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对写法”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有时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1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还有高适的《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还有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
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
2
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再有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作者想像楼上的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但想像到对方登高怀远,而且想像到对方的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的离愁。
再有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第五句“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让这种感情一泄无余,接下去如果还是正面来写思乡,恐怕很难为继。第六句“孤帆天际看”翻转一面,从对方写起,写出了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这正是自己思乡的最坚实的感情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