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 JU L.2013 情报探索 Information Research 第7期(总189期) No.7(Serial No.189) 河北传统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杨艳红韩红雨 050041) (河北体育学院图书馆 河北石家庄摘 要:论述河北传统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认为河北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依托网络进行数字传承具有重大 意义。在分析河北目前有关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河北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关键词:河北;武术文化;传统武术;专题数据库;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8095.2013.07.021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Hebei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S Digital Resource Platform Yang Yanhong Han Hongyu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brary,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Hebei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s digitl resource plataform,considers tha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and impart digitally Hebei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resource by network.It also analyzes status quo of related digitization and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Hebei,and conceives an idea of constuctrion of Hebei traditional Wushu cul— ture’S diitgla resource platform. Keywords:Hebei;Wushu culture;traditional Wushu;specil dataabase;digitization 1 河北武术文化数宇资源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河北武术文化传承的需要 以发展。武术也不例外,武术文化资源的存储与传播 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武术文化必须探索和实施依托 互联网进行存储与传播的方式。 l-3武术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传统的武术传承主要以家传或师徒传授为主要 传播方式,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手段单一,受众 少.影响力小。随着老拳师的逝去和纸质图谱的遗 散。一些拳种可能就会消亡。在1983—1986年间,我 国动员了8000余名武术界人员,对传统武术进行了 挖掘和整理.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 保持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和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广博的中华文化中,武术历史 悠久并深受群众喜爱。河北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 地和盛行地。在上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开展的 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共挖掘整理出129 个渊源有序、拳理明晰的传统武术拳种,其中有50 多个流传于河北省。现在,沧州武术、太极拳、梅花 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劈挂拳、燕 青拳、戳脚、苗刀、弹腿等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2批次共计10项,省 级4批次共计42项)n]。 1.2适应武术文化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网络以其快速便捷、图文声像 并茂、即时互动等优势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与传递信 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收集武术 文献资料482本.录制7O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 小时;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挖掘成果显著,但 由于后续整理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和当时技术条件限 制,使得一些文献资料发潮变霉,录像资料遭破坏, 导致很多极具优势的文化资源处于休眠和渐趋消亡 的状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这 些宝贵的资源进行保存并“激活”,使它们焕发出新 的生机。 息的首选。据中国互联息中心CNNIC2012年7 月19 Et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 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 模已达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 2河北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武术别 具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这些资源是河北独有的优 39.9%[2]。面对信息环境和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根本 性转变,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借助数字和网络得 收稿日期:2012—11-o7 势和潜优势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挖掘、 保护、传播、开发武术文化资源,使其从潜在优势变 作者简介:杨艳红(1966一),女,硕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已发表论文30篇。 2013年7月 杨艳红等:河北传统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第7期(总189期) 为现实优势。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 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和传承是当今社会热点.传统武术是重要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继承、保护、研究和开发符合 社会发展之需要;(2)传统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竞赛 项目和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身运动需要得到专业 的研究、指导、交流和普及推广;(3)为传统武术的教 学、科研提供重要的支撑和服务;(4)对于培育河北体 育品牌,推动与旅游、影视等产业的结合,促进武术文 化资源产业化.做大做强河北文化产业。影响深远。 3 河北武术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现状 武术电子资源在网络上主要分布于武术协会、 武术学校、武术器材厂商的网站、综合性门户网站 (如新浪、搜狐的体育频道)、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网 站、综合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网)等。但 这些电子资源基本上是关于武术新闻动态、产品介 绍、教育培训、比赛信息等,教学、研究性信息主要集 中在中国知网的系列数据库中,内容单一。 我们调查了河北省30余个武术网站,包括官方 网站、民间社团网站、学校网站、厂商网站、个人网站 等类型[3]。从调查结果看,河北武术网站建设不容乐 观。具体表现在:(1)数量少、质量差、没有影响力,缺 少从武术教学、科研、科普的角度建立的专门武术网 站。(2)定位不明,河北特色不突出。武术电子资源分 散、无序,内容贫乏而肤浅,系统性、严谨性差。(3)网 站技术力量薄弱,网页设计不科学,利用极不方便。 (4)缺少互动与推广,信息更新不及时,网站缺乏活 力和生命力。总体而言,河北武术文化数字化建设尚 属起步阶段。为此,我们本着内容真实可靠、资源实 用有效、方便易用的原则,对建设河北武术文化特色 资源平台进行探讨。 4河北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构想 4.1平台定位与建设原则 我们把河北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定位为:服 务于武术教学科研及文化与技艺普及,主题具有鲜 明的地域性;主要内容为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北武术项目及在全国最为普及的 经典武术项目;以静态页面为主,动静结合,包含文 字、图片、声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从教学、科研、科 普的视角,建立科学、严谨、系统的武术网络平台。 平台建设原则:(1)先进性与稳定性。要采用先 进、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选择适用、稳定、易操作 的软件,数据加工要符合数字资源的规范标准。(2) 科学性与真实性。收录资源要以原始资源和网上资 源相结合。原始资源要保持其原真性和权威性,网上 资源和其他资源要严格筛选,保持其严谨性和科学 性。(3)实用性与活力性。收录资源要以满足武术教 学、科研、训练需要为主,以武术普及、娱乐、宣传为 辅,要注重其实用性;资源要及时更新,增强互动性, 最大限度开放资源内容,与其他武术院校和武术平 台资源实现共享,以最大化提高内部使用率和外部 访问量,使其具有生命力。 4.2软件选择与平台构架 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需要借助软件系 统。软件可以自主开发,也可以选用商业软件。在我 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使用较多的有清华同方的 TPI、国图数字的DIPS、北大方正的德赛(DESi)、易 宝北信的TRS、麦达数字图书系统等l4]。在软件的选 择上除了要考虑数据库的数据类型、容量规模以及 价格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考虑到系统与本单位 已有其他数据库的跨库检索、与本单位有数据交换 和资源共享的本省或本行业其他数字资源系统的软 件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方便用户进行一站式检索,实 现数据交互和资源共享。 根据河北武术文化数字资源的内容特点和数据 类型,特别是武术派别和拳种,结合用户的查找、浏 览习惯,我们设计了2种分类检索人口:一种是从武 术拳种类别进入;另一种是将内容主题划分成栏目。 用户根据需要和习惯选择进入。我们收录的武术拳 种类别以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项目为主,主要有沧州武术、太极拳、梅花拳、八卦 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劈挂掌、燕青拳、苗 刀、弹腿、戳脚、通臂拳、六合拳、查滑拳、佛汉拳、麒 麟拳、五虎棍、青萍剑等。具体包含以下栏目及内容: 武林动态——武术界重要新闻、事件等: 武术流派——历史沿革、代表人物、拳种特点、 器械、套路(图谱或视频); 武术器械——器械简介、图片等: 名人风采——简介、照片、轶事、著述、视频等: 社团组织(镖局)——重要武术社团(镖局)介绍: 武学研究——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 武术科普——基础知识、武术拳谚、大事记、武 术词典等: 法规——国家武术结构、武术相关。武 术段位制资料、竞赛规则: 武术之乡——文化遗迹的简介、图片、宣传片等; 武术影视——武术套路视频、电影电视等: 武林导航——武术官方机构、院校、企业、商家、 重要网站的分类链接: 武友切磋——论坛、博客、QQ群、微博等。 4_3数据选取与规范 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元数据标准与规范是数字 79 2013年7月 情报探索 第7期(总189期) 图书馆质量的基础,也是后期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 不同数据对象其元数据标准不同,因此,在设计元数 据方案时,要参照DC、CDWA、BRAcore等国际通用 的元数据标准以及我国MARC元数据标准等慎重决 建设的目的是使用,武术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为 了传承武术文化。因此,要加强数据库的宣传与推 广,培训用户了解与使用数据库,扩大河北武术文化 的影响力,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在此过程 中,要主动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更新数据, 使系统能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发挥最大的社 会效益。 参考文献 定,建议参考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所采用的《我国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项目所推荐的一系列相关 标准、元数据标引格式规范、文献著录等国际标准和 国家标准[5]。这样能便于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4.4平台管理与维护 [1]华夏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 4.4.1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 数据库建设成员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是数据 库质量的保证。因此在组建团队时,应由文献信息 (情报)管理人员、武术专业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人 员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参与,而且应选择高度敬 业、认真细致、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员。 4.4.2严格流程管理 从数据采集、加工、标引、存储、发布、更新与维 护等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工作细则和操作制度,确 保工作人员按规范操作,保证数据质量,保持数据新 颖有效,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数据库 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6]。 4.4.3积极宣传、推广使用 (上接第77页) [2012—09—18].http://www.ccnh.cn/zjfy/zjfyyfyml/. [2] 中国互联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一lO-O23.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 32497.htm. [3] 杨艳红,等.河北省武术网站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 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4):89—91. [4]徐天秀,赵崇荣,张志勇。等.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 法与技巧——论“四川旅游资源特色数据库”建库特色[J].图 书情报工作,2005(11)72—74. [5] 曹铁娃,刘家新.高校地域文化资源专题特色数据 库建设探讨——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中国建筑特色数据库”建 设实践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oo9(5):69—73. [6] 李莉.东北草原文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情报 科学。20l1(12):1781—1783. 终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通过集群内成员的相 应用级的安全保护。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措施制定完 互支持作用。可以形成区域信息创新系统,提升图书 馆信息共享的整体。 4.2.3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从、社会和图书馆三方统筹协调。构建多元 善的信息共享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用 户之间的安全意识[引。 总之,信息资源共享是提升我国信息资源保障 能力和整体服务能力的需要,是网络时代图书馆事 化的保障体系。以资金为主。加大财政的资 金投入,发挥公共财政应有的社会职能.建立科学的 投人机制:可增加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可以通 过设立基金会、接受来自个人和机构的资金捐赠、发 行彩票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到信息共 享工程建设中来:图书馆可依靠增加服务内容、创新 服务来适应市场需求,形成服务一收益的循环模式, 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下加强对我国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高校信息资源 的合作,发挥高校的信息资源优势.促进我国图书馆 信息共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长著,周文俊.中国图书情报网络化研究[M].北 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43—145. 保障自身资金来源。 4.2.4加强图书馆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 信息资源共享就是通过资源的互相传递实现知 识的传播,而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护系统 的安全,首先我们要加强网络层面的安全,我们要通 过先进技术加大对于网关的监控,同时建立完善的 内网保护措施防止病毒的侵人,购买正规的电脑硬 [2]周丽霞,田景新.信息法规对网络信息资源配 置的作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10):56—57. [3] 云梅.图书馆业务建设与学术研究[M].吉林:吉 林大学出版社,2011:117. [4] 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8:121—122. [5]胡昌平,邓胜利,张敏,等.信息资源管理原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57—458. 件系统。其次加强对信息共享系统的保护,我们要及 时发现系统漏洞并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电脑漏洞的 修复.坚强对于电脑口令的使用。最后我们应该提高 80 [6]金中仁,成健权,张杰.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群 集服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