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1课时)
— 以黄土高原为例导学案 课前预习 【目标导航】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3、通过黄土高原案例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4、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预习提示】
预习时,把握好“问题(水土流失)—说明危害—分析成因”这一主线,结合“黄土高原地形图”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从对当地和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两方面来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综合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并通过黄土高原的案例分析,尝试总结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树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自主预习】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_______地区和海河上游地区。
范围:_____以西,____以东, ____以南,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 地表特征:大部分被厚层____覆盖, ____发育,地表____,千沟万壑。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当地:
使____变薄,____流失,____下降,____降低。
造成当地____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____的发生。 (2)对黄河下游地区:
黄河____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____,使黄河下游成为____,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____。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自然要素 特性及表现 特性 ① ② ③ ④ 表现 从____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____向干旱过渡 从____向草原过渡 从____区向牧业区过渡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地理位置 ______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____组成,土质疏松,____很多 气候及降水 ______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多____ 自然灾害 频繁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____、____、____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______ 不合理土地利用 破坏植被 过程 开荒—耕作—抛荒—开荒 开挖表土弃土、弃渣 结果 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 ______ 建窑洞、 修路、 修水利 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 扰动植被、土壤 加剧水土流失 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 严重破坏植被
【预习自测】
1、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 B C
读“某地形区景观图”,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该地形区千沟万壑的现代地表的解释,正确 的是 ( ) A.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 B.完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C.是由于流水侵蚀造成的
D.黄土土质疏松是最重要的原因
3、本区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 ( ) A.轮作 B.轮休 C.轮荒 D.轮牧 4、市学案P48页《自主预习》T5.
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
实验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并探究问题: 一、实验材料:废旧饮料瓶、泡沫板、黄土。 二、实验方法:
1、制作简易水土流失演示器(课下)。
D
2、划分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进行实验: (1)、第一小组: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坡度条件下,比较有、无植被黄土的水土流失状况。 (2)、第二小组: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地表组成(裸露黄土)下,比较不同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第三小组:在相同坡度、相同地表组成(裸露黄土)下,比较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第四小组: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坡度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地表状况(疏松或致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将黄土装入固定在泡沫板上的饮料瓶内,在出口处接一个饮料瓶。
2、将扎有三排滴水孔的饮料瓶平放慢慢倒入适量水并放在装有黄土的泡沫板上方。水从孔中流出,仔细观察黄土的水土流失状况并记录。
3、滴水停止后,观察黄土被水冲刷后的变化,并查看出口处水的含沙量大小。 四、注意事项:
1、用青草代表植被;水自然滴下或用力挤压代表不同的降水强度;制作不同倾角的演示器代表不同的坡度。
2、向有滴水孔的饮料瓶倒水时一定要将饮料瓶平放,避免水流出。实验时,将滴水孔转到下面使水滴下。
3、同一个学习小组装入等量的黄土,并使其表面平整。 五、实验结论(学生讨论探究得出):
六、探究问题:
结合实验,探究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迁移应用】
材料: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中下游以及福建、浙江、海南、等省。长江流域以南的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67.48万平方千米。裸露的红壤丘陵,被人们称为“红色荒漠”。这些地区,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仅长江上游35.2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流失量就达15.6亿吨。由于长江流失的泥沙颗粒粗,只有1/3细泥沙进入干流,2/3的粗砂、石砾淤积在上游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给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 思考:
1、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产生哪些危害?
2、讨论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网络构建】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水土流失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学后复习
【举一反三】
【当堂达标】
读“黄土高原部分区域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能源短缺
2、关于图示区域地理位置过渡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带方面,由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 B.干湿地区方面,由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 C.地形方面,由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治理D.农业方面,由种植业向河谷农业过渡
3、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一次地理实验活动。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框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培植两周左右,让植物成活。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框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框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脸盆,再把带小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下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水流泻干净。读下图并回答4~5题。
4、关于该实验,正确的是 ( )
①左侧的脸盆里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有很多沙土 ②右侧的脸盆里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有很多沙土 ③该实验主要模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④该实验主要验证植被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该实验所验证的地理原理,主要适用我国哪一些地区 ( ) ①青藏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 ③黄土高原 ④江南丘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黄土高原地区及其下游产生的严重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 ,使原有的林草植被破坏殆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是________。
【质疑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学得怎样?还存在什么疑惑?课上提出来或写在下面。
【下节课课先学预习要求】
1、 自己自觉安排一节自习的时间预习先学。
2、把课本、图册和市学案相结合先预习,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 3、通过预习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以六道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为例,了解小流域的含义,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措施和效益,对于课后的“活动”,要从水土流失成因的复杂性出发,认识到必须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4、记录预习中的疑难点和需要帮助的问题,通过课代表汇集后反馈给老师,课代表随机收取部分同学的学案交给老师以便检查掌握预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