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0 11 3卷年5第9月・期-总上半月刊第161期 之则愈。 手足不仁,若逆冷*:《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此条前无 脉证治第十》为“逆冷,手足不仁”。乌头桂枝汤*:处 “伤寒”二字。 方中鸟头有用量“五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 ②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脉证治第十》为“抵当乌头桂枝汤”,且乌头无用量,显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为“哕逆 然是《金匮要略》有脱误。 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无“其人虚者”。 ⑧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此为狐疝,宜 ③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斤、竹茹二升、人参一两、 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甘草五两、生姜半斤、大枣三十枚。 《金匮要略・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的橘皮为 九》为“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 二升。 ⑨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④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 《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病》为“胃反,吐而渴, 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⑩茯苓泽泻汤的用法为: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 第十九》此条为“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病》为“内泽泻,再煮取 ⑥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 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其中内泽泻,文理不通, 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 而以白本为优。 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u)小便痛,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 大乌头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 日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十》为“鸟头煎”。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为“淋之为病, ⑦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 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且无病机和治疗方法。 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本文校对:韩世辉收稿日期:201=卜04-03) 张仲景和解法探微 刘贵成 (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医院,南阳473083) 摘要:张仲景依据《黄帝内经》“阴阳和”这一哲学理念,创立“和解法”,通过调和营卫气血,虚实寒热,表里内外以及脏腑功能,恢 复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临床疗效很好,成为后世医家辨证施治,立法遣方之圭臬。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和者也, 天下之迭道也”《礼记・中庸》。“和,谐也”《广雅》。《内经》也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为圣度”。笔者今据此就《伤寒论》中有关和法的一些内容进行探微归纳,以启迪临床,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 关键词:张仲景;和解法;治法 doi:10 3969/j.issrr 1672-2779.2013.09.0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3)一09—0004—02 和解法,亦称和法,是“用疏通调和的药,解除少 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等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广义 阳(半表半里)病邪或调和脏腑气血的方法[1]。”此法为 和法与狭义和法,层次有不同。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 仲景治疗少阳病而立,为调和、协调之意。进一步分析, 扩大了使用范围,如现代已故名家蒲辅周老师说:“寒热 和法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指以调和治疗,祛 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清,调和气血,皆 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达到祛邪愈病目的。故 谓和解。”又如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方剂学》指出: 广义之和法,是指治疗法则,即包括治则与治法。《景岳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 全书・和略》为之释日:“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 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 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 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_2_,’。可知“和之义则一,而 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 和法变化无穷焉”。拙文今就《伤寒论》中的相关内容, 四气,其中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请指正。 不失中和贵也。”可见和法面广意深,治则治法兼在其 和解少阳法:适用于伤寒之少阳证。其病机为邪侵 中。狭义者,则专指治法。即“八法” (汗、吐、下、 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临 和、清、温、补、消)之一的和法。是指通过如和解枢 床表现有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 第11卷第9期・总第161期 2 0 1 3年5月・上半月刊 ◎ 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苔白或薄黄等;病位 在半表半里,禁用汗吐下,唯宜和解,代表方为小柴胡 汤。是方重用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疏解、清泄少阳 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脾胃,降逆止呕;人参、 炙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全方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调畅气机、 为和解少阳法。 表里双解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者。如《伤寒论》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 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乃 太阳表证未罢,邪气又犯少阳,但病证轻微,故该方 为小柴胡与桂枝汤原方半量之复方,以两解太、少之 邪。又如《伤寒论》32,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 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以及葛根黄芩黄连汤 证,《伤寒论》34条;治太阳病屡次误下致成里虚寒下 利兼表邪未解的桂枝人参汤证,《伤寒论》163条;《金 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治腹满里实兼表证的厚朴 七物汤证等,均属表里双解法。 调和寒热法: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适用于寒热错杂 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壅塞之痞证。《金匮要 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用之治寒热错杂之呕吐,症见心下痞 满、按之柔软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等。 方中干姜、半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结消痞;黄芩、 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人参、炙草、大枣甘温益气补 中,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投,补泻兼施,故而寒热得 除,脾胃调和,痞满呕利诸症自祛。生姜泻心汤、甘草泻 心汤两方证的症治方药与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而治疗腹 中痛欲呕吐的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治疗 蛔厥的乌梅丸,治疗寒热格拒吐利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汤,治疗正虚邪陷、阳郁、唾脓血、泄利不止的麻黄升麻 汤等方证,则属上热下寒证候,惟宜清上温下。医圣的调 和寒热诸方常以辛温散结之半夏、干姜与苦寒降泄之黄 芩、黄连为主要配伍形式,属调和寒热法。 补虚泻实法:适用于虚实兼挟之证。如阳明病胃热 盛而脾阴弱的脾约证,又如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脾虚湿阻 气滞腹满证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功善健脾祛湿, 宽中除满;治疗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导致崩漏下血证 的温经汤,功善温补冲任、养血行瘀;治疗妇人产后热 利伤阴证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功善清热止利、养血 缓中,均属补虚泻实法。 调和阴阳法:适用于阴阳两虚证。如《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篇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 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 之。”治疗阴阳两虚的虚劳证,必须通过建立中气,促 进脾胃运化,俟气血化源充足,阴阳自复,进而达到 调和阴阳之目的。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所言甚 是:.“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基也,故中气立,则 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 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 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 也”_3]。其它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 方亦属调和阴阳法之范畴。 调和气血法:适用于气血失调之证。如《金匮要略》 肝着病,因肝脏受邪,疏泄失职,经脉气血郁滞而成, 证见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满刺痛,仲景用旋覆花汤行 气活血,通阳散结,方中旋覆花善通肝络而降气散结, 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新降活血化瘀止痛。三药合用则 气血调畅,阳通瘀化,肝着自愈。又如治疗妇人产后气 血郁滞而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方用枳实破气 散结,炒黑既可行血分之滞,又可缓其破气之性以防伤 正,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和胃安中,诸药相合,能宣 通气血,畅利气机,属于调和气血法。 调和营卫法:在《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中,因 风寒外袭,营卫失调,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该方用桂枝温通卫阳,发汗解肌祛 风,芍药苦酸微寒,敛阴液和营气,桂枝与芍药一散一 敛,有调和营卫之功;生姜辛温助桂枝散表邪以调卫, 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温,健脾益胃,助芍药滋阴和营; 炙草既调和诸药,又补中益气,姜枣合而调脾胃,使营 卫化生有源,且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与芍药相合酸甘 化阴法。全方发中有敛,散中有补,不仅调和营卫,还 能调补脾胃,调和阴阳,故医圣以桂枝汤为基础化裁治 疗外感病变证及内伤杂病的方剂多达30余首。此外,治 太阳病误汗而气营两伤,身痛证的桂枝新加汤,《金匮要 略》水气病篇治黄汗症的黄芪芍桂苦酒汤、桂枝加黄芪 汤等方亦具有调和营卫之功。属于调和营卫法。 调和肝脾(调和肝胃)法:如《金匮要略》妇人妊 娠病篇的妊娠腹痛,因肝血虚,气机不畅,脾气虚,运 化失职,水湿内停所致之腹中拘急疼痛、小便不利、足 跗浮肿等证,治用当归芍药散,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 缓急止痛,佐以当归、JI『芎调肝和血,再以茯苓、白术、 泽泻健脾祛湿,共奏理肝气、补肝血、健脾运、除湿邪、 调和肝脾之功。常见的肝胃不和证有四逆散证和吴茱萸 汤证等方证。前者因情志失调,肝气疏泄失常,(或邪热 内郁,影响厥阴气机)致使肝胃不和,气机不畅,而见 四肢厥逆(程度较轻的)、胸胁胀闷、暖气太息、脘痞食 少、或腹痛泄利等证,用四逆散疏肝和胃,调理气机, 透达郁阳。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而升,能疏肝解郁,和畅 气机,兼以清热,枳实苦泄辛散而降,能行气散结,两 药相配疏肝和胃以行肝胃之气滞,升降相因以复肝升胃 降之常;芍药人血养血敛阴柔肝,配枳实则调理气血, 伍柴胡可防升散太过;炙甘草甘缓和中,补益脾胃,合 芍药乃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药共奏调 畅肝胃气机,宣达郁阳之功。后者乃厥阴肝寒犯胃,浊 阴上逆所致的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甚、眩晕等症。 方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降逆泄浊。 此乃调和肝脾(调和肝胃)法也。 综上所述,仲景圣和解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广泛 的应用于外感病和内伤病;二是注重整体辩证、六经辩 ◎ 证、施人以巧;三是用药少而精,君臣佐使,配伍严谨, 方从法出,药随证更;四是遵《内经》“谨察阴阳而调 之,以平为期”之旨,开和解法先河,为后世医家创制 参考文献 第120 1 3卷年5第9月・期・总上半月刊第161期 着临床航向,护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1]《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47. E2]段富津.方剂学E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5. E3]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2. (本文校对:韩世辉收稿日期:2013—04 23) 新方,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蒿芩清胆汤、逍遥散、痛泻 要方、防风通圣散等名方,都是对医圣和解法的继承和 发展。时至今日,仲景大论仍像一盏明亮的航灯,指引 “脉微细,但欲寐’’临床体会 张正标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封475004) 关键词:不寐;阳气虚弱;温阳益气 doi:10.3969/j.issrL 1672-2779.2013.09.00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3)一09—0006-02 不寐类病证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卧 不安”、“卧不得安”、“不得安卧”、“不卧”、“不能卧”、 ‘少卧”、“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 等,上述称谓有两个含义,即不能安卧和不能安眠。不 能安卧之义宽,可指他病所苦不能安卧之症,又指各种 原因导致的不寐病证,《黄帝内经》中诸多有关不寐的论 述都存在上述两种含义的混用。 “脉微细,但欲寐”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少阴病 提纲,是病人阳气虚弱,精神萎靡不振状态的描述,同 时也显示出了病人想寐而不能熟寐的一种状态,也属于 不寐病范畴,是对阳气虚弱不寐的一种经典描述和高度 概括。本人临床对久病阳气虚弱不寐采用温阳益气之法, 自拟温肾化痰安神汤临床效果显著。 自拟温阳化痰安神汤组成:黄芪30g,炒白术15g, 茯苓15g,怀牛膝15g,淫羊藿log,当归15g,JII芎 12g,丹参20g,炒枣仁30g,陈皮12g,清半夏15g,辨 证加减:痰湿重者,加苍术lOg,石菖蒲lOg;血瘀重者 加红花lOg,桃仁lOg;阳虚畏寒重者加肉桂6g等。 病例1:李某某,男,40岁,2010年3月18日初 诊。寐差10余年,整日精神不振,似欲睡但不能入睡, 饮食少,神疲乏力,大便偏稀,面色暗,浮胖无泽,追 诉年轻面部痤疮,反复服用清热解毒苦寒药品,查舌淡 嫩暗,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微细。辩证为脾 肾阳虚,痰湿内盛,心神失养而致不寐。治则温阳益气, 化痰心神。方药自拟温肾安神汤加巴戟天10炒杜仲10。 日1剂,水煎服。服用12剂后,病人睡眠明显好转,白 天精神也有好转;辩证加减60余剂,睡眠基本正常,精 神体力基本正常,10余年的寐差治愈后病人心情非常高 兴,面色也变得荣润有光色。 病例2:张某某,男,48岁,2009年11月22日初 诊。寐差20余年,时轻时重,近半月来无明显原因人寐 易醒,白天头脑不清,昏昏欲睡,腰酸乏力,畏寒,饮 食一般,二便一般,查舌质淡嫩暗,体胖大有齿痕,脉 沉微细。中医诊断:失眠。辨证:脾肾阳虚,痰瘀闭窍, 心神不安。治则:温阳益气,化痰活瘀,通窍安神。方 药:自拟温肾安神汤加肉桂、红花、桃仁、远志各lOg, 石菖蒲12g。日1剂,水煎服。服用10剂后,病人睡眠 明显好转,白天精神明显好转。辩证加减80余剂,睡眠 基本正常,脉较前明显和缓有力,舌较前明显红润,舌 体胖大明显缩小,舌边齿痕消失。近2年来病人时有情 绪不稳而寐差,但均遵前方加减服中药后而愈。 讨论 《扁鹊传》云: “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为什么说“尚未 能十全”呢?虽然“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必须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才能达到,但治疗方法上,也有 探讨的必要。临床上要提高疗效,不研究新的方法,不 筛选新的药物,依然信守着大、小、缓、急、奇、偶、 复七方,汗、吐、下、消、补、和、清、温八法,不重 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 《黄帝内经》以“营卫失度,阴阳失衡”为理论体系 的核心解释睡眠的生理病理,如《灵枢・营卫生会》日: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 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 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 万民皆卧”。《灵枢・口问》日:“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 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 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论》日:“卫 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 阳盛,不得人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卫气的正 常运行是正常睡眠的基础,当“卫阳不得人于营阴”, “营卫失度,阴阳失衡”时,则会产生睡眠障碍,发生不 寐类病证。 张仲景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在 《伤寒杂病论》中对于不寐类病证主要以“不得眠”相 称,由于他病所苦而引起的不能卧眠者,如大承气汤证 的“喘冒不能卧”等,张仲景均以“卧”称。虽然其中 仍然有“卧”与“眠”的混用,但不得眠或不能眠的指 向性则较为准确清晰。 (下转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