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来源:暴趣科技网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地区:

棉花枯萎病棉花生产上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病害,被列为我国对内、对外的植物检疫对象。我国30年代初期由于引进美棉未经检疫和种子消毒处埋即分发各地种植,而将病害传入。1991年组织大最人力普查,普查面积占全区植棉面积的39%,发病面积10.92万亩。病害分布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昌吉、塔城、吐鲁番等7个地(州)的25个县(市)、129个乡(镇)场,兵团农一、三、五、七、八师的20多个团场。目前在哈密、博乐二地也巴发现。棉花枯萎病造成棉花生长前期大最死苗,中、后期叶片和蕾铃大量脱落, 纤维品质下降。甚至提早枯死。棉花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50%一70%。

症状 棉苗子叶期即可发病,到现蕾潮达到高峰,引起棉苗大量萎蔫死亡。夏季高温季节,病势逐渐下降,症状隐蔽。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株可再次表现症状,叶片、蕾铃大量脱落,重者大量枯死。

(一)苗期症状 由于气温、环境以及品种不同,常表现不同症状,可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株子叶或真叶的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形成黄色网纹状,后呈褐色网纹。严重时,叶片凋萎干枯脱落。

2.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无网或网纹不明显,随后逐渐变褐枯死,脱落。

3.紫红型:子叶或真叶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病叶逐渐萎蔫枯死,脱落。

4.青枯型: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叶色稍呈深色,全株或植株一边的叶片萎蔫下垂,随之植株青枯干死,但叶不脱落。

5.矮缩型:受病植株于5一7片真叶期,顶部叶片往往发生皱缩、畸形,叶色显现浓绿,叶片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以及紫红型的病株都有可能成为矮缩型病株。

各种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在发病适宜条件下,特别是在温室内做接菌试验,大多表现黄色网纹型的症状;在大田中,气温较低时,多数病株表现为紫红型或黄化型;而在气候急剧变化条件下,如阴雨后迅速转睛变暖,则容易出现青枯型的病

株。在苗期多表现为青枯型,常造成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

以上各种症状类型病株,在根、茎、叶柄的木质部均变为黑褐色或墨绿色。

(二)成株期症状 成株期枯萎病的症状因感染时期和环境不同也表现多种类型。在生长早期被感染的植株多表现为矮缩型,病株的节间缩短、株形矮小,主茎弯曲,果枝和主茎节间显著缩短,叶片深绿,皱缩不平,较正常叶片增厚,叶

缘向下卷曲,个别叶片局部或全部叶脉变黄呈网纹状,有时仅留上部顶叶,以后干枯死亡。有的病株症状为半边枯死,半边存活。在现蕾、开花期感染的植株,常导致落叶、落蕾和落花,茎部干枯,变脆,很易从土中拔起;开始结铃时发病的植株茎不干枯,但变黑,在其上所结铃不吐絮。夏季暴雨后猛晴时,重病田里常出现急性萎蔫型

病株,叶片突然失水萎垂,叶片、蕾、花、铃大量脱落,整株枯死。

同一病株有时可同时表现几种类型的症状。无论哪种症状,剖茎检查,可见木质部导管

变成黑褐色或墨绿色。一般病株均系由下部向上逐渐发病,但在多雨潮湿的秋天,也可能从上部向下枯死,如1994年8月中旬在石河子重病田调查时,有两个条田死亡率分别为39.1%和 37.5%,大部分均从植株中上部枯死。

在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区,两种病害可发生在同一棉株上称混生病株,所表现的症状称同株混生型,两种病害并不都是对等表现,有的是以枯萎病的症状为主,有的则以黄萎病的症状为主,只要细心观察,即可识别。

病原 棉花枯萎病菌(Fuss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 (Atk.)Snyder et Hansen)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镰孢属、尖镰孢萎蔫专化型。此菌在人工培养和自然条件下都可产生三种类型的孢子。小型分生抱子无色,卵圆形、椭圆形、柱形、倒卵圆形或肾形,多数为单胞,少数有一个分隔,大小5一12×2一3.5微米。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或近

新月形,两端细胞稍尖。弯曲,足胞明显或不明显。多数有3个分隔,少数有2、4、5个分 隔,大小为19.6一39.4×2.6一5.0微米。厚垣孢子淡黄色,近圆形,表面光滑,由老熟菌丝及大型分生孢子的端部或中间若干细胞形成,单生或串生,璧厚(图5一5),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强。

棉花枯萎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一35℃。最适温度为27一30℃(原苏联报道22一24℃),陈其瑛等人研究认为35℃高温是棉花

枯萎病菌生长发育的上限温度。只有少数菌株如8028一2、88一4等能在37℃高温下正常生长。酸碱度范围为pH2.5-9.0,最适pH值为3.5一5.3。据陈其瑛、孙文姬研究,棉花枯萎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菌落色泽、大型分生孢子生成量等性状有明显差异,如吐鲁番菌株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7天,菌落直径为74.5毫米,培养10天菌落灰白带紫、菌丝稀疏、贴伏生长、底浅黄,不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在植保新1号培养基上培养7天,菌落直径为34.0毫米,培养10天菌落白色、底浅黄色至粉红色,能产生个别大型分生孢子。

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较窄。过去认为只危害棉花、秋葵和决 明。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经在温室或病圃接种查明,该菌能侵入大麦、大豆、豌豆、烟草、茄子、辣椒、红麻、甘薯、黄瓜、番茄、笋瓜、赤豆、扁豆等多种作物,但不表现症状。国外报道,病菌在这类隐

症寄主上,只能侵入皮层或达到表皮下层。农科院植保所通过试验证明,小麦、玉米、高粱、红花、葵花、甜菜、西瓜、甜瓜、茄子等作物是棉花枯萎病的不显症带菌寄主,野苋为杂草寄主。

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寄生专化性,病菌形态尽管相似,但对棉花不同种和品种的致病力差异较大。在国外,根据棉花枯萎病菌对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及大豆、烟草的侵染力差异,将其划分为6个生理小种。在国内,1972一1973年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对来自全国的 76个棉枯萎镰孢菌系用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3个棉种的9个品种进行生理型鉴定 (1980年又进行充实补充鉴定),根据这些菌系在不同棉种上致病力差异,划分为 3个生理型:I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和亚洲棉;Ⅱ型侵染海岛棉、陆地棉,但不侵染亚洲;Ⅲ型只侵染海岛棉,不侵染陆地棉和亚洲棉。电逢秀等人研究认为生理Ⅲ型菌系的异核体致病力增强,向着生理Ⅱ型转化。1985年

陈其等人通过国际上通用的鉴别寄主对选自我国不同棉区的9个代表菌系进行鉴定。根据各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发现除麦盖提和吐鲁番(五星)菌系与己报道在埃及发现的第 3号生理小种致病反应相同,定为第 3号生理小种外,其他菌系均不同于国外已报道的 6个小种。其中浙江慈溪、江苏启东、湖北新洲(三店)与、陕西武功、山东聊城、河南新乡、吐鲁番 (胜金)与阿克苏菌系定为第7号生理小种;湖北新洲 (刘集)与麻城、江苏南京菌系为第 8号生理小种。徐怡心对石河子菌系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定为第 7号生理小种。第 3、8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均弱,而第 7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强且分布广,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

侵染循环 棉花枯萎病菌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病田土壤,其次是带菌种籽(病菌多数粘附在种外短绒上,少数侵入种内)、棉籽饼、棉籽壳、病株残体以及粪肥等。

据报道,病菌在棉籽外部可以存活 5个月左右,在棉籽内部则可存活 8个月左右。棉籽壳及病株残体内的病菌都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据试验,土表及6.67厘米深土层中病秆内的病菌其存活期可达18个月,20厘米深处病秆内的病菌经 19个月其存活率才略有降低。这些带菌组织即使腐烂分解,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 6一7年,其厚垣孢子甚至可存活 15年。棉花枯萎病菌可以通过猪、牛

的消化道而不丧失其致病力,因此用带有枯萎病菌的棉花病叶、病秆喂猪,或用带菌的棉籽壳喂牛,再将这些畜粪施于棉田,仍然会引起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棉花枯萎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调运带菌棉籽或棉籽饼,将病害从病区传播到无病区,但采用热榨法榨油(72一80℃经4.5小时)后的棉籽饼不带菌。近距离传播是通过播种带菌种子、施用带菌棉籽饼或混有病残体的粪肥,在田间通过耕作、灌水、地下害虫以及病残体随风吹散等使病区逐渐扩大和病情逐渐加重。

棉花枯萎病菌最易从棉株根部伤口(包括虫伤、机械伤等)侵入。史金瑞观察到棉花枯萎病菌的菌丝从根部表皮细胞间或直接由表皮侵入,没有发现根毛侵染。在表现高抗枯萎病的亚洲棉石系亚 1号品种中,侵染菌丝被局限在表皮细胞及外围的1一2层皮层细胞内;而在海岛棉和陆地棉中,菌丝可在皮层中扩展,穿过内皮层,而进入导管。贺运春以电子显微技术观察到,棉株导管中的枯萎病菌菌丝沿导管壁生长发育,菌丝细胞壁与导管壁紧密接触,并在接触的菌丝细胞壁上产生顶端膨大、扁平、基部粗壮、不具细胞壁的吸胞,伸入寄主导管壁内。棉株导管中的枯萎病菌菌丝无色,有分隔和分枝,并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大小平均为8.15×2.6微米。但未见大型分生孢子和厚璧孢子。凡是发病严重的棉株导管中,均易见到大量枯萎病葡菌丝及小型分生孢子。病菌能通过根、茎木质部较大的导管, 随着液流在导管内向上扩散,还能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但不能进入种胚组织。除种胚外。病菌可分布到整个棉株。尤以叶柄和叶脉的带菌量最大。病菌虽在棉株整个生长期都能侵入,但以现蕾期以前最易侵入。

关于导致萎蔫的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导管堵塞,由于菌丝体与小型分生孢子的大最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甲基脂酶降解了导管内璧的果胶物质,使高分子聚糖醛酸和其他化合物的降解物堵塞了导管,从而阻滞了水分及养料的输送;果胶物质的破坏,能使酚类化合物分离出来。为病菌和寄主的多元酚氧化酶所氧化,而使导管变褐。另一种解释认为是病菌产生的镰刀菌酸破坏了叶细胞原生质膜的透性,造成植株对许多离子的吸收和分泌失去平衡。使植株吸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法补充,从而出现萎蔫。镰刀菌酸在植株体内又能螯合铜、铁、镁等,而这些元素是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造成病株叶片失绿枯死。

发病条件 棉枯萎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维管束病害,它的发

生发展受气候、土壤、耕作栽培、线虫等因素的影响。

(一)耕作栽培条件 病地棉花多年连作,可使病菌在土壤内不断积累,棉花发病就逐年加重。据试验资料,连作2年的棉田发病率为4%-31.5%,死苗率为4.5% ;连作 4年的棉田发病率为58%一71%,死苗率为9%一12%。

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及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湿度大、温度低,不利于棉花生长,使病害加重。

凡精耕细作的棉田。棉花长势旺盛,发病较轻;耕作粗放的棉田,棉花根系发育不良、生长不旺,抗病力降低,从而有利寸病害发展。

缺乏营养及营养失调是促进棉花感病的诱因。在缺钾和缺乏其他养分的土壤内,棉花枯萎病特别严重。单施氮肥有促进病害发展的趋势,而氮、磷、钾混合施用有提高产量和减轻病害的作用,特别是在钾肥不足的土壤内,适当均衡施肥效果更好。施肥不仅可提高寄主的抗性,而且对根际拮抗微生物的数量和活动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地膜棉田由于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等综合效应,缩短了棉株易感病时期,且苗期不中耕断根,可减少侵染机会。所以覆膜后枯萎病有明显减轻的趋势,相对防病效果平均为34.97%。覆盖棉田枯萎病流行速度,除个别阶段稍高于露地外,其余阶段无论病情指数还是发病率,覆盖均显著低于露地。

抑菌土对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营养体繁殖均有抑制作用,抑菌土内木霉及放线菌数量 比非抑菌土多一倍以上,木霉及放线菌是重要的抑菌因子。

(二)气候条件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消长与土壤耕作层10厘米左右的温度有关。在苗期,土温达20℃时开始发病,到25-30℃,约6月中、下旬棉花现蕾前后,枯萎病发病达到高峰,常导致大量死苗。7、8月土温上升到33-35℃以上,病情停止发展,秋季温度下降到25℃左右时,病害又有回升,甚至出现第二个高峰。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6月上、中旬为棉花枯萎病发病盛期,此时土温多在23-28℃范围,正逢棉花现蕾期,夏季土温上升到3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出现隐症现象。

雨水对病害影响也大,夏季降雨导致土温下降,同时又增加了土壤湿度,往往会引起病情上升。一般在多雨的年份,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干旱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据原苏联报道,当田间持水量达50%-60%时,最适于该菌生长和发育;田间持水量超过70%则其生长受抑制,在菌丝上形成大量厚垣孢子;而低于40%时,菌丝生长同样受抑制,但不形成大量厚垣孢子。

(三)棉田线虫 据资料报道,棉田线虫约有20余种,但对棉花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根结线虫、刺线虫和肾形线虫等3种,而以根结线虫为主。枯萎病菌和棉田线虫都可能

单独造成产量上的损失,而复合侵染为害所遣威的损失比二着单独为害加在一起还大,从而使棉花产量损失较大。不论抗枯萎病或是感枯萎病的棉花品种,在线虫参与为害条件下发病率都有 提高。就线虫在土壤中分布情况来看,感病品种棉花根围的线虫数量要比抗病品种明显增多。连作地、重病地及病株根围线虫数最多。

(四)棉株生育期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病情消长与棉株生育期有一定的关系。生产实践证明,我国各地棉花枯萎病都是现蕾期出现发病高峰。河南圃分期播种和无病地分期接种试验证明,无论在适温 (4-5月 ) 或高温(6-8月)下播种,都是在现蕾期出现发病高峰;现蕾期过后接种的,发病率降低。因此,棉株现蕾期可能是棉株抗病性发生

变化的转折点,前期抗病性较弱, 后期抗病性逐渐增强。

防治措施 我国棉花枯萎病发生的现况是老病区病情重,损失大;新病区范围广、蔓延快。同时,大部分病区为枯、黄萎病混生,而单一病区,也有发展为混生病区的趋势。这种情况也完全符合目前的现状。因此,防治时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改造重病区,控翻轻病区,消灭零星病区。保护无病区。自1972年执行以来,证明对控治病害的发展和危害是有效的。

(一) 加强植物检疫,严格保护无病区 认真执行种子调运检疫制度,严禁带菌棉种、棉籽饼调往无病区。建立无病供种基地或留种田,选留无病棉种。在这方面巳做出显著成绩的如上海市川沙县,由于重视植检工作,认真抓好无病棉田基地,虽然早在1934年就发现了棉花枯萎病,但至今发病面积仅占棉田面积的1.1%。目前我区各种植单位应认真做好普查工作,切实划分出疫区和保护区, 以便做好无病区的严格保护工作。

(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彻底改造重痛区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一种防治措施。我国各棉区目前已推广种植的抗病品种有陕401、陕 5245、86-1、晋棉7号、川73一27、鲁抗1号、盐棉 48等。对减轻此病的发生和保证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从1053份陆地棉资源材料中,鉴定高抗类型的材料有冀棉14号。翼棉49-2、冀6971×(陆×中)、冀农33、冀植3118、 陕8092、陕4-1、晋71-、 69-6022-1和棉417等;海岛棉鉴定中发现K 102对枯萎病有很强的抗性。经多年抗病性鉴定、筛选,已选育出兼抗枯、黄萎病、丰产、优质新材料86-5号和88031。农科院植保所1986-1900年对海岛棉253份、陆地棉299份种质材料鉴定结果,海岛棉表现抗病的有长绒、90199、75-6、鸡脚海岛棉,陆地棉无抗

病品种,仅金塔草棉表现耐病。目前据我区各地引种试种,在南

疆种值较多的中棉12号和北疆引种的辽棉10号等据当地观察都是比较抗病的。

关于棉花抗枯萎病机制的研究。中国农科院所研究发现棉花体内含糖水平、 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木质素的含量多少与枯铺萎病有关,棉花抗病品种52-128的蛋白质粗提物对枯萎菌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抗病品种种子叶部位的血凝活性随种子萌发和棉苗生长,逐渐转移到胚根、根、茎的韧皮部,而感病品种种子的子叶、胚根、根、茎的韧皮部均无血凝活性活很弱。

新陆l号属高感品种,是目前我区枯萎病迅速蔓延,且日益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病区应推广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推广种植抗病品时, 必须同时注意做好提纯复壮选优工作,确保种子纯度,并要因地制宜地总结当地的栽培经验,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广,才能充分发挥抗病品种的抗病丰产潜力。

(三)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地 发病地区为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各师、团、县、乡应建立无病种子供应基地,在无病留地里采取措施, 保证种子无病,并作好提壮复壮工作,使棉种的质量和抗病性得到提高。

(四)实行轮作倒茬 在重病田用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与棉花轮作最少应3-5年,用黄花苜蓿或油菜轮作可减轻发病。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枯萎病的无症状寄主较多,究竟与那些作物轮作最好,尚待进一步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稻棉轮作最好。轮作年限应种植麦类、玉米 3-4年,然后种植棉2-3年;若种植水稻应2年以上,稻后植棉不宜超过3年,以防病菌积累。但是必须指出,棉枯萎病菌的致病力较强。且在土壤中保持时间很长,如1987年在石河子地

区曾发现二块枯萎病田,以后严格采取了停种棉花的措施。1994 年时隔 7年再种棉花,苗期死亡率仍高达20%-30%,成株期死亡率仍高达 39.1% 和37.5%,8月中旬剖秆检查其病株率仍高达70%和81.1%,造成严重减产。故在重病田必须首先考虑种植抗病品神。

在轻病区应采取以轮作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压低和控制枯萎病的危害, 促使其向无病区方面转化。

(五) 深翻和平整土地 对减轻病害有一定作用。深翻可减少土表病菌。 平整土地,精耕细作,可促进棉苗生长,增强抗病力。

(六 )加强栽培管理 棉田增施底肥和磷钾肥,及时追肥。二、三片真叶期根外喷施1%尿素液,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能力。对发病田块,每亩及时追施碳铵10公斤或尿素5公斤,或氯化钾10-15公斤可减轻发病,对

病株早灌化肥,可促使部分病株恢复生长。施用1%氨水对防治枯萎病有一定效果,因氨水有抑制病菌的作用。浙江定海试验,用豆饼粉处理土壤,取得了防病增产效果。每亩施豆饼粉25公斤与每亩施碳酸氢铵10.5公斤、过磷钙2公斤、硫酸钾1公斤的混合化肥相比,施于播种沟内土壤处理的发病率降低46.58%,在棉花现蕾发病初期,病株根际开沟施入作治疗处理的发病率降低32.14%-68.75%。江苏海安试验,采取多次少量的肥水与化控相结合的方法可加速症状转轻。

适时播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在苗期发病高峰前及时深中耕、勤中耕(5 天中耕1次,深度10厘米),能减轻发病。细流灌溉,避兔大水漫灌。

清洁棉田,将病田间定苗、整枝、打叶等的枝叶,清除到棉田之外深埋或烧毁。尤其是收花后,应将棉田中的残枝、败叶、烂铃清除干净。施用热榨高温处理过的饼肥,不施用带菌肥料。

(七 )种子消毒 棉籽经硫酸脱绒处理后,用2000倍的抗菌剂402药液, 加温至55-60℃,浸种半小时,或用含有效浓度0.3%的多菌灵胶悬剂药液,在常温下浸种14小时,晾干后待播,可消灭种内、外的枯、黄萎病菌,药液可以连续使用3次,仍然具有同样的灭菌效果。

(八)土壤处理,消灭零星病点 在田间发病阶段,对0.1%以下的零星发病棉田,采用氯化若、棉隆、农用氨水、二溴乙烷、滴滴混剂等药剂铲除。

1.氯化苦:棉花蕾期,先在以病株为中心点的每平方米范围内打孔3-5个, 孔深20厘米。孔距病株20厘米,每孔用吸管注药10毫升;花铃期,每平方米打孔9-12个,每孔仍注药10毫升,然后盖土、泼水封闭孔口,以防药液挥发。

2.棉隆:病棉株周围土壤翻松(深度40-50厘米),用棉隆原粉70克平方米或50%可湿性粉140克平方米,均匀施入土壤内,加水15一25公斤助渗,然后用于细土严密封闭病点

3.农用氨水:含氮16%的农用氨水稀释成10倍液,每平方米枯萎病土灌施45公斤(对黄萎病适当增加一点药量),处理两周后散开土壤,即可消除药害。

4.二二乳剂 (即滴滴混剂加2%-5%乳化剂):病点四周围一土埂,每平方米病土灌施200倍液45公斤,黄萎病点则灌施160倍液45公斤。

零星病区的个别病株一般不易发现,但存在着向轻病区乃至重病区发展的可能,要高度重视。必须实行边调查、边铲除,当年发现、及时消灭,扑灭一点、保护一片的防治措施。

(九)药液灌根

1.治萎灵(水扬多菌灵液剂):在枯萎病发病初期用200倍液灌根,每株100 毫升,20天后再灌一次,共灌根两次,有较好效果。

2.络氨铜水剂(原名瑞枯霉

):在发病初期用1500倍液灌根,有一定效果。 3.DT杀菌剂(琥珀酸铜)或黄腐酸盐:发病初期用750倍液喷雾或1500倍液灌根,均有一定防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