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生三方受益-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模
式探讨
摘要:随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毕业设计课程弊端逐步暴露。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利用企业已有实践平台,解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欠缺的弊端,成为高校专业学生向企业需求过度的中间环节,缓解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短缺,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之一。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践;校企联合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经过十几年的积垫和发展,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创意理念逐步在国内设计师中形成,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审美能力及创意理念的设计师与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其中中国美术学院的王硕老师,作品更是获得了建筑设计界至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环境艺术领域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创意理念培养已十分的重视。
另一方面,设计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载体:实践过程,在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被大大的削弱。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早期,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由于物质条件有限,通常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的。使的从业人员能够较为简单、容易的应对项目产生的问题。(2)当今室内设计行业实践环节飞速发展,大量的新工艺,新材料诞生,单纯的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已经无法完成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需要。(3)由于高校的扩招,环艺专业的学生数量极大的增加,教师配比数量不足,只能进行大而泛的实践理论教学。而实践课程如不是导师引领下的实践体验,不仅教学费力,效果不佳,而且学生学习极为枯燥、难以理解。从而造成教师及学生均不愿过多涉及此领域。(4)实践教育环节最需的条件:社会的实践场所欠缺。由于高校大量扩招,造成学生相对数量较大,导致欠缺社会实践场所供所有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从而造成了教学实践领域的实施困难。
而在社会领域,对环境艺术专业人员的实践要求却是越来越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成倍放大。一方面相关领域的公司缺少对实践环节有一定把控能力的专业人员,企业的员工雇佣已经出现了比较严峻的形式。另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却需要2-3年的是间熟悉实践环节,才能初步符合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
可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形成了专业人才供需的严重错位,对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相关企业员工雇佣形势日趋严峻。企业为了能获得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开始提供实践教育的实践场所,尝试通过高校联合培养获得对此类专业学生为企业所用。
另一方面,高校生源日益紧缺,专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教学在培养艺术修养及创意理念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使设计理念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将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见无论是主客观条件,都有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迫切需求。 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切入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是个系统过程,长达几年,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是个严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前期,以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此时的学生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要求,离实践环节都过于遥远。强行进入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环节,企业需要额外弥补学生的专业基础不足,增加企业负担,易使其丧失耐心;学生方面,由于与实践要求的巨大差距,容易导致信心的丧失,同时又影响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中期,通常为大三学年(因各个学校的课程而异)。此时由于专业基础知识积淀逐步完成,开始进入正式的设计课程。此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校企联合的实践环节学习,但基本是以初步的尝试为主。由于刚进入设计环节,对设计的深入理解不够。如果过于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则容易导致设计思想的束缚,回到环艺设计领域初期过于注重实践功能而忽视实践理念的窘境,难以培养出符合当今需求的设计人才。因而,这一阶段也不适合深度展开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后期,学生已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容易在专业学习上出现迷茫的情况,无法知道自身在专业上的不足和继续努力的方向。此时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了解自身在专业上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明晰继续努力、学习的方向,可以说是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环节最好节点。
目前众多的高校已经在这一期间注重了与企业互动的实践环节教育,但却存在众多缺陷。其一:实践教育环节流于形式,由学生自行安排实践课程。导致此专业学生或找不到合适实践场所,只能空闲在家。其二:无教师随程指导,无法监督学生实践质量,也无法把校内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深入结合。实践中学生茫然无所措,通常只能了解设计实践的皮毛。
这就造成了实践教育环节的效果缺失。
而在这一阶段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却能较好的弱化以上缺陷,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首先,毕业设计环节有严谨的时间安排,学生必须按时完成各阶段内容,可避免实践环节无所事事的窘境。其次,毕业设计为教师教学形式。教师长期接触学生,了解其在校学业的缺陷,通过与企业导师的合作,可在企业要求的基础上,更好的辅导学生弥补专业实践和理论环节的缺陷。避免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茫然无所措的窘境。再次,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安排进程较长,且结束后可以立即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与企业进行合作,可把企业项目要求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的内容之一。课题进行过程既可以成为企业考察即将录用员工的阶段,也便于把毕业设计的成果立即转化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毕业设计成为衔接校内教学与企业要求的的良好平台。
可见,在毕业设计阶段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及理论学习是较为合适的。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各种调整、改革,可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优良体系,培养本专业的优秀人才,解决环艺人才结构性矛盾的不足。
四、毕业设计环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 1、建立正确的毕业设计流程和节点
调整传统教学模式的毕业设计流程,毕业设计前、中、后三阶段明确任务、要求,并分别设置与企业相对应的流程节点,详细安排毕业设计的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企业实际要求相结合,系统的确立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与企业要求间的相互关系。
避免毕业设计因欠缺与企业结合的系统计划,导致设计脱离企业要求,作品完全不着实际边际或良好的设计思路因无法与相关企业的实践相联系,而无法深入的遗憾。 2、确定恰当的设计选题
选题是否恰当,对毕业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选题目前除了难易程度的把握外,还存在两种常见的错误情形,一种是选题定位太过超前,大大超越社会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实际需求;另一种是选题定位陈旧,咀嚼多年前的东西,同样脱离社会实践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方式:一可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当前及将来的需要;二通过与企业导师沟通,了解相关企业目前及将来的要求,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毕业设计选题的上述缺陷。
因而,毕业设计选题环节可设置三个环节
(1)、前期市场调研:由企业导师与在校教师根据学生各自情况,协调导师所在企业从事的专业领域,提供相关选题范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直接提供企业所进行是真实项目作为选题,避免调研的盲目性。
(2)、校、企导师评估、删选:校、企业导师根据当今行业实际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做出删选。此种形式选定的课题,是企业真实需求与学生模拟要求并行,甚至就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所真实参与的课题,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本专业的真实需求,可有效避免因本专业相关需求信息的了解不充分而使设计选题定位偏差的缺陷,为后阶段形成良好的设计作品起个好头。
(3)、选题确立:依据前期调研与导师的评估,确立课题形式:模拟课题、实践课题。 模拟课题:以真实环境为依托,根据企业导师的经验和校内导师研究领域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把握,确定一个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模拟课题。避免脱离实际及自身能力的浮夸选题。
实践课题: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根据前期调研成果及对其的评估,提供完成方案所需的真实条件要求,课题将在众多领域的条件中进行。其所涉及的众多信息、背景资料的处理,使得学生在进行课题的同时,也极大锻炼了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综合能力。
3、确定毕业设计初步方案
根据选题确定的目标,进行作品前期设计元素、手法提炼、应用。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企业导师辅助校内导师对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把控,形成意向图、构思草图、功能布置等系列方案文件。
4、毕业设计作品完成
在前期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效果图将设计方案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导师评判、调整,按照专业公司的标准,以深化图形式将设计深化,初步达到实际可实施标准。
5、毕业设计成果应用
(1)毕业设计作品可参与各种奖项评选,增加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荣誉感,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生就业竞争提供有利条件。
(2)毕业设计作品为专业公司或客户所采纳,可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铺垫,并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提供顺畅衔接。
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十分明显,将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各个高校环境艺术专业虽然有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尝试,但是总体教育环节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急需对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环节加以调整、补充。充分重视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尤其是其在实践领域的优势。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可见,探讨环境艺术教学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实践教育环节进一步完善,已
成为一个紧迫且关系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旱祥.高校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02.
2、 吴兆奇; 朱华. 如何引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 3、 朱卓璐. 论艺术专业教育中结合社会实践的必要性[J].美术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