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

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

来源:暴趣科技网
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

卢润萍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2(026)006 【总页数】3页(P518-520)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穿刺术; 护理 【作 者】卢润萍

【作者单位】030053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473.76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临床上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炎,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前多有感冒史,起病时可有轻微耳痛、耳闷、部分病人有间歇性耳鸣及耳内水动感,以后听力逐渐下降伴自听增强,头位变动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而就诊。中耳积液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病程早期为浆液性呈水样、色淡黄;后期为黏液性、较黏稠混浊,为黄色或灰白色;晚期积液极为黏稠呈胶胨状,称为“胶

耳”[1]。鼓膜穿刺抽吸鼓室内积液(“胶耳”除外)并配合密切护理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科门诊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病人60例(62耳),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耳闷、听力减退及患耳自听增强症状,部分病人有耳鸣及水动感。查体:鼓膜内陷,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少部分混浊钙化,光锥缩短、变形、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明显短突,部分病例可透过鼓膜看到液平,积液多时鼓膜向外隆凸,鼓气耳镜检查时,鼓膜活动受限。声阻抗及纯音听力检查显示:声阻抗鼓室压曲线为平坦型(B型)或高负压型(C型),镫骨肌反射消失;纯音听力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低频下降,重者可达40dB(HI)示传音性聋。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阀可有一定波动。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31耳)。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9岁~58岁;左耳14例,右耳1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8岁~60岁;左耳13例,右耳18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类药物+1%麻黄碱滴鼻+咽鼓管吹张对症治疗。观察组:用碘伏消毒患侧耳周、外耳道及鼓膜,1%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外耳道深部及鼓膜,10min后取出棉片,将针头斜面较短的7号细长针头连接2mL注射器。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于鼓膜紧张部的前下方或后下方垂直刺入鼓室,轻轻回抽注射器活塞至吸出带气泡的液体,然后将注射器轻轻从针头连接处取下,再接另一注射器内抽10mg/mL地塞米松注射液0.2mL+氨溴索注射液0.3 mL的混合液(提前抽好备用)连接针头,缓慢注入鼓室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拨出针头。注药后,嘱病人头偏向另一侧,轻轻按压耳屏3次~5次,使药液均匀分布于鼓室。因地塞米松味极苦,所以病人自觉咽部有苦味,术毕外耳道口

用一无菌棉球填塞,防止耳道进水或进尘,3d后更换无菌棉球。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炎、抗过敏及消水肿药物,如敏感抗生素、开瑞坦、稀化粘素等药物3d~5d,并同时给予1%麻黄碱液滴鼻1周,保持咽鼓管通畅,有利于残余积液排出。治疗1周后复查声阻抗及纯音听力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声阻抗鼓室压曲线示正常型(A型),纯音听力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水平,鼓膜正常。好转: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鼓膜内陷改善,鼓气耳镜示活动度好,纯音听力提高10dB~15dB,但未达正常,鼓室压曲线B型转为C型或C型转为A型。无效:听力无提高、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鼓室压曲线无改变,鼓膜内陷、活动度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组别 例数 治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30 25 4 1 96.7对照组 30 14 9 7 76.7注:总有效率比较,χ2=9.526,P<0.01。观察组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干扰大脑皮层功能,一方面通过边缘系统引起情绪变化,另一方面又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免疫机制导致躯体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解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因此护士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咨询[2]。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人群疾病知识普及率较低,所以病人缺乏鼓膜穿刺术的相关知识,担心穿刺会对鼓膜造成新的损害,使原有症状进一步加重并担心听力丧失,所以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护士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是其配合治疗、保证疗效的关键。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病人述说,了解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诚恳地与

病人沟通,向病人进行分泌性中耳炎的知识宣教,讲明鼓膜穿刺术的操作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时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同时制定详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请病人或家属在“接受鼓膜穿刺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介绍成功病例,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抵触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早日康复。

3.1.2 准备充分 包括病人的准备及用物的准备。操作前,嘱病人进餐,避免在空腹、过度疲倦等机体应激状态下进行。有高血压病史者术前应控制血压,观察血压情况是否适宜操作。并嘱戴耳环者摘掉耳环,留长发者应将头发扎起来或置于耳后,避免长发飘散污染术野或干扰医生操作。准备用物时护士应考虑周全将治疗所需的器械、材料及药品一次性准备齐全,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再去拿取,既耽误时间又有交叉感染的隐患。操作前还应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包括镇静剂、止血药、肾上腺素等,以备抢救之需要。治疗时允许家人在旁陪伴,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3.1.3 体位恰当 本组病人全部坐于五官椅上,使头、背有依托,减少病人的疲劳与不适,而且病人即使发生眩晕,也不会因意识一时丧失而摔倒,避免损伤。体质虚弱者可调整为半卧位。

3.2 术中护理 操作过程中,护士应面朝病人一手拉住病人的手,另一手扶住病人的肩部,这样既可以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又可以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及表情。嘱病人如有不适应用手示意,若病人出现全身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常为眩晕的前躯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停止操作,待其恢复正常后再继续进行。一旦发生眩晕应立即将病人平放于治疗床上,掐人中或合谷穴,并呼叫病人的名字,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本组2例病人经上述处理,症状很快缓解。 3.3 术后护理

3.3.1 健康教育 术后嘱病人禁止用力擤鼻、打喷嚏、咳嗽,必要时可张口呼吸,掐

人中,防止鼓膜穿刺点疼痛、出血。术后禁止游泳、耳内滴药、嘱病人勿用手挖耳,洗头洗澡时防止耳内进水。若出现持续性耳痛,术耳棉球浸湿应立即就诊,以免引起感染,影响疗效。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可增加身体抵抗力,嘱病人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勿受凉感冒,防止因上呼吸道感染而波及咽鼓管引起复发[3]。指导病人做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锻炼强度以身体无疼痛不适等感觉为标准,1周内避免进行激烈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嘱病人术后应调节情绪,勿大声说笑,避免情绪激动。远离噪声源,避免长时间高音量使用随身听耳机和长时间使用手机通话等,以免引起穿刺点疼痛而影响疗效。

3.3.2 饮食调整 护士在病人治疗期间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忌食辛辣刺激性及坚硬食物,如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4],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若病人已发生便秘,可服用缓泻剂或使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避免用力排便致使穿刺点疼痛出血。

3.3.3 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滴鼻剂及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只有保持通畅,鼓室内残余积液才能排到鼻咽部所以术后滴鼻至关重要。滴鼻时应采取垂头仰卧位,将1%麻黄碱滴鼻液摇匀后滴入一侧鼻孔2滴或3滴,并轻轻按压鼻翼1min~2min,让药液充分吸收,同法再滴另一侧,每日2次或3次,连续滴鼻1周,这样才能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鼓膜穿刺后为预防感染应遵医嘱口服敏感抗生素3d~5 d,用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皮疹、胃肠道反应等,嘱病人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以免影响疗效。

3.3.4 随访 术后应定期随访病人,术后3d、1周、15d各复诊1次,以后护士每1个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半年。嘱病人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就诊,复查声阻抗,防止疾病复发。 4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有咽鼓管功能

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但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主要的病因[1]。所以要保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及恢复咽鼓管通气是治疗的关键。采用常规保守治疗,鼓室内积液很难全部排出,常导致疾病久治不愈,引起诸多并发症,如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最终导致听力丧失[5]。采用鼓膜穿刺术并给予正确的护理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地改善中耳腔负压且小剂量注射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混合液具有抗炎、抗过敏、稀释黏液减轻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连水肿的功效。这些措施均利于恢复咽鼓管功能。操作过程中有2例出现一过性眩晕,可能与药液过冷刺激迷路有关,所以冬天注药前,应适当加温药液。有1例无效,因鼓室内积液极为黏稠考虑为“胶耳”。本组30例病人均在门诊进行治疗,鼓膜穿刺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还可以大大缩短病程。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绝大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基本无后遗症和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6.7%。由此可见,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科学性很强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6-247. [2] 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15(10):435-436.

[3] 邹利芳,林爱桃.19例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0A):2554-2555.

[4] 郭会平,白育青,李珂,等.4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显微外科手术病人围术期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4A):877-878.

[5] 陈秋鸿,林丽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术期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8B):2092-20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