾引用民歌有何作用?答: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寂、凄凉的气氛,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答案:一.略二.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7.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缥碧、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9.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与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2、①尽,完 走完 ②停止 消失 ③至 叫

三. 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如此千转不穷,猿如此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5.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6.A E(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反而 E遮蔽)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8.(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如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 10.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

6 / 8

word

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X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11.(1)(2)略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比照立意,相映成趣。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X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1〕对偶 〔2〕对偶,借代 7.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与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X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1、如下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如下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如下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X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如此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如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某某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7 / 8

word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8、如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交织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光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夜美景)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或视觉描写)(如果学生前面只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如此为正面描写或视觉描写)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①②③| ④| ⑤⑥⑦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①作者描绘的世界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是: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或: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5、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