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设计
一、展示物品的保护及光源的选择
博物馆对展示品的保护特别重要。某些外界条件,如照明、辐射光、温度、潮气以及大气中的活动性气体污染等,都可能对展示物品造成损伤。而光的作用有化学作用和热作用两种。光化学作用会造成展品表面退色和脆化。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辐射能的光谱特性。即照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短波成分。随着入射光线的波长移向蓝光甚至进入紫外波段,光线对展品的损害程度增大。因为紫外光对物质有很大的破坏性。因此,博物馆照明中要选用紫外光辐射少的光源。
2、 光照到展品上的辐射能强度(照度)的大小和展品照明时间的长短。即照明设计中要照度和暴露时间,要减少因温度上升而导致的展品损坏。照度和暴露时间是相辅相成的。100lx的照度作用于展品1000h的破坏程度相当于50lx的照度作用于展品2000h。光线入射到展品上,一部分被展品吸收,导致展品的温度升高而使其干燥,如果室内空气湿度不足,就会损害展品。又由于照明的开和关,致使展品的温度反复上升和冷却,产生热胀冷缩也可以损害展品。热作用来自红外线部分,因此要尽量滤除光源中的红外线。
3、 展品材料本身吸收和抗辐射能力的大小。即照明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展品的性质。不同性质材料的物品对光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不同敏感度的展品考虑使用的光源和不同照度。对光损伤不敏感的展品照度可较高;对光敏感的展品照度就要受到,一般不超过200lx;而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应保持低照度照明,一般应在50lx以下,在关闭展览时应使作品处在黑暗条件下。
所以,博物馆照明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光源,并尽量滤除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不同展品选择合适的照度水平。
二、色温的匹配、显色指数要求
国际博物馆协会要求照度值应与色温相匹配,照度较高时选用高色温光源,照度较低时宜选用低色温光源。我国尚没有对此做出标准。一般博物馆照明建议使用色温小于3300k光源。同时保持统一环境的色温整体性。
在陈列绘画、彩色织物、多色展品等对辨色要求高的场所,应采用一般显色指数(Ra)不低于90的光源作照明光源。对辨色要求不高的场所,可采用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60的光源作照明光源。
三、眩光
眩光是博物馆照明重要考虑的元素之一。因为通常博物馆里比较重要的文物会用玻璃隔断或玻璃展柜维护起来,对一些高反射材料,设计师布灯时要尤为注意。
即:
(1) 在观众观看展品的视场中,不应有来自光源或窗户的直接眩光或来自各种表面的反射眩光。
(2) 观众或其他物品在光泽面(如展柜玻璃或画框玻璃)上产生的映像不应妨碍观众观赏展品。
(3) 对油画或表面有光泽的展品,在观众的观看方向不应出现光幕反射。
四、照明方式的结合
单纯的一般照明没有主次明暗之分,照明效果不理想。而一些特殊的展品又需要特定的投射照明。故博物馆照明设计中通常采用一般照明与局部重点照明相结合的手法。而针对一些不同展陈方式设计的博物馆空间(例如墙面展示、柜内展示和柜外展示),展陈照明的手法采用背景照明、普通照明和局部重点照明相结合的照明手法,同时兼顾布展、清扫和应急照明模式。同时把握好不同照明方式之间的照度比例。
在国际、国内照明设计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照明已经不能只单单考虑、尊崇某些照明质量和照明参数的规范,博物馆的照明设计具有很强的工艺要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单一的建筑学配置或单一的照明技术都不能很好实现最终的照明效果,设计师应该把照明技术、展陈主题、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心理结合考虑,综合设计。
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渴求,使博物馆又重新回到了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如何以新的面貌面对广大观众,为他们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精神食粮,是新世纪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也是博物馆照明设计的发展方向,照明设计最终应以“人”为本,关注普通观众的思想和感受是我们在进行博物馆照明设计时首先要做到的,打破原有设计的偏见和框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正是我们照明设计人员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