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 新人教版

来源:暴趣科技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产生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D

2.《焚书·何心隐论》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A.遵循学以致用 B.倡导婚姻自主 C.挑战正统思想 D.鼓吹集权

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3.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相匹配的是( ) A.老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董仲舒——“存天理,灭人欲” C.朱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故A、B、C三项对应不正确;“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了反对君主的思想,是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D

4.“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 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明道”“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关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答案:D

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则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实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解析:王夫之是一位唯物思想家,他所说的“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意识。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顾炎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第(2)题注意把他们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从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经济思想,从对原有经济思想的冲击及新经济思想产生的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占有欲望日益强烈;封建统治的腐朽。

(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基础巩固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它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

腐不化 ④封建统治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最易错选D项,错选的原因在于忽略“新”。只有①②是明清时期独有的。 答案:A

2.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宗羲 C.李贽

B.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福建人”“明清时”“以‘异端’自居”“反礼教、抨击道学”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 A.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解析:注意“民主性”的要求。A强调反对君主;B强调“天下为主”;C是经济主张,不符合民主;D不是其思想,排除。相比之下,B更符合要求。

答案:B

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制度

解析:黄宗羲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抨击君主制度,清朝统治者将其著作列为,是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答案:D

5.《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还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答案:A

6.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王夫之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D

7.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A项是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是荀子的观点,强调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C项是董仲舒的主张,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的色彩。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体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故选D项。

答案:D

8.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 )

A.程朱理学 B.王阳明心学 C.唯物主义 D.经世致用之学

解析:“历算、地理和火炮”等知识都是实用性的知识,这与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相近,故选D项。

答案:D

能力提升

9.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封建礼教 B.反对盲从孔子 C.反对君主 D.反对儒学经典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可以看出李贽支持自由恋爱,故选A项。

答案:A

10.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反对纲常名教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加强集权 D.君主权力

解析:黄宗羲认为明代无善治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的废除说明的是皇权的加强,与黄宗羲抨击君主的思想相联系,综合分析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君主权力,D项正确。

答案:D

11.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

解析:A、B、C、D四项都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但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最符合时代潮流的是C项,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C

12.谭嗣同认为王夫之的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这表明明清的批判思潮( )

A.给后世的反封建斗争以启迪 B.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道德

解析:从材料信息“兴民权之微旨”“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可知王夫之和黄宗羲的思想对谭嗣同和梁启超产生了影响,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错在“根本上否定了”。

答案:A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顾炎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

解析:第(1)(2)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归纳和概括。第(3)题则要考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要从经济方面归纳。

答案:(1)主张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利。 (2)都肯定人的私欲。

(3)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反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