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辛弃疾散文研究

辛弃疾散文研究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musiEducationInstitute

No.5.2010Sum100

辛弃疾散文研究

王根榜

(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摘 要: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词作,但其散文成就亦很杰出。本文对辛弃疾散文的写作风格及其成就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其散文作品中都充满着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在文采和气势上则是慷慨纵横,不可一世。因其南下归正的北人身份,又不免有不得重用而感慨身世、表露心声之处。

关键词:辛弃疾;散文;理学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55-02

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其词作成就十分突出,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一般认为,稼轩词的特色是移植散文技法入词,以此为平台,又由散文入于辞赋及小说。但由于各种原

因,辛弃疾所作散文现大多散佚,人们难以窥其全貌,因此,学者前贤研究其散文的论著非常稀少。

深知所谓强弱对比是相对的,南宋政权只有立足抗战方能自存,反过来,放弃抗战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秦桧之和,反以滋逆(完颜)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美芹十论序》)在辛弃疾看来,两个敌对国的对峙之中,精神的力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应该如何振奋国威,激扬呢?辛弃疾在《美芹十论自治》中继续阐发了他的主张:“盖古之英雄、拨乱之君,必先内有以作三军之气,外有以破敌人之心,故曰‘未战养其气’,又曰‘先人有夺人之心’。今则不然,待敌则恃欢好于金帛之间,立国则借形势于湖山之险,望实俱丧,莫此为甚。使吾内之三军,习知其上之人畏怯退避之如此,以为夷狄必不可敌,战守必不可恃,虽有刚心勇气,亦销铄委靡而不振。”

遗憾地是,辛弃疾“罄竭精恳”做出的《美芹十论》并未得到朝廷的采纳。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曾在采石矶打败过金兵的虞允文任宰相,辛弃疾又把他对恢复中原的意见写成《九议》,这也是一篇重要的政论作品。他要求“宰相稍去簿书细务,为数十日之闲,好写胸臆,延访豪杰”。此种抗金复国的心情何等急切,但同样没有引起积极的反应。

在他不得南宋重用,居官闲散的情况下,又几次深入淮南,在东西两路之间进行考察,然后陆续写了《论阻江为险必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等一系列政论散文,深刻论述严守淮南的问题,对当时的敌我形势作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吾退,彼退吾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的正确策略。

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春,辛弃疾离开闲居十年之余的带湖,赴任福建。辛弃疾此行任福建路提刑,即提点刑狱公事,是当地最高的司法刑狱官。辛弃疾为闽帅,为福建政务颇费心机,且有长远战略眼光。他还不忘关心国家收复中原大事,经仔细考察分析,写出了《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的论文,从军事、物资、地理等方面比较敌我双方实力,疾呼:“陛下何惮而不为?”并从历史规律出发,肯定了“天下之势有离合,合必离,离必合。一离一合,岂亦天地消息之运乎”,建议宋光宗“居安虑危,任贤使能,修车马,备器械,使国家有屹然金汤万里之固,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若不是以君王事为己任,以国家事为己事,怎能写出这样一篇客观分析、真挚急切的政论文?故朱熹在《朱文公大全集》卷二九《答赵尚书》中写道“闽中自得林、辛,一路已甚幸。”

一、忠义之心,刚大之气

辛弃疾生活在宋代理学发展高峰时期,他较为明显地受到时代文化主潮的影响,因此,在其散文作品中都充满着“忠义之心,刚大之气”。

辛弃疾与理学家们的交谊,盖因其爱国而急于事功的积极人生态度与理学家提倡儒家的兼济思想有相通之处。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他在都城临安任司农寺主簿职,张拭时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兼侍讲,吕祖谦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通过张拭的引见,他得与吕祖谦相识,此后又因张、吕的关系而与朱熹结识。之后还结识了陆九渊、黄斡等人,友人陈亮也属理学别派的人物。宋末学者谢枋得在其《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称赞辛弃疾说:“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朱文公所敬爱,每以‘股胧王室,经纶天下’奇之。”在他看来,辛弃疾俨似儒者效法的榜样,还特别强调了理学大师朱熹的敬爱。朱熹曾惋惜辛弃疾尚未真正加入理学家的队伍,以为他如果有较为纯正的理学修养,其事业必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成就。朱熹在《答杜叔高书》中说:“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向使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耶!”

辛弃疾的散文如他的词作一样,充满着忧国忧民、图复中原的激情。

当时把持朝政的主和派们,口口声声为了存国、救国,实际上,他们奉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路线。这些人在精神上完全丧失了民族自信和自尊,同时内心又极度贪图厚禄,保命爱财,所作所为才会如此寡廉鲜耻,他们的政治行为完全是由精神上的卑鄙狠琐造成的。正是他们,多次把大好的抗金形势生生断送。作为抗战派将领,辛弃疾与主和派针锋相对,他在《美芹十论

观衅》中指

出:“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就是说,民心齐、民心强者,弱可以胜强,小可以谋大。相反,如果民心涣散、贪图苟安者,强可以转弱,利可以变弊,最终失去对抗中的主动权。

从北方南下的辛弃疾对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有清醒的认识,他

收稿日期:2010-07-22

作者简介:王根榜(19-),男,甘肃礼县人,从事宋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法方向的研究。

255

2010年第5期总第101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musiEducationInstitute

No.5.2010Sum101

二、慷慨纵横,不可一世

辛弃疾的散文在文采和气势上拥有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气概。

在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中,辛弃疾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公元1163年,南宋将领张浚指挥符离(今安徽宿县)一仗失利,投降派为此嚣张一时。当时,辛弃疾刚南渡归宋不久,挺身而出,他指出:“自今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款我也,谓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然也”。他能透过敌人那种“轰然其声,冤然其形”的表面现象,看出其并不可畏,非不可胜的本质。辛弃疾政论中的许多卓越见解,都具有这种洞察敌情,知己知彼的思想特色和“渡江天马南来”、横刀驰骋,叱陀风云的豪迈气概。

不仅如此,辛弃疾还认识到不仅大臣中的当权派是主和派,连皇帝本身也是企图苟且偷安的。辛弃疾据理力争,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当时有些人提出“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辛弃疾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安于华夏”。其慷慨气势,溢于言表。

辛弃疾散文作品在语言上是极其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如他在分析“虏人性伪”时,用了很形象的比喻:“辟如狞狗焉,心不肯自闲,击之则吠,吠而后却;呼之则驯,驯必致啮。盖吠我者忌我也,驯我者狎我也。彼何尝不欲战,又何尝不言和,惟其实欲战而乃以和狎我,惟其实欲和乃以战要我,此所以和无定论而战无常势也。”在这样的描述中,一方面表现辛弃疾对外寇的极大蔑视,同时对于敌人玩弄和战两手的狡诈伎俩也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体现着严谨的逻辑性。

辛弃疾挟此旷世之才,只待朝廷重用,便可席卷中原,包举宇内,直捣黄龙。其豪宕磊落、敏锐精进的性格,不屈不挠、坚毅不拨的品质反映在散文风格上就是“慷慨纵横,不可一世”这八个字。乔力在《创作思维的多样化格局——辛弃疾诗文词综论》中还曾指出:辛弃疾的散文“凭其严密的思辨与明洁的语言,使人在理智上信服;又通体之间,贯注着不可抑勒的气势,时有真情进发,难以自己,故能从盛情上将人征服。而交通二者的,则是预先设定的明确命题共艺术表现形式刻意讲求的有机组合。”诚如斯言。

三、感慨身世,表露心声

辛弃疾在其散文作品中还经常感慨身世,表露了一些自己的心声。

辛稼轩出生在金王朝统治下的齐州历城县。从他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成年后亲身经受的女真统治者的残暴压榨,从书册中所接受到的一些民族思想,促使他在成年之后投笔从戎,立志要推翻女真贵族的统治,把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同胞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二十二岁时,辛弃疾毅然奉表渡江南归。

在政治上,辛弃疾拥有很大的抱负,他在赠陈同甫的一首《贺新郎》中,有“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之句。他自己正是以诸葛亮自许的,而终于成了诗酒自娱的陶渊明,这是他不甘心的。辛弃疾生于天下纷乱之际,较之相对稳定的北宋盛世,历史确是给各路英豪提供了驰骋纵横、建功立业的更多机遇,而他本人确也具备相应的才干,但是,由于执政者的猜忌压抑和屈辱苟安的既定国策,使他抗击异族侵略、光复故土的夙愿终归成空,只能以满腔悲愤、徒呼负负辞世。在辛弃疾祭陈同甫文中,说陈是“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其实这也是他的“夫子自道”,也是在慨叹他自己的不幸遭遇。

南宋末学者刘后村在《辛稼轩集序》中曾指出:“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允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揍,有权书衡论之风”。这是对辛弃疾政论散文思想和文采的极好概括,可谓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蔡义江,蔡国黄.辛弃疾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7:199.

[2]乔力.创作思维的多样化格局——辛弃疾诗文词综论[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3]乔力.创作思维的多样化格局——辛弃疾诗文词综论[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ResearchonXinQi-ji’sProse

WangGen-bang

(GansuLongnanteacherscollege,chengxianGansu,742500,China)

Abstract:ThebiggestliteratureachievementaffectsofXinQi-ji'sishisjambicverse,buthisproseachievementisalsoveryoutstanding.Thisarticle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totheXinQi-jiprose'swritingstyleandtheachievement,itpointesoutthattherearefillingwiththeloyaltyandpatriotismuprightinhisprose.Andintheliterarytalentandtheimposingmannertherearegenerousverticallyandhorizontallyinsufferablyarrogant.BecauseXinQi-jicamefromthenorthernChina,hisprosehassighedthelifeexperienceandtheaspiration..

Keywords:XinQi-ji;prose;Neo-Confucianism

[责任编辑:李微]

2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