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与影像追踪性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86例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改变所致失稳与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X线表现,进行影像学追踪性分析,分析其X线诊断价值。结果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改变所致失稳是积累性劳损和外伤后发生错位所致。椎间隙变窄、椎体缘反应性骨质增生等均属颈椎病的骨性改变,多见于下颈椎5~6椎体,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结论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颈椎病的部位、范围和程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标签:颈椎病;X线诊断;影像学研究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但在临床工作中,症状体征与X线表现并非一致的病例不时见到。为了学习和积累对颈椎病的X线诊断和表现,收集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9月~2010年12月期间的临床及X线资料较为完整的486例重新观察及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6例均系临床疑诊颈椎病而进行X线检查的。其中男302例,女184例。发病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年龄组为30岁以下28例,31岁~40岁者66例,41岁~50岁者152例,51~60岁者142例,后两个年龄组最多,合计294例,占本组总人数的61%,61以上者82例,年龄不详者(仅写成人者)16例。
1.2临床表现病程长短不一,临床症状有颈肩部不适,活动酸痛者258例,上肢酸胀手指麻木者106例,眩晕、头痛者92例,持物坠落,肢体活动障碍者6例,咽喉部不适,吞咽困难者10例,临床表现为神经根型276例,椎动脉型80例,交感神经型22例,脊髓型30例,混合型例,临床资料不足定型者14例。
2X线表现
本组病例均进行正侧位投照,其中加照左、右斜位观察椎间孔改变者258例,X线表现归纳如下:(1)生理曲度改变生理曲度正常者254例,生理曲度消失变直者138例,后突者94例;(2)椎间隙狭窄,单个椎间隙狭窄者116例,2个以上椎间隙狭窄者142例;(3)韧带钙化:本组68例主要位于颈椎棘突后软组织中呈条索状骨化影,多在第4~6椎体水平部位;(4)椎体骨质增生,最常见的X线征象,本组占382例,椎体前缘增生者76例,椎体后缘增生者70例,椎体前后缘同时增生者236例,椎体骨质增生以4~6椎体多见。椎体后缘增生是诊断颈椎病的可靠X线征象;(5)椎体移位:椎体向前移者32例,椎体向后移者102例;(6)关节突退变:双突征108例,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
粗糙,关节间隙变窄和边缘骨刺,关节突半脱位多与上位椎体后缘重叠较多,且关节间隙宽窄不一致,可显示双突征象;(7)小关节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者90例;(8)椎体小关节半脱位:椎体小关节半脱位者124例;(9)椎间孔缩小变形:本组224例,椎间孔变小左侧68例,右侧变小62例,左右两侧变小者94例。
3讨论
3.1颈椎病的发病情况Jones和SPillane统计,年龄在50岁以上者58%,年龄在65岁以上者有75%具有典型颈椎病的影像学改变,国内刘樟荣等报道65~75岁老人中男性88%,女性75%发生此病[1,2],由此可见,颈椎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
3.2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积累性劳损引起的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改变所致失稳以及外伤后发生错位所致[3,4]。颈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在负重的情况下,应力必加于椎周韧带,并使其充血、水肿、纤维化、增厚、最终可钙化或骨化,由于上述病理变化必导致韧带松弛,更进一步促进颈椎失稳,二者形成恶性循环,颈椎病的发生将是难以避免的。
3.2.1椎间隙变窄、椎体缘反应性骨质增生等均属颈椎病的骨性改变,多见于下颈椎5~6椎体,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阳性率较高,如本组病例中椎体骨质增生者占79%,椎间隙变窄者56%。
3.2.2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后突是颈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的典型征象之一。作者认为生理曲度在正常范围内,但局限性的曲度改变2个或3个椎体变直,亦是颈椎失稳,椎间盘变性的征象,不可低估它的病理意义,在本组病例中有62例即属此种现象。如有颈椎病的其他阳性X线征,即使生理曲度正常,颈椎病诊断亦能成立,如本组病例中生理曲度正常者占53%。
3.2.3椎周韧带和纤维环的钙化占有相当的比重,尤以颈韧带和纤维环的钙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不管有无骨质增生和椎间间隙变窄,单有钙化即证明颈椎失稳,就要考虑颈椎病的诊断,故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5,6]。
3.2.4椎间孔变小是由钩突增生肥大及小关节增生所致,这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X线征象。在所有各型颈椎病中此型最为常见,占56%。本组加照斜位的294例中有224例,占76%,显示椎间孔变小,笔者体会,凡临床疑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除照正侧位颈椎片外,应常规投照左、右斜位片为宜。
参考文献
[1]高俊,杜宏利,荣阳.颈椎管狭窄的MRI表现与进展性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1;9(5):42-43
[2]刘樟荣.老年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2.
[3]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9-31.
[4]龙三太,阳阳.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191-192.
[5]胡晓丹,荣阳,刘冰.颈椎椎体肿瘤影像学的鉴别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52-53.
[6]荣独山.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91-93.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