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据《尚书·洪范》载,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七、庶人的意见。只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反映了( ) A.君主受到削弱 C.监督机制较为完善
B.共和行政影响深远 D.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2.如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 )
A.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B.租佃生产关系普及 D.封建剥削较为沉重
3.唐中后期,刘崇望及其兄弟四人登进士第,其“昆第四人同幕府,世以为才”的美谈广为流传;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文章擅天下”,其“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为后世所景仰。这反映了( )
A.科举入仕成为风尚
D.贵族政治的弊端
B.选官被操纵 C.世家大族垄断官途
4.《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服书画珍玩犀玉。”这说明北宋开封( ) A.重农抑商松弛
D.经济重心南移
B.商品经济繁荣
C.市镇商业功能凸显
5.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如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
试卷第1页,共6页
A.倡导经世致用 B.承袭陆王心学 C.抨击君主 D.提倡个性自由
6.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五天后,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这( ) A.推动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 C.遏制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发展
B.体现了清外交的灵活 D.动摇了清的统治根基
7.1916年,李大钊大力提倡英式民主政治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民彝民主”。1917年7月,他又发表文章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并指出十月“是二十世纪中世界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一转变( ) A.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C.促进了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
B.体现了对国家出路的新探索 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
8.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这表明中国党( ) A.贯彻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C.重视调动少数民族积极性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探索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女工人数从21.8万人增加到28.5万人。在纺织业中,女工占比高达56.02%,涌现出大批优秀女工担任车间、科室领导,如上海国棉一厂织布女工史小妹在生产中表现优异,被提拔为副厂长。这反映了( )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C.妇女开始享有被选举权
B.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 D.女性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10.1993年5月,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深化科技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首先要处理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机制的关系。”这一论断( )
A.表明市场经济确立并不断完善 C.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践行
B.为城市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D.反映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普遍共识
11.赫梯常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即“因俗制礼”。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因俗制礼”旨在( )
A.确立和巩固封君封臣制
B.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
试卷第2页,共6页
C.规范等级秩序强化王权 D.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
12.7世纪中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将贵族的私地私民均收归国有,行班田收授之法,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田地由国家收回。该措施( )
A.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 C.强化了天皇统治
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
13.18世纪,“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教信仰领域;“批判”成为教思想领域,特别是《圣经》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词汇。这一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 C.理性精神影响宗教神学
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D.民众宗教信仰遭到削弱
14.墨西哥卡德纳斯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将外国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还取消了过去给予外国人的450多万公顷土地的租让合同。这一做法(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
B.使得世界殖民体系动摇 D.推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5.1921年10月,苏俄恢复了在“战时主义”时期被取消的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开始组织信贷机构,进行贷款与存款业务。这一做法旨在( )
A.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 C.提供迅速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
B.通过金融改革来建立工农联盟 D.吸纳民间过剩资本以稳定货币
16.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支持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补充储备资产。SDR篮子构成权重由各货币在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决定。如表为21世纪以来SDR货币篮子构成权重(%)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2000 年 美元 欧元 日元 英镑 45 29 15 11 年 44 34 11 11 年 41.9 37.4 9.4 11.3 年 41.73 30.93 8.33 8.09 年 43.38 29.31 7.59 7.44 2005201020152022试卷第3页,共6页
人民币 一 一 一 10.92 12.28 B.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凸显 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A.美元已丧失货币主导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已纳入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但所设郡县只不过是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隋文帝统一全国而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材料二 元代在今贵州一概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峒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控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或收为土舍、土弁听流官调遣,许多土司已是名存实亡。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时期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至唐时期相比,元代以后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格劳秀斯(1583~15),荷兰著名的法学家之一。代表作《海洋自由论》和《战争与和平法》等凝聚着他的法学思想。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荷兰拥有本国的海事权利,葡萄牙以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独占东印度群岛航行、渔业和贸易的权利。他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认为,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原则,他国不得干涉;战争在无国际社会不可避免,但应当受到,其目的道德与否非常关键;国家间应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来约束各国行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贸易法产生深远影响。
试卷第4页,共6页
——摘编自卢玮《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国际思想的法律表达》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学派则更看重国家主权的存在,认为国际法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运用的秩序手段;1999年,剑桥学派塔克则认为格劳秀斯为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发动战争的权利进行辩护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并非出于“正义战争”的理由;2006年,神学派系杰弗里提出了性的解读,她认为格劳秀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虔诚徒惯有的和平主义倾向,包括反对正义战争。
——摘编自张云雷《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格劳秀斯与格劳秀斯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学说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格劳秀斯国际法学说的学术争论进行评析。
19.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清代中叶之前国家的边界大多模糊不清,近代中国转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后,遇到与国外边界产生纠纷的情形。直到清末,清朝才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与“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1912年初,放弃而建立近现代体系,传统的“”已摇摇欲坠。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对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党的百年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党到改革开放,遵循以军事为核心的观,其中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军事是党的思想的核心;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党确立了以军事建设为核心的思想,强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事安全。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建设成为的基础。党在以来创立了总体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以总体观为引领构建体系。
——摘编自肖晞、王一民《中国党百年思想发展析论》
试卷第5页,共6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党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君主决策受到卿、士、庶人的约束,体现了原始民主遗风尚存,D项正确;君主产生于秦朝,与材料所述的先秦时期不符合,排除A项;共和行政指的是西周时期,且材料没有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较为完善”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分工配合,运用多种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耕作,采用施肥等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描绘了农业田作生产,没有体现林业、渔业等其他经营方式兴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的相关信息,况且“租佃关系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国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刘崇望兄弟四人与三苏均实现了“进士及第”的目标,体现了读书人对科举入仕的追求,世人也对此类佳话颇为感叹,体现了社会对于科举话题的关注,A项正确;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其依据主要是才学,排除B项;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打破了此前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于官途的垄断,排除C项;秦朝以来,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各类商品云集,市场交易规模大,商业经营时间较长,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描绘的是北宋的大都市汴梁,而非市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方城市的繁荣,没有体现南方的城市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
答案第1页,共8页
注重‘事功’实践”以及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可知他们均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根据材料“主张‘勿事空言’”可知这些思想家反对空谈心性,与陆王心学相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抨击君主和提倡个性,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清朝)。根据材料“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 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统治的根基,说明这时期清朝面临着统治危机,D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已有联合,不是此时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地方势力已有离心之势,而非外交灵活的表现,排除B项;此举未能遏制列强侵略势力深入,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由向西方学习到推崇、学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李大钊对国家出路做了新探索,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李大钊从提倡英式民主到主张“以俄为师”,并未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五四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1至193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可知,土地时期,党及其领导的颁布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文件,强调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说明中国党重视少数民族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此时尚未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排除A项;1937年9月22日,通讯社发表《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中国党的民族而非民主政权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答案第2页,共8页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工业建设中女工数量增加,推动了“男女平等”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B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女工在工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无法推导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材料未能体现“妇女开始享有被选举权”,排除C项;“主导力量”程度过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论断内容根据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策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践行,C项正确;1992年十二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材料所述的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未确立,排除A项;论断的内容不涉及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为同志提出的论断,但是否成为普遍共识,缺乏证据,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赫梯。根据材料“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和所学可知,通过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赫梯统治者能够借助节日活动来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同时加强王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是西欧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与赫梯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参加者的等级身份和相应规范,“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和“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中叶(日本)。材料反映大化改新期间,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土地发生变化,与封建制度建立相适应,B项正确;庄园是一种土地较为集中的经营模式,材料体现将土地分给农民,不能体现庄园经济,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土地变化,无法得出天皇统治,排除C项:材料所述时期,日本还未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答案第3页,共8页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世界)。据材料“设计”“秩序”“自然法则”“批判”等词汇推广到教信仰领域可知,欧洲启蒙运动期间,18世纪教思想具有理性化趋向,C项正确;材料体现教信仰打上了启蒙思想的烙印,未体现其得到普遍关注,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教信仰领域,但材料并未提及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得到人们的认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神学研究的理性化趋向,这并不会削弱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7年和1938年(墨西哥)。据题干“将外国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等内容可知,墨西哥的这一做法沉重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的统治,壮大了墨西哥的民族经济,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做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墨西哥的统治,但是并不能扩大为“动摇世界殖民体系”,排除B项;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墨西哥的民族意识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已开始慢慢觉醒,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所学可知在该时期,苏联实行新经济,在该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做法的目的在于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A项正确;过程中,苏俄就已经建立了工农联盟,排除B项;结合所学,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所提出的目标,排除C项;在实施战时主义过程中,民间的资本已被消耗殆尽,不会出现过剩民间资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表明美国经济霸权虽有一定削弱,但未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D项正确;“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中欧元、日元、英镑比重有所下降,而美元比重变化不大,无法推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凸显,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于20世纪70年代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管理较为松弛;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种管理方式并用。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第4页,共8页
(2)变化: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管理加强;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至唐朝时期。特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今贵州……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可知管理较为松弛;据材料一“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及所学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种管理方式并用。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至元朝时期。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元代……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消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可知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管理加强;据材料二“元代在今贵州一概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峒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面推行土司制”可知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控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18.(1)时代背景:国家主权意识增强;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霸权受到挑战;荷兰发展海上贸易,实力增强;重商主义思想的推动。作用:为荷兰争取海上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利于形成有秩序的国际交往。
(2)评析: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国际法遭受破坏,此前国联、非战公约等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等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部分学者对国际法产生怀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学术流派对格劳秀斯的国际法学说形成争论:英国学派认为国际法的作用有限,国家主权更显重要;剑桥学派认为格劳秀斯是基于荷兰利益角度才提出国家主权、国际法相关理论;神学派系认为格劳秀斯是基于宗教信仰原因提出的国际法主张,对战争进行。(任意答两个学派)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及争论,有利于加深对格劳秀斯国际法的研究,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推动
答案第5页,共8页
人们对于国家主权与国际关系的辩证认识。
【详解】(1)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原则,其他国家不得干涉”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根据格劳秀斯生活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是王权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的时期;根据所学可知,西班牙、葡萄牙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之后崛起的荷兰为保护本国的海外利益,对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霸权提出了挑战;根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思想的推动。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贸易法产生深远影响”及所学可得出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和有利于形成秩序的国际交往;根据材料一“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荷兰拥有本国的海事权利”可得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能够为荷兰争取海上利益提供理论依据。
(2)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首先,要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格劳秀斯的学术争论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学派则更看重国家主权的存在,认为国际法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运用的秩序手段”及所学知识,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国际法遭受破坏。加之此前的国联、非战公约等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组织、国际公约不能发挥真正作用,因此部分学者对国际法产生不信任感。其次,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学派则更看重国家主权的存在,认为国际法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运用的秩序手段;1999年,剑桥学派塔克则认为格劳秀斯为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发动战争的权利进行辩护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并非出于‘正义战争’的理由;2006年,神学派系杰弗里提出了性的解读,她认为格劳秀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虔诚徒惯有的和平主义倾向,包括反对正义战争。”概括三个学派关于格劳秀斯国际法学说的观点内容,例如:英国学派认为国际法的作用有限,国家主权更显重要;剑桥学派认为格劳秀斯是基于荷兰利益角度才提出国家主权、国际法相关理论;神学派系认为格劳秀斯是基于宗教信仰原因提出的国际法主张,对战争进行。最后,分析学术争论带来的影响,即有利于加深对格劳秀斯国际法的研究,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人们对于国家主权与国际关系的辩证认识。
19.(1)变化:维护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强调富国强兵到关注思想。
原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2)特点:形成于国家危难之际;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重点突出;逐渐发展完成,形成
答案第6页,共8页
体系。(任答三点)
意义:指导军事斗争;促进军事建设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推动工作不断深入。(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在清代中叶之前国家的边界大多模糊不清……直到清末,清朝才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可得出维护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文祥等人⋯⋯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的第一要务”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封建主要防范国内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威胁使得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根据材料一“皇权无法彻底放弃而建立近现代体系,传统的‘’……彻底崩溃”得出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根据材料一“在梁启超看来,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可得出从强调富国强兵到关注思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可得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一“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一“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的第一要务”可得出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一“皇权无法彻底放弃而建立近现代体系,传统的‘’已摇摇欲坠。”及所学可得出“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结合所学可得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忠、民族危难之际”得出形成于国家危难之际;根据材料二“党的百年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党到改革开放,遵循以军事为核心的观,其中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军事是党的思想的核心;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党确立了以军事建设为核心的思想,强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事安全。”得出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和突出重点;根据材料二“党在以来创立了总体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以总体观为引领构建体系。”得出逐渐发展完成,形成体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从建党到改革开放,遵循以军事为核心的观,其中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军事是党的思想的核心”得出指导军事斗争;根据材料二“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党确立了以军事建设为核心的思想,
答案第7页,共8页
强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事安全。”得出促进军事建设发展;根据材料二“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建设成为的基础。”得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二“党在以来创立了总体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以总体观为引领构建体系。”得出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20.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阐释: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题目要求,解答时首先围绕“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拟定论题。然后根据论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述,论述时应针对具体史实展开论述,不可泛泛而谈。应至少有三段史论。论述最后应对论述进行总结,总结不能是对论题的重复,应有所升华。
答案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