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气象为农服务途径探索

气象为农服务途径探索

来源:暴趣科技网


气象为农服务途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形式明显落后于农业气象信息需求,本文结合当前农村气象信息接收途径提出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在农村有效传播的渠道,认为气象部门应加大气象宣传培训力度,加强部门合作,尤其是涉农部门,进行关键季节、关键农时的会商,利用气象信息员队伍、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电视、网站等渠道建立重要天气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切实发挥气象服务信息防灾减灾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途径;探索

气象为农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长期以来,气象工作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形式明显落后于农业气象信息需求,气象公共信息覆盖面低,难于及时将灾害性天气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手中桎梏了气象为农服务效果。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是防范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首要环节,是有效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关键措施。气象公共信息覆盖面低,难于及时将灾害性天气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手中。过去由于需求简单,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信息的发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定时发布,公众只能被动的接收,这种情况下,农民很难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往往人还在地间地头,天气预报已经播完,而报纸气象信息很难看到,即使看到也多成过时信息。近几年,气象短信发展迅速,但农村通讯设施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通讯信号较差是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即使有信息接收,也不能保证完整、及时接收。此外,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互联网尚不能普及,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等因素影响了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因此,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多数农民只能望天兴叹。

针对以上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渠道,做好新时期好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

1 加大气象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应急处置能力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 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为小学校学生免费发放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手册,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 多部门联动,扩大气象信息发布途径

加强部门合作,尤其是涉农部门,及时了解农业生产进展和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进行关键季节、关键农时的会商,共同发布气象与农事信息。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此外,应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3 健全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气象预警专用发布系统

要增加对农村的信息化投入,一是逐步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普及电脑和信息网络知识,大力加快网络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方式随时获取所需要的各类气象信息。二是在各村、镇、集市、学校、大型企业等公共场所建立以电子显示屏为主的气象预警专用发布系统。三是在气象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建设农村大喇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即利用现有的农村大喇叭,进行设备改造,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接收,切实提高农民的自救防护能力。

4 扩大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他们在农村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气象服务进村入户,气象部门应扩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保持与各气象信息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每次天气过程前通过短信向气象信息员提出灾害防御措施并督促其通过大喇叭或其他有效途径将预警信息传达给辖区内各村民,从而减轻气象灾害,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切实保证各气象信息员各司其职,各级与气象部门应制定完备的气象信息员考核机制,设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信息员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气象信息员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途径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国光.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N].中国象报,2008-11-4(1).

[2]邓振镛.干旱地区农业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3]邓振镛.高原干旱气候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邓振镛,林日暖.河西气候与农业开发[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5]鲁金舟,刘家清.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

[6]徐金芳,邓振镛.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防旱减灾技术述评[J].安徽农业气象,2009,37(29):14229-14231.

[7]徐金芳,邓振镛,陈敏.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09,27(2):163-167.

[8]邓振镛,张毅,胡文超,等.设立青年科技开发基金,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J].干旱气象,2004,(增刊):90-92.

[9]矫梅燕.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8-09-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