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题(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题(苏教版)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题(苏教版)

小学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广大小学生朋友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的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题,供大家复习时使用!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题(苏教版)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1分)

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是( );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是( )。

2.如果A+B=500,那么A+(B+20)=(如果AB=48,那么(A5)B=( )。

3.在计算32+45+55时,要想计算简便,可以用加法( )律先算( )。

4.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 上填上合适的数。

25+ = 38+ 35 = 96

118+159+182=( + )+

46254 = ( )

第1页/共5页

5.450比105多( ),比680少( )。

6.菜场运来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要装50筐,现在每筐装25千克,要装( )筐。

7.28千克蜂蜜正好装7罐。照这样计算,140千克蜂蜜可以装( )罐。

8.(36+△)+☆=36+(△+☆),如果△是167,要使计算简便,☆可能是( )。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4分)

1. m+n=n+m 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

2.159-(59+28) = 159-59-28( )

3.146-98 = 146-100+2 ( )

4. 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4倍,另一个乘数缩小4倍,他们的积不变。( )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10分)

1. 12578 = 7(1258) 这是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与451-51-49相等的算式是( )。

第2页/共5页

A、451-(51+49) B、(451+49)-51 C、451-49+51

3.在公园停车场停车,前两小时共需付款3元,以后每小时2元。王叔叔停了4小时,他应该付款( )。

A、9元 B、8元 C、7元

4.与120194的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

A、120(154) B、120415 C、120415

5.小明爸爸上月工资是2352元,比妈妈少148元,求两人一共收入多少元?下面列式不正确的是( )。

A、2352-148+2352 B、2352+148+2352 C、23522+148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40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75+35= 98-79= 1004= 353= 1305=

18020= 49070= 598= 4545= 87-873=

2.竖式计算,并用运算律进行验算。(2分)

第3页/共5页

2+476= 28=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

3+( 594+107 ) 105+298 5(1724)

12516 720195 1000-293-707

4.列式计算。(6分)

1.128加84除以7的商,结果是多少?

2.703与295的差除以51,商是多少?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27分)

1.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0箱蜜蜂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5分

2.一艘轮船,从南京驶往向阳渔港,每小时行驶20千米,10小时到达;回来时,每小时行驶25千米,几小时可以回到南京?(5分)

3.晓勇家养了5头奶牛。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8千克。这些奶牛五月份全月奶多少千克?(5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第4页/共5页

《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4.妈妈买来5本相册,每本都有32页,每页都可以插6张照片。如果全家大约有900张照片,买来的相册够用吗?(6分)

5.地铁站附近有一个长60米,宽12米的停车场,用来停轿车,可以停放多少辆?(6分)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复习资料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希望为大家准备的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题,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第5页/共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