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四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No.4 Aug.2009 苏区史研究・ 试析苏区红色设计的设计原则 王 东 ’b (赣南师范学院a.美术学院;b.苏区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苏区红色设计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持实用、就地取材、节省、科学性、文化传 承等设计原则。通过对苏区红色设计原则的分析可整体把握苏区红色设计的实质,认识苏区红色设 计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中的价值。 关键词:苏区;红色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K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o9)o4—0030—04 糯米粉掺在石灰水中,灌入空心竹子,晒干后把竹子破开制 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上,苏区红色设计是极具魅力的 民族设计,是在特殊年代、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形成的本 土设计。 一成粉笔 ;用“石灰和煤磨碎,加桐油搅拌好来,涂在壁上” 制成黑板;“在光滑的旧石灰壁上,洗去尘埃,用油印机的 刷器(因需要这刷器,才涂得匀。)沾着黑墨油,刷上壁上去, 、实用原则 设计首先应当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即实 现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以人为本,物以致用。红色设计亦 是如此。 待干燥后”【4 就制成了黑板;用猪油与烟灰按一定比例调和 制成油墨 】(唧 ;用毛边纸、山上的土红与木油相配,制作复 写纸‘。 ;“将比较细而光的毛边纸在钢板上写,不必涂上任 在中国传统设计之中,讲求实用由来已久。如先秦时期 何东西,代替蜡纸”"J,等等,方法多种多样。红色设计师设 计制作的这些物品虽然比较简易、粗糙,也不够美观精致,却 很实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设计制作了大量的简易实用的替代品的同时,红色设 计师针对当时苏区群众大部分不识字的状况,对报刊、墙报 墨子所言:“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反对“暴夺民衣 食之财,以为宫室和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品”【l ;韩 非子关于玉卮与瓦器的论述,批评玉卮“虽有千斤”却“贵而 无当”,【l】(眦’实质上都是“以用为先”,强调实用的设计观念 的体现。先秦时期形成的实用的设计观对后世的影响,几乎 综贯在整个设计历史之中,如明代文震亨提出的“宁朴无 等重要的宣传工具从内容到形式做了符合现实需要的改革, 突出强调了其实用性功能,体现出务实的作风。内容上,尽 量做到通俗易懂,避免出现“上下混合杂间,殊为不清楚”等 巧”和清代李渔指出的“土木之事,最忌奢靡”等观点,都与 先秦时期建立的“以用为先”,强调实用的思想一脉相承。 问题 】,他们提出宣传内容要“尽量用单句,使大家能看,大 家能懂。”【9 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l1 ,尽量用群众熟悉 的语言表达思想内容;形式上,为避免出现如“字又太小看不’ 清”[9】、字难懂难念等问题,要积极“创造简笔字” J,使之 一可以说,实用的设计原则是中国传统设计的首要原则。 苏区时期,红色设计师遵循了这一传统设计原则, 他们为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日常生活物品紧缺的问题,设 计制作了许多简易实用的替代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解 决与地方医院医疗用具严重不足的问题,让生病的战 士、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早日康复,红色设计师想了许多 办法,“用大的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再把中间的节消掉, 目了然,不要故弄玄虚,尽量少要用繁体字,字体的编排设 计“要稍大点,要清楚点。”-l 必要的时候可“利用线条或色 彩来表现我们的力,我们的动作”,因为画“是我们最好的宣 传鼓动的武器之一,……是最通俗的,因之,也是最能接近大 众的。”【8 红色设计师对报刊、墙报等宣传工具从内容到形 式所进行的改革,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当 (制)成了像盆子一样的竹瓢,用来代替消毒盆、便盆、脓 盆”-2 ;或“把竹子进行加工,削成很扁的薄片,再放在火上 一烤,把它一弯,就成了一把‘镊子”“ ;或用竹子制作探 时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报 刊、墙报等宣传工具的实效性和大众化,实现了设计为大众 服务的目的。 针,用当地群众生产的土布制成绷带等,来代替紧缺的医疗 用具,效果很好。为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解决粉笔、黑板、 油墨及蜡纸等不足的问题,红色设计师因地制宜,将粉丐或 二、就地取材原则 收稿日期:2009—02—25 修回日期:2009—05-2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07WX228) 作者简介:王东(1969一),男,江西广昌人,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 术教育教学及设计史论。 第4期 王东试析苏区红色设计的设计原则 3l 在交通不够发达、信息不够流畅的农业、手工业时代,大 部分的设计都是以本地盛产的材料作为设计的主要材料,许 多有地域特色的设计也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材料,如景德 镇瓷器与本地盛产的高岭土密不可分,而宜兴紫砂陶则离不 开当地一种含铁量高的紫色陶土。同样,苏区红色设计 的发展与赣南、闽西客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有着直接的 联系。 赣南、闽西客家区域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区,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里被文人描写为“烟瘴”之地。 后来,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这里逐渐发展成为盛产水稻、 竹、木、棕等的富饶之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创造了许多独具 特色的稻、竹、木、棕等器物用具,形成了独特的稻文化、竹文 化、木文化和棕文化等。 苏区时期,赣南、闽西客家区域盛产的各种材料在 红色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利用,红色设计师就地取材开展设 计,打破了反对派的封锁,有力地推动了苏维埃 运动的发展。他们用赣南、闽西盛产的松树制造松树炮,方 法是先将松树去皮修圆,中间一分两半,然后抠出炮膛,再合 在一起,外面用铁条捆扎成型,发射时有一定的威力;用老建 筑墙上和地窖中的含硝较多的土煮出硝盐,从树上采摘黄色 的松香,到山上挖上了年龄的松树的根晒干,削薄研成粉末, 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土制弹药;以树皮、麻、破布等为原料, 并用石灰水漂、捣、舂,制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钞票 的专业纸张。为增加纸张的韧性和起到防伪作用,设计师将 纸的厚度设计得比一般的纸厚百分之五十左右,并在纸中添 加了少量的细羊毛,这样,鉴别时可通过纸燃烧时发出的气 味而辨别出纸币的真假,真的纸币在燃烧时会发出一股羊毛 烧焦的味道,非常隐秘而科学。【 j( ) 红色设计师还用竹木等材料设计了许多简易实用的宣 传品,如,有的“把竹片剥得光光的,然后在小竹板上写标语, 写好后再涂一层桐油,放在河流或小溪里,让水漂走。”‘】 通 过流水,将简易实用的宣传品送到敌占区,瓦解敌军的战斗 力;有的用竹材料设计制作风筝、五星花灯等,让群众在自娱 自乐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进而明白的道理;有 的用木材料设计制作“扩大红军的模范”、“模范兴国”、“光 荣模范”等横幅匾额;有的用竹木材料制作遍布苏区乡村各 村口的识字牌,等等,不胜枚举。 就地取材,广泛利用赣南、闽西客家区域盛产的各种材 料开展设计,既解决了设计中材料不足的问题,又体现出红 色设计师勇于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 三、节省原则 节省的设计原则,就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注重材 ‘料等的合理利用,反对浪费,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是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开 展的,广大的红色设计师“不肯浪费一张纸,甚至一根火柴” ,他们积极开展节省运动,以节省为设计的原则,体现为: 一是对于设计中不注意节省的一些做法,红色设计师会给予 严肃批评。如1933年l2月11日《红色中华》上刊登的题为 《不要用颜料写标语》的文章,就批评了一些人不注意节省 材料、浪费的行为,文章写道:“我们过去有些同志用颜料写 标语,初贴上壁去虽然花花绿绿,但一经风吹、日晒、或者雨 淋以后,便变成一张白纸,没有一点作用了。”进而指出,“标 语不一定用颜色写才好看,好看不好看在于写的技术,颜色 的关系是不大的,有(些)用颜色写的标语,因为技术太差, 也还是一塌糊涂呢!”【I 二是尽量以最少的材料开展设计,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报刊的设计,色彩的安排主要是以 单色为主,既节省了油墨材料,又达到简洁明快的艺术效果, 典型的有《红色中华》、《红军报》、《红星报》、《红色战场》、 <铁拳》、《红色战线》、《战士报》、《政治简报》、《红色湘赣》 等,均以黑白色为主调构成,少数版面因特殊需要才会套红。 再如,1933年4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的 《战士图》、《冲锋图》、《团结图》和《旗球图》等邮票的设计, 也仅仅是单色的文字、五角星、镰刀、斧头、地球、人物等图形 的组合,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色彩,简洁大方,主题鲜明。还 有,印发的《查田运动指南》、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团总政治部印发的《士兵识字课本》和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出 版的《药物学》等书籍的封面设计,也是单色彩设计,朴素而 大方。另外,红色器物的设计,也大多是以最少的材料,在保 证结构部件实际功能的同时,体现出实用性、耐用性、坚固性 的特点,以及粗悍结实、大气拙朴的气质,器物中极少有以装 饰为直接目的的结构部件,多为实在的具体的功能部件的呈 现,以自然的手法对功能部件进行形式上的审美处理。如, 在苏区使用过的木质电话机箱、红军医院使用的 木质药箱、邮递员使用的邮件箱等的设计都属于这一类的风 格。三是对材料的再利用。如设计师利用简陋的工具、设 备,把群众从战场上捡到的子弹壳回收起来,经过清洗、除 锈,取出击发过的火帽,然后再装上制造的新火帽、弹头和发 射药,就制成了新的复装子弹。弹壳的再利用,既体现了红 色设计师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反映了红色设计师的智慧。 四、科学性原则 “设计艺术,具有科学技术与艺术两方面,而且科学性是 设计艺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观赏性艺术的重要特点。因 为,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使问题真正得到解 决,必须首先讲究科学性。从造物的角度讲,物尽其用,方能 使物具有使用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讲究科学 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原理,步骤 应有合理的顺序,操作符合要求。如设计汽车要遵循发动机 的科学原理,设计房屋、桥梁等建筑要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为依据,设计兵器要符合各种兵器的机械原理,这一切都是 设计遵循科学性原则的体现 苏区红色设计之所以能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 中不断发展,与红色设计师遵循科学性设计原则,以科学的 头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分不开的。如红军烈士纪念塔的 设计,设计师根据主题的需要,依据结构力学原理,将塔的底 部设计成一个五角星形状,在五角星的周边,还设计了五个 3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台阶,每个台阶为九级,这一设计,笔者以为,既突出了建筑 物鲜明的主题,又便于人们近距离瞻仰,心理上产生亲切感、 崇敬之意,同时还扩大了塔的承重面积,并使得塔的底部的 造型更加富有变化,体现了力与美、科学与艺术统一的智慧。 据资料反映,当时,围绕红军烈士纪念塔,设计师还准备“建 立马克思列宁厅,公略厅,博生厅,戏台,花园等”【l引,将这里 建成一个集集会、教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红军广场。 后来,根据现实情况,建设了公略亭、博生堡、检阅台、红军烈 士纪念亭等建筑。红军广场的建设融入了力学、材料学和人 体工程学等朴素的科学原理,这些原理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与 扩展了红军广场的功能效率,充分体现出设计师对科学的精 确要求和考虑,而且实用、科学的功能设计与建筑物的造型 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令人赞叹不已。再如,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临时大礼堂的设计,设计师由于考虑到了战时 便于迅速疏散参会人员的因素,在大礼堂的四周开辟了17 个出口,在礼堂的外部北侧1O米处设计了一个“回”字形可 容千人的防空洞。为了使建筑物不因占据太大的空间而暴 露目标,将大礼堂的内部设计成足以容纳2000多人的上下 两层,隐蔽在茂密的树林中,与地域环境相匹配,非常科学合 理。 红色设计师遵循科学性原则,广泛体现在各个方面。他 们依据手榴弹的制作原理,用生铁或铜铸造出麻尾弹,麻尾 弹里装硝氨,又叫土药,靠爆炸形成碎片杀伤敌人,是当时红 军战士拥有的杀伤力比较强的武器。麻尾弹的造型一般呈 椭圆形,大小不一,外表铸有纹理,有的纹理呈苦瓜状,比较 精细的还铸有五角星、镰刀、斧头图案及标语口号,弹壳较大 的一端装有电撞针、撞针簧、碰火等组成的碰发机构,撞针平 时靠保险销或铁皮制成的保险片固定,另一端则铸有或焊有 圆环,可以拴长近半米的麻绳子,故称“麻尾弹”。使用时, 近距离直接手握弹体投出,较远距离则用手握住绳子末端, 抡圆后甩出。红色设计师依据子弹的制作原理,将旧弹壳上 的旧底火挑掉,用火柴头粉末和火柴药纸上刮下的粉末混合 起来沾到弹壳底火处,制成新的底火;从群众手中大量收购 铜钱代替红铜制造弹头壳;用庙里的红铜钟的碎片和生铁 片,倒入弹头上打开的洞中然后封好,制成弹头;用银将爆裂 了的弹壳缝焊接,制成新的弹壳,最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制 成复装子弹。“麻尾弹”和“复装子弹”蕴涵着红色设计师的 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是红色设计师以虔诚的信仰和丰富的 想象力创作出的作品,是红色设计师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改 革与创新的结果。 五、文化传承原则 设计需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对地域文化的继 承、保护和利用,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合于设计之中,使设计具 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苏区所在地赣南、闽西是一个客家区域,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赣南的采茶戏、木偶戏、山歌、 社戏表演和闽西的汉剧,提线木偶、龙灯舞、船灯舞、狮舞、剪 纸、刺绣、手扎、竹编和藤椅等,都非常独特。随着苏维埃革 命运动的发展,苏区的红色设计师逐渐认识到只有吸收 借鉴客家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客家文化情感设计出的作品, 才能够引起客家群众的共鸣,才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才 能真正有力地推动苏维埃事业的发展,于是,他们积极 主动地深人生活,“保持同群众密切的联系,搜集创作材 料”,“……利用旧的形式的优点”,“……创造群众所容易 接受的新的形式”。【l 在许多平面类的设计作品中,红色设 计师像客家民间艺人一样,不拘泥于事物的自然规律、生态 习性等,常常将不同时空、不同环境中的事与物有机地组合 在一起,设计成一幅幅完整、生动的作品,实现了的政治 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充分表达出广大群众追 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钞 票图案的设计中,设计者黄亚光将梅花等客家传统图形与镰 刀、铁锤、五星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美妙而和谐地组 合在一起,时空交错,使整个票面既有客家传统民间艺术色 彩,又具现代气息。梅花等客家传统图形在钞票设计中的应 用,满足了群众视觉观看的丰富性和审美心理的需要,亲切 自然,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并有助于国家银行钞票在 苏区的发行。在江西省兴国发行的“江西赤色邮政”邮票 (面值8分)的设计中,设计师将“江西赤色邮政”6字直列内 置于客家传统“8”字型花框内,取“8”字的吉祥之意,构成了 一个和谐整体的画面,简洁、大方、醒目。【】引在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国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江西省兴国县执行委员会印鉴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 了从中心向两边对称展开的结构形式,内聚着以“儒家文化 为基本特质”” 的客家文化的中和思想与和谐观念。 与此同时,红色设计师将客家山歌元素融入设计之中, 很有地域特色。如,1934年3月6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 幅鼓励苏区群众多种、多收粮食的宣传画,配了一首借鉴客 家山歌小调的结构形式编写的宣传词:“努力收,努力种,为 自己,为群众;为了的战争,大家努力来劳动,锋冲!冲 锋!看那个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再如1934年3月8日 《红色中华》刊登的宣传画《“三八”妇女耕田队》,也配了一 首借鉴客家山歌小调的结构形式编写的宣传词:“唉呀来! 世界不比先,劳动妇女学犁田,犁田耙田都学到。肝心 哥!增加生产笑连连。……”这种设计手法,图文并茂,直 观、通俗、易懂,容易引起群众的兴趣,产生共鸣,起到很好的 宣传鼓动作用。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客家儿女正是在这些红 色宣传画、红色歌谣的鼓动下,告别亲人,走上了漫漫的 征途。苏区红色设计由于得益于对赣南、闽西客家民间 艺术优秀成份的吸收和借鉴,既具有传统品质,又具有现代 精神,并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史中 的独特篇章。苏区红色设计与客家文化的融合交流,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域文化与近现代设计、地域文化与革 命文艺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它不仅为中国的苏维埃革 命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当今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 的有益成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六、结语 第4期 王东试析苏区红色设计的设计原则 33 苏区时期,红色设计师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 想,设计了许多简易实用的日常生活所需物品,在一定程度 上帮助群众解决了日常生活物品紧缺的问题;以赣南、闽西 934-01—04(4). [6] 土红与毛边纸可做复写纸[N].红色中华,1 [7] 苏维埃的新发明——毛边纸可以当做蜡纸用[N].红色中华,1933—08—04(8). 客家区域盛产的各种材料开展设计,确保了红色设计的持续 发展;注重材料的合理利用,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战斗 [8] 斗人.赠给一周岁的红色中华[N].红色中华,1932一l2一lI (6). 作用;以科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讲究 设计与制作的科学合理与规范;深入生活,认真查找设计中 [9] 本报一周年的自我批评[N].红色中华,1932一l2—11(4). [1O]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11] .中国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EB/ OL].ha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一l 1/25/content _存在的问题,借鉴吸收客家民间艺术元素开展设计,使红色 设计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力地推动了苏维埃事业 的发展。这一时期,红色设计师把对设计问题的思考与社会 变革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把设计当成一个纯粹的艺 术问题,他们开始了解决中国设计艺术的大众化问题的实 22608081.htm. —江西省文化厅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井冈山湘赣苏 区文化史料汇编[G].1995. 一月来响应本报节省号召的成绩[N].红色中华,1934—04一 l4(5). 践,摸索如何采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设计,使 红色设计走上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于我们当今的设 计艺术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不要用颜料写标语[N].红色中华,1933—12一ll(4). 奚传绩.美术,另一种语言——对“美术”的再认识[J].南京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编.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2:15一l7. 吲 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1). 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建筑中[N].红色中华.1933—09—15 (2). [2] 江西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M].南 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杨之华.一个党人——瞿秋白[M]//忆秋白编辑小组 编.忆秋自.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62. 王东.客家民间艺术中的和谐观对苏区红色设计的影响 [3]又一个新发明——石灰做粉笔[N].红色中华,1933—1I一29 (4). 【j].艺术教育,2007(11). 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初探[M]//罗勇,等.客家文化特质与 客家精神研究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杜,2006:80. [4]用壁做黑板的新发明[N].红色中华,1933—11一o2(4). 【5]钟才伦,唐人斌.红色金融丰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杜, 2o03. 责任编辑:李自茂 On the Principles of Red Desig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s WANG Dong .b (A.School ofFine Arts;B.The Central Soviet Research Center。Gannan Normal University。C.art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of red design in former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l ̄ss from 5 aspects。i.e.pracficabili・ ty,local material。eeonomizat/on.seientiticity and cultural continuity.It is conducted to grasp the substance of red design in former centr ̄Chinese soviet areas as a whole and realize its distinct status and value in Chinese modern design history. Key words:the central soviet areas;red design;design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