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融资租赁
练习1:20×1年12月28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1)租赁标的物:程控生产线。
(2)租赁期开始日;租赁物运抵A公司生产车间之日(即20×2年1月1日)。
(3)租赁期:从租赁期开始日算起36个月(即20×2年1月1日~20×4年12月31日)。 (4)租金支付方式:自租赁期开始日起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 000 000元。 (5)该生产线在20×2年1月1日B公司的公允价值为2 600 000元。 (6)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8%(年利率)。 (7)该生产线为全新设备,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
(8)20×3年和20×4年两年,A公司每年按该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微波炉的年销售收入的1%向B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
A公司(1)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本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2)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3)20×3年、20×4年A公司分别实现微波炉销售收入10 000 000元和15 000 000元。 (4)20×4年12月31日,将该生产线退还B公司。
(5)A公司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差旅费10 000元。
练习2.沿用练习题1,B公司的有关资料如下:
(1)该程控生产线账面价值为2 600 000元。 (2)发生初始直接费用100 000元。
(3)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本期应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4)20×3年、20×4年A公司分别实现微波炉销售收入10 000 000元和15 000 000元,根据合同规定,这两年应向该公司取得的经营分享收入分别为100 000元和150 000元。
(5)20×4年12月31日,从A公司收回该生产线。
1
参
1.20×2年1月1日,租入程控生产线: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人固定资产 2 587 1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22 9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3 000 000 银行存款 10 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实际利率法)
20×5年12月31日 单位:元
日 期 ① (1)20×2.01.01 (2)20×2.12.31 (3)20×3.12.31 (4)20×4.06.30 合 计 租金 ② 1 000 000 1 000 000 1 000 000 3 000 000 确认的融资费用 ③=期初⑤×8% 206 168.00 142 661.44 74 070.56* 422 900.00 应付本金减少额 ④=②-③ 793 832.00 857 338.56 925 929.44* 2 577 100.00 应付本金余额 期末⑤=期初⑤-④ 2 577 100.00 1 783 268.00 925 929.44 0.00 *做尾数调整:74 070.56=1 000 000-925 929.44 925 929.44=925 929.44-0
20×2年12月31日,支付第一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000 20×2年1~12月,每月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每月财务费用为: 206 168÷12=17 180.67(元)。
借:财务费用 17 180.6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7 180.67 20×3年12月31日,支付第二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000 20×3年1~12月,每月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每月财务费用为: 142 661.44÷12=11 888.45(元)。
借:财务费用 11 888.45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1 888.45 20×4年12月31日,支付第三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000
2
20×4年1~12月,每月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每月财务费用为: 74 070.56÷12=6 172.55(元)。
借:财务费用 6 172.55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6 172.55 计提租赁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第一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第二步,账务处理
20×2年2月28日,计提本月折旧=812 866.82÷11=73 6.98(元)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73 6.98 贷:累计折旧 73 6.98 20×2年3月~20×4年12月的会计分录,同上。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年限平均法)
20×2年1月1日 金额单位:元
日期 (1)20×2.01.01 (2)20×2.12.31 (3)20×3.12.31 (4)20×4.12.31 合 计 固定资产 原价 2 587 100 2 587 100 估计 余值 0 0 折旧率* 31.42% 34.29% 34.29% 100.00% 当年折旧费 812 866.82 887 116.59 887 116.59 2 587 100.00 累计折旧 812 866.82 1 699 983.41 2 587 100.00 固定资产净值 2 587 100.00 1 774 233.18 887 116.59 0.00 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
20×3年12月31日,根据合同规定应向B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100 000元: 借:销售费用 100 000 贷:其他应付款—— B公司 100 000
20×4年12月31日,根据合同规定应向B公司支付经营分享收入150 000元: 借:销售费用 150 000 贷:其他应付款——B公司 150 000 租赁期届满时的会计处理
20×4年12月31日,将该生产线退还B公司:
借:累计折旧 2 587 1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 587 100 2.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租赁开始日的账务处理。
3
第一步,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根据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由于本例中不存在与承租人和出租人均无关、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对出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因此最低租赁收款额等于最低租赁付款额,即:
租金×期数+承租人担保余值=1 000 000×3年+0=3 000 000(元)
因此有1 000 000×(P/A,R,3)=2 600 000+100 000=2 700 000(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经查表,可知
年金系数 利率 2.723 5% 2.7 R 2.6730 6%
2.72322.75%R 2.72322.6730=5%6%
R=5.46%
即,租赁内含利率为5.46%。
第二步,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及其现值和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第三方担保的余值)+未担保余值
=[(各期租金之和+承租人担保余值)+第三方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 =[(1 000 000×3+0)+0]+0=3 000 000(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1 000 000×3=3 000 000(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1 000 000×(P/A,5.46%,3)=2 700 000(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3 000 000-2 700 000 =300 000(元) 第三步,判断租赁类型。
租赁期(3年)占租赁资产尚未可使用年限(5年)的60%,没有满足融资租赁的第3条标准;另外,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为2 600 000元,大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90%,即2 340 000元(2 600 000×90%),满足融资租赁的第4条标准,因此,B公司应当将该项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
4
第四步,账务处理。
20×2年1月1日,租出程控生产线,发生初始直接费用: 借:长期应收款 3000000 贷:融资租赁资产 2600000 银行存款 10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300000 (2)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的账务处理。
第一步,计算租赁期内各租金收取期应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表
20×2年1月1日 单位:元 日期 ① 租金 ② 确认的融资收入 租赁投资净额减少额 租赁投资净额余额 期末⑤=期初⑤-④ 2 700 000.00 1 847 420.00 948 2.13 0.00 852 580.00 9 130.87 948 2.13 2 700 000.00 ③=期初⑤×5.46% ④=②-③ (1)20×2.01 01 (2)20×2.12 31 1 000 000 147 420.00 (3)20×3.12.31 1 000 000 100 869.13 (4)20×4.12 31 1 000 000 51 710.87* 合 计 3 000 000 300 000.00 *做尾数调整。51 710.87=1 000 000-948 2.13 948 2.13=948 2.13-0 第二步,账务处理。
20×2年12月31日,收到第一期租金: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1 000 000 20×2年1~12月,每月确认融资收入时: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47 420÷12) 12 285 贷:租赁收入 12 285 20×3年12月31日,收到第二期租金: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1 000 000 20×3年1~12月,每月确认融资收入时: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100 869.13÷12) 8 405.76 贷:租赁收入 8 405.76 20×4年12月31日,收到第三期租金:
5
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 1 000 000 20×4年1~12月,每月确认融资收入时: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51 710.87÷12) 4 309.24 贷:租赁收入 4 309.24 (3)或有租金的账务处理。
20×3年12月31日,根据合同规定应向A公司收取经营分享收入100 000元: 借:应收账款——A公司 100 000 贷:租赁收入 100 000
20×4年12月31日,根据合同规定应向A公司收取经营分享收入150 000元: 借:应收账款——A公司 150 000 贷:租赁收入 150 000 (4)租赁期届满时的账务处理。
20×4年12月31日,将该生产线从A公司收回,作备查登记。 (5)财务报告中的列示与披露(略)。
6
高级财务会计练习题
第5章 所得税
例3.A企业于20×6年12月20日取得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75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税法规定该类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零。20×8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550万元。
例5.A企业当期为开发新技术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2 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4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1 200万元。假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末已达到预定用途(尚未开始摊销)。
例6.20×7年10月20日,甲公司自公开市场取得一项权益性投资,支付价款2 00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20×7年12月31日,该投资的市价为2 200万元。
例9.甲企业20×7年12月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总额为4 000万元,至20×7年12月31日尚未支付。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当期计人成本费用的4 000万元工资支出中,可予税前扣除的合理部分为3 000万元。
练习1.B企业于20×6年年末以75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B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计税时,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该企业计税时按照10年计算确定可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假定会计与税法规定均按年限平均法计列折旧,净残值均为零。20×7年该项固定资产按照12个月计提折旧。计算2007年的暂时性差异
2. 乙企业于20×7年1月1日取得的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1 500万元,取得该项无形资产后,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乙企业无法合理预计其使用期限,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20×7年12月31日,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表明其未发生减值。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10年的期限采用直线法摊销,摊销金额允许税前扣除。计算暂时性差异
3. 20×7年11月8日,甲公司自公开的市场上取得一项基金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该投资的成本为1 500万元。20×7年12月31日,其市价为l 575万元。计算暂时性差异
4.A公司于20×7年1月1日将其某自用房屋用于对外出租,该房屋的成本为7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企业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预计能够持续可靠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A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该投资性房地产在2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计算暂时性差异 5.A公司20×7年购入原材料成本为5 000万元,因部分生产线停工,当年未领用任何原材料,20
7
×7年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4 000万元。假定该原材料在20×7年的期初余额为零。计算暂时性差异
1. A公司20×7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为6 000万元,该公司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了600万元的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不符合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假定该公司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的期初余额均为零。计算暂时性差异
2. A企业于20×7年12月6日购入某项设备,取得成本为500万元,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因该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状态,计税时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使用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相同。A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该企业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
3. 甲公司于20 xl年12月底购入一台机器设备,成本为525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零。会计上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因该设备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计税时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本例中假定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除该项固定资产产生的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外,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的差异。
9A公司20×7年度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3 000万元,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与所得税核算有关的情况如下: 20×7年发生的有关交易和事项中,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存在差别的有:
(1) 20×7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的一项固定资产,成本为l 5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O,会计处理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
(2)向关联企业捐赠现金500万元。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向关联方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 (3)当期取得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投资成本为800万元,2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1 200万元。税法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市价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违反环保法规定应支付罚款250万元。
(5)期末对持有的存货计提了75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8
参
练习1.20×7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750 -750÷5 = 600(万元) 计税基础=750 -750÷10 = 675(万元) 暂时性差异=-75万元,可抵减性差异
2. 账面价值=1 500万元,计税基础为1 350= l 500 – 150 暂时性差异=15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 3. 账面价值=期末公允价值=1 575; 计税基础=原取得成本=1 500 暂时性差异=75 应纳税差异 4. 07.12.31:账面价值=公允价值900万元
计税基础=取得成本-税法折旧额= 750 - 750÷20×4= 500(万元)。 暂时性差异=400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5. 当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 000-4 000 =1 000(万元)→原材料的账面价值=4 000万元。 计税基础=5 000万元 →不随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 暂时性差异=-1000 可抵减性差异
6. 资产负债表日账面价值=6 000 – 600=5400 计税基础=6 000万元,
暂时性差异=-600;可抵减性差异,在应收账款发生实质性损失时,会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7. 会计折旧=50 税法折旧=500*20%=100 账面价值=450 计税基础=400 暂时性差异=50 应纳税差异 8.
实际成本 累计会计折旧 账面价值 累计计税折旧 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适用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20×2年 525 000 87 500 437 500 150 000 375 000 62 500 25% 15 625 20×3年 525 000 175 000 350 000 275 000 250 000 100 000 25% 25 000 20×4年 525 000 262 500 262 500 375 000 150 000 112 500 25% 28 125 20×5年 525 000 350 000 175 000 450 000 75 000 100 000 25% 25 000 20×6年 525 000 437 500 87 500 500 000 25 000 62 500 25% 15 625 20×7年 525 000 525 000 0 525 000 0 0 25% 0 2002-2004年分录: 2002 2003 2004 借:所得税费用 15 625 9 375 3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625 9 375 3125 2005-2007年分录: 2005 2006 2004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3 125 9375 15625 贷:所得税费用 3 125 9375 15625
9
9. (1) 20×7年度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3 000 +150 +500 - 400 +250 +75 =3 575(万元) 应交所得税=3 575 x25% =3.75(万元) (2) 20×7年度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225×25%=56. 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400×25% =100(万元) 递延所得税= 100 - 56. 25= 43. 75(万元) (3)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 3. 75 +43. 75= 937. 5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9 375 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62 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 937 5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 000 000
该公司20×7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金额及其计税基础如下表所示。
项 目 存货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价 减:累计折旧 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 其他应付款 总 计
账面价值 2 000 1 500 300 O 1 200 1 200 250 计税基础 2 075 1 500 150 O 1 350 800 250 差 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400 40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75 150 225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