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总体规划与控规

总体规划与控规

来源:暴趣科技网
第四章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含义 1、定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2、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 (1)战略目标

经济目标: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

社会目标:人口总量指标、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

城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指标、空间结构指标、基础设施供应水平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 (2)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牵一发”和“纲举目张”的作用的内容。

通常表现在以下内容: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战略重点是有阶段性的 战略重点的转移 (3)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

通常包括:基本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改变;空间开发的顺序;重大工程项目的安排等。

二、城市的主导产业 1、城市产业的划分

(1)主导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部门,也是城市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是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带动城市经济结构成长、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

(2)辅助产业:又称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而发展的协作配套产业和服务性产业。

1、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提供原料、材料等生产;

2、对主导产业的产品或“三废”进行再加工的产业,或是由主导产业派生出来的关联部门。 (3)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为城市消费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和交通、动力、供水以及科研、行政、文化、教育、卫生、贸易、金融、财务等产业。 2、主导产业的特征

(1)主导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城市以外地区的;

(2)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城市经济的发展;

(3)是新兴的产业部门,能广泛吸收新技术,并促进新技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

(4)与其他产业部门有较高的关联度。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

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为地球峰会Earth Summit)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世界各国共同承诺和一致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为21世纪发展的基本战略。

1994年我国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此后各级地方也相应制定了地方的行动计划。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3、《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所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战略目标:高效繁荣的经济;有序公正的社会;优美和谐的生态。 战略重点:(1)以高科技为主导,发展知识经济;(2)推行环境无害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3)调整城市布局,改善城市交通;(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资源保护;(5)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6)强化能力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第二节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二、城市职能及其类型 1、城市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2、城市职能的类型

(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

一般职能是指每一个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如为本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特殊职能是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如风景旅游、采掘工业、冶金工业等。

特殊职能一般较能体现城市性质。 (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 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3、城市职能的分类 (1)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功能。

可按行政机构等级划分为:首都城市;省会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城;片区中心城镇。 (2)某种经济职能城市

工业城市

以工业生产职能为主,工业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占城市最大比例。 可按工业构成划分为:

单一性工业城市:石油化工城市;矿业城市……多种工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交通城市

对外交通运输职能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对外交通用地及由此发展的工业用地比重突出。 按运输条件可划分为: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口城市;水陆交通枢纽城市。 其他特殊职能城市

如:历史文化名城和纪念性城市;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边防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等。 三、城市性质的确定及其方法

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城市的性质: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

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是城市的区域功能作用的一种标志。 (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强调通过对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系统研究,拟定具体的发展部门和行业方向。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

其他主要职能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范围分析和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

上海的城市性质: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国家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家航运城市之一。

江西省吉安市城市性质:江西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电子、农林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京九铁路沿线的贸易旅游口岸,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节城市规模

一、城市规模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二、城市人口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计算中基数的确定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2、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1)劳动平衡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

(2)职工带眷系数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4); (3)综合平衡法(递推法)(《城市规划原理》P184); (4)一元回归法; (5)城市化水平法;

3、对预测结果的检核与综合 三、城市用地规模

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用地规模=人口×用地指标 四、城市环境容量

1、城市环境容量的含义

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2、城市人口容量和用地容量 人口容量∑P=b×s

其中:b为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万人/KM),s为城市用地规模。 用地容量:①城市发展规划所需的用地面积;

②城市范围内保证城市人口生活的副食品生产的蔬菜、畜牧用地面积。 3、自然环境容量

(1)水资源城市所拥有的水资源储量要能满足城市最终规模的需水量,其中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田水利用水。(2)大气容量(3)工业容量(4)交通容量 第四节其他技术经济指标

一、技术型指标,如日照、防火、防震等

二、经济型指标,如居住标准、公建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方向是指“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二、城市发展用地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1)建设现状条件(2)工程准备条件(3)基础设施条件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的优劣差异。

(1)根据区位条件对土地的作用方式,建立城市土地评价的基本思路。 (2)以分析区位条件入手,取得土地评价因素的因子体系。 (3)根据区位理论中的某些原则,确定城市土地评价因素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及其变化规律。 三、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2、尽量少占农田、菜地; 3、保护古迹与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6、考虑城远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城市主要组成要素的布局及其原则 一、城市工业用地布局

(参见《城市规划原理》P.106—120) 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 1、工业用地组织

(1)按工业规模划分

工业区——工业小区——工业街坊

工业区应有明显的专业方向,并辅以一批密切相关的厂。其性质与主导产业一致性。 (2)按地域划分

内城工业规模小、占地面积小、职工人数少;运输量少;污染小;产品主要为城区服务:技术

密集性的非标准产品;开创性的或销路不稳定的产品;传统工业(尤其手工业)。 以工业点或工业街坊方式布置为主。 城区工业

2

用地较大,运输量较大;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多属标准化的定型产品,适宜大批量生产。 以工业小区、工业区方式布置为主。

郊区工业:规模大、占地多;交通量大(有的需配铁路线);与城市其他功能区有一定矛盾,如

污染;产品主要销往城市以外地区。

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的方式组织。 2、工业用地布局的合理性

(1)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上、下风向;上、下游

(2)工业用地是否符合该类工业部门发展的条件

如:供水、供电、交通、地形、地质、排水、防灾…… (3)职工上下班的便捷程度与交通可达性 二、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之总称。

对外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 1、铁路

铁路运输是大量成批货物,中长距离运输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内陆运输中)。 铁路站场与城市的关系

货站:最好在城区外围,需较大仓储用地,交通运输量大

客站:在城区中,但铁路线对城市有分割作用;大城市中,应安排在中心区的边缘,中、小城

市最好能采用与城区相切而过。 2、港口

水运适于担负长距离运输,尤其是体积大的商品。 港口布置受自然条件局限很大,站场建设投资大。

港口与城市关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 保留生活岸线。 3、机场

空运适于担负长距离的客运,货运以体积小、重量轻的贵重物品、高价易腐品为主。速度快,运费高。

机场的规模效应。 机场与城市的关系:

机场是城市外来客源的一个节点;

机场对城市干扰大,需要远离城市,航线也要避免穿越城区,但机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又要密切,交通便捷。 4、公路

汽车运输的优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联系面广;可实现门到门直达,不必换装、换乘;尤其适于短途运输。

公路与城市关系:任何城市都要依赖公路与广大地域联系;

公路既是城市道路网的延伸,与城市道路应有较好衔接,但过境公路不宜从城区穿越。 客运站宜布置在城区,与铁路站、港口等接近,形成客流的换乘中心;

货运站宜布置在城区边缘,与仓库区结合,有较好的内、外交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 一些大型的工厂、仓库的布置要与公路相结合。 5、联运: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居住用地的布局P.87-106

1、居住水平:反映社会经济水平;人均居住面积;每户住宅面积;住宅成套率。 2、居住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包括:居住水平;交通方便程度;公共设施配套状况;建筑空间状况;绿化环境;娱乐休憩设施;污染状况等。

联合国1990年居民生存质量指标中提出了双重指标:硬指标(可量化指标):如居住面积、噪声等;软指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受和满意程度):如安全感、方便感、舒适感、归属感、美感等。

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布局

组织方式:组团、街坊——邻里、小区——居住区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人)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五、公共设施的布局P.120-37

公共设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兼容性。

1、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以中心地方式布局

商务区(CBD);分区中心;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 其他形式:商业一条街;购物中心。 2、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

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 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性大学相毗邻,相互促进发展。 3、体育设施

大型体育设施布置在城市外围或边缘,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 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 4、医疗卫生设施

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

有些小城市担负着为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如县城),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模式 一、集中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现象。 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1、网格状

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

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 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主要案例:Los Angeles, Miltton-Keynes 改进型:Washington 2、环形放射状

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性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 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 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不适于小城市。

主要案例:北京、Paris等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带状(线状)

大多是受地形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城市组织有一定优势,但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 发展必须平行于主交通轴的交通线。 主要案例:深圳、兰州。 3、星状(指状)

是多个线形城市的叠加。

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 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 主要案例:Copenhagen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Ranstad(Holland)——Green Heart;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6、多中心

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

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主要案例:Detroit。

第四节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一、立足全局,以城市的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 二、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三、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四、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好城市主要用地; 五、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六、远近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的需要; 七、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