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西壮锦技艺当代发展思路探究

广西壮锦技艺当代发展思路探究

来源:暴趣科技网
非遗传承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广西壮锦技艺当代发展思路探究

苏 烨,许锦清(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壮锦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壮锦作为少数民族的符号,除了使用价值之外,还要思考其文化意蕴。本文从壮锦的艺术特色出发,结合当代发展策略,探讨壮锦未来该如何传承、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壮锦;发展思路;传承创新

一带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之一,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俗文化的缩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锦,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织锦技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且不限于广西,其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曾作为贡

壮锦形成于宋代,有桂布、僮锦等别称。壮锦是岭南生产力的进步打破了壮族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包括社会结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的瑰宝。壮锦在整个壮族地区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壮族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织锦提供了活态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品的壮锦,如今却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内在原因是社会

104

构、文化传统等。在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社

教,艰难的传承境地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空谈文化情怀不过是纸上谈兵,如何实质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多靠老一辈言传身

性地将壮锦再度推广到大众的视野中、的品牌文化、促进壮锦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壮锦文

的经济与文化生态圈,才是考量壮锦出路的切入点。增强民族自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打造良好一、壮锦的文化艺术特色

或缺的一部分。壮锦艺术历经千年发展,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织锦不可

的,壮锦是在壮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以及本民族的热爱,纹样精美,大多反映了壮族人的生产、美好向往,时,将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表达出真挚的情感,体现了民族文化,生活、对大自然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

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是承载民族

(一)从文化之美的角度

忆的壮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古老的、承载着民族文化记

格,“活化石”,也在于它呈现出了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风活的向往,更因为它带有民族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饰背带、传统的壮锦以棉、(二)是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符号。

从造物之美的角度

井字纹、背面、双鱼莲花纹为主。背包、挂包、麻线作经纬线平纹交织,围裙等,图案生动、以大小万字、常用于装

有趣,充满民族智

几何纹、慧,独具民族特色。

(三)从技艺之美的角度

的小木机,壮锦的织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成。全机由机身、再经过不断改良

时才能织造完成。壮锦织造工艺复杂,装纱、至少需要经过15道工序、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160个小织技艺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壮锦织机及工艺不仅为我国少数民族纺

进化过程的活态例证。

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

二、壮锦设计当代发展思考

代表之一。传承近千年的壮锦艺术,是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优秀

从技艺解读上看,根据已有研究分析,无论是从艺术审美,还是性和系统性。壮锦基本处于信息整理阶段,缺乏整体壮锦只能出现在书本、当代壮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商品,可作为礼品在特殊日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艺术价值。博物馆里,或者演化成廉价的旅游传统壮锦除家用外,比较少见。重要场合使用,但在平常生活中还发扬民族文化,化、生活化,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壮锦的精髓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壮锦日常还扩大壮锦的社会影响力。

不仅

的,壮锦的适用范围往往是全身,(一)壮锦目前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不够现代化

这种设计的出发点是好

高,但忽视了壮锦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壮锦难打理、价格较带、不太适合做成全身服饰。围巾上使用,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迅猛发展,(二)壮锦的市场困境

就会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如果做成小面积饰品,如在领不穷,各大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积极宣传品牌文化,各类新颖织物层出

与其他优秀文化相结合,尝试复,生产经营模式的壮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创新设计理念,但这对采用传统

间小,传统手工生产的壮锦耗时长、造价高、产量少、由于工艺繁利润空

重保护和抢救,织锦技艺濒临失传,阁。环境、即使现在有了机器可代替手艺人生产,但“非遗”不应该只作为艺术品而被束之高广西当地对壮锦的扶持一直着保守的生产理念导致其难以真正被传承下去,但低迷的市场壮锦经济与文化的低谷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走出

(三)的扶持、保护与资金倾斜

遗产名录。2006年,关支持壮锦文化发展,之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

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

交流纪念的伴手礼,壮锦也与当地的旅业形成联动,以此宣传民族文化。鼓励各单位定制壮锦产品作为念商品,是无法快速让壮锦以推广民族特色。但单靠政企订单与旅游纪念品将其用于制作旅游纪在的帮扶下,策的优惠则有利于吸引外来企业对壮锦的开发。“走出去,引进来”的,资金的倾斜、政敢想敢做的冲劲,浪推前浪”,要鼓励青年创业,年轻人具有突破性的思维与

“长江后(四)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突破文化禁锢的的关键。

各个领域,将壮锦与现代服饰品设计相结合,可以通过衍生产品的研发、与多种传统文化结合、

广泛地运用到生活的

105

非遗传承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与名家设计相结合、《广西通志》载:与知名品牌联名开发等方式来推广“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

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炫丽,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艳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传统的壮锦工艺精湛、远观颇工巧色泽品的传统壮锦,工整严谨,品的装饰。主要用于被面、但图案拙朴、样式较为单一。背带、作为日常用套,现代壮锦的运用往往是“拿来主义”腰带、头巾等生活用、生搬硬身的特点和市场接受程度。

只是简单地将其运用在全身服装中,却忽视了壮锦本径。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拓展途

还应该积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壮锦不能只是停留在具有观赏性的工艺美术品层面,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市场、“一带一路”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更广泛的人群、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提升社会效益。

在拓展产品盟开放的前沿和平台,广西作为东

亚各国实现交流与输出,其本身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与东南想要让壮锦融入百姓家,壮锦的发展出现了最好的契机。所认可、首先要让其商品价值为大众

在以往单一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推崇,这关乎壮锦与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结合。泛,有利于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俗话说能让其受众面更广原始、单调的文化总不如新事物来得丰富多彩,“众口难调”,

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敢于尝试将不同文化进行融合、这需要在创新。

大胆庭的壮锦的连续几何纹样在拙朴中带着几分趣味,与拜占

锦与汉服相结合,“马赛克”画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曾尝试将壮纹”采用壮锦纹样中较为典型的“双鱼莲花成品颇为灵动。作为主体,设计了一系列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品,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服饰复原抱有执念,在与多数汉服文化爱好者的交流中发现,的复原不过是将纹样印刷到纺织品上,但市面上多数所谓神,可以尝试将壮锦作为复原其他民族服饰的新材料。空有其形而无其壮锦在步“娇贵”是多数织锦的共有特性,制作耗时费力的

键,入市场时缺乏价格优势。人是保护非遗文化的关择。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多元的选壮锦文化结合不同材料进行创新。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可将依附于图案纹样的基础上设计新的产品和图案纹样,在以往研发壮锦产品的壮锦新的功能使命和元素概念,与现代潮流结合,赋予化社会相比,因为民间的东西比较原始、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容易被人厌倦。为了让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

单一、粗糙,和现代多元106

同时更加丰富多彩,合。我们正尝试着让不同民间文化相互融物总会带有原始的粗糙,良莠不齐是民间文化的一大缺点,未经筛选整合的事朴单一的民间文化显得尤为单调。与现代多元的社会文化相比,简互融合、锦文化亦是如此,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衍生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尝试与不同文化元素相

壮作,与知名品牌联名开发,可以尝试与名家设计、更新样式,生产符合消费者审美

网红、买手等合的产品。

三、结语

致力于壮锦的发展,立足壮锦的历史与传统,着眼于壮锦的现状与问题,

时也要提升高级艺术人才对传统壮锦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强化织锦者的现代审美与产品意识,同积极将壮锦运用在艺术创作之中,有印象,让壮锦产品更加时尚、更贴合当代人的生活。

打破人们对传统壮锦的固并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0080)

“现代技术下壮锦设计与研究—以服饰品设计为例”苏 烨

1986年生,究方向为服饰创新设计与研究。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参考文献[1]钱小萍.中国织锦大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邱春林.手工技艺保护论集[M].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3]张宗登.“雅”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兼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J].艺术评论,2019(07):1-173.[4]王晓昕,黄德荃.从“手工艺”到“手工的艺术”:论当代工艺美术手工新价值[J].美术观察,2015(11):126-127.[5]樊道智,万辅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困境与出路—以壮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04):45-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