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案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该课题的背景及其界定
历史教育是历史学科发展与传承的需要,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着新的教学方式,也在试图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们带入到课堂,史料教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之所以选择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的分类和运用作为研究课题,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一)史料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史料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1]。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此外,史料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所认识到,傅斯年甚至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2]”的论断,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史料的作用,但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梁启超也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所言[3]”,对史料的基础地位进行了肯定。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二)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重要地位。首先,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重要地位主要是由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性体现的。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国家中学课程计划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的基础。其次,教科书中的史料对历史教学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4]”这些知识任务的达成,需要合理运用教科书中的史料,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此外,教科书中的史料是由专业编写人员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能够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对历史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中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史料教学的必要性。中学时期是学生的重要阶段,高中生的历史感知与思考能力相对于初中阶段来说已有很大的提升,思维的性也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研习史料的能力,这为史料教学得以实行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高中课堂进行史料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与综合,这也是历史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史料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史料的反映,及时反馈和调整课堂教学,不断寻找更好的适合学生的史料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也要多加考虑,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要把握好难易程度,确保史料能在课堂上
发挥最大价值。
(四)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历史史料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又杂乱,需要仔细选择与筛选才能将其编入高中历史教科书。当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有四个版本:“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四个版本各有其特点,可互为补充。但无论在哪一版的教科书中,史料均占有很大的比重,史料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就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图片史料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面貌;文字史料可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讲述与评价,在高中历史课科书中,文字史料占大部分,仍处于基础性地位。此外,历史教科书中也需要数据表格、结构图等史料的补充,不同类型的史料在教学中相互补充和合理分工下才能完成历史课堂中的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材料,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入手。对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归纳与分类方面的相关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将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对其运用方式的研究则是从历史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研究怎样将史料与历史课堂进行巧妙融合,最终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对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研究对历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一)国外研究情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后我发现,史料教学领域中取得较大成就的是英国和美国,两国史料教学模式的开展也较好,这
两个国家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最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也较多。因此,在国外的史料教学研究情况中我主要根据这两个国家进行说明,这其中关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情况有:
英国学者蒂姆•洛马斯所著《论史料教学》,在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和利用历史史料,在此基础上还大致考察了史料教学的价值,并对中、美、英三国的史料教学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说明史料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虽没有像英国那样提出了相关的历史教学概念,但在其历史思维能力标准中却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具有“了解历史”的能力,强调了学生要具有对资料在分析的基础上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史料,有意识地对历史人文和事件进行搜寻和了解。这使得美国中学史料教用的较普遍,史料也丰富多彩,人们平常所翻阅的书本、身边的旧照片都可作为史料。此外,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提供了很多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史料“每章末编有指导学生研究历史的课文,其中就有‘史料解析’提供大量史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回答历史问题[5]”。这对中国史料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国内研究情况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史料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994年李伟科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二十一世纪高中历史教
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科书中史料的应用方法进行初步说明;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发表《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此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刘杨的硕士毕业论文《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史料的运用研究》,运用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对研究历史教科书中使用史料的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郁树梅发表《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章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历史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马其风《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开发利用》,对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中的史料选取与运用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西学者可以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国外学者研究对国内的史料教学研究有借鉴意义,国内史料教学研究的学者则对其后学者研究史料教学提出很大的方法和数据支持。通过分析及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史料及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但一些历史教学者对教材中史料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常常会舍教材中史料于不顾而从课外寻找史料,舍近求远。本文旨在阐述教材中史料的重要性,并力求在史料教学研究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由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和对史
料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就决定了本文主要是以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为研究对象。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不同,参阅与选择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利用其作为案例来分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解释相关问题,以完成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现今史料教学的研究情况,阅读相关的书籍与资料,查阅期刊论文,参阅高中历史教科书,并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自己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实习的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综合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教科书中的相关史料进行较细致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文相关的期刊和著作,并引用相关理论来帮助本文的撰写。
2、比较法,比较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的分布与特点,选择适合的史料对其进行分析,帮助完成相关问题的研究。
3、实例分析法,实例分析法主要是体现在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研究中,引用教材中的史料进行个案的分析,来说明本文观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写作目的。
四、研究结果及其成效
1、史料教学是从英国逐渐扩展开的,如今国外史料教学发展较好的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中国的史料教学模式也是在借鉴外国与本国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地形成与完善中。关于史料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在历史科目中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名词,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
学者和一线的教师都有不少,成果也较丰硕。但在查阅与寻找相关资料后,我发现很多学者的研究仍是将重点放在了史料上,这其中也包括鼓励教师要多在课外寻找史料,引入历史课堂,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这显然是正确的。但在这种思路下,容易使部分教师忽略了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的重要性,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去寻找史料。本文则是力求引起教师对教科书中的史料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其充分利用到我们课堂教学中去。
2、对史料教学的研究中,我选择的主要是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研究,这就使得我将研究的目光放在了教科书中。如今的历史教科书从编排上来说,相对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说加入了很多图片、人物的名言、表格,地图等等。这些都是史料,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在本文中强调了对其分类研究。在一些有关史料教学的文章中基本都是对史料的分类,对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分类研究较少,这也是由我所选择的教科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的视角决定的。我认为现对教科书中的史料进行分类,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将史料运用到教学中去。
3、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教学,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怎样去选择合适的史料进行运用,史料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在这一部分中,虽然已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但我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为史料教学的发展有些许帮助
五、存在问题及其改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一个探索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的产生,结题的时候,我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本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是:第一,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但是在理论研究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二,在资料查找过程中,我们发现质量较高的文章比较少,重复率非常多,这说明一线工作者在研究中普遍存在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学术界关于中学教学研究这方面,亟需提高。总之,有问题并不一定是坏事,它也给了我们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关于课题研究,我们小组后面还会进行,作为课题负责人,我的设想有一下三个方面:第一,课题小组成员要不断学习,研习相关专业书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第二,有了这一次的探索,后面研究中,一定要做到各就各位,提升研究效率,并且保证质量。第三,在后面的教学中,要逐渐转变角色,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帮助学生搭好支架,帮助青少年学生早日成长。总之,有教学的地方,就缺不了研究,有研究的地方,就少不了探索,作为一线的我们,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我一定会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在后面的工作中做更多,更好的研究工作。这次已经结题,有成就,也有缺憾,后面的工作中,继续保持我们这一次的战斗力,并且弥补这一次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