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14,20(06) 花叶豆瓣绿组培技术研究 黄 靖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系,福建福州3501 19) 摘要:以花叶豆瓣绿品种的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接种于MS附加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 并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芽及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叶柄诱导效果好于叶片及茎段,MS+BA 2.0mg/L+NAA 0.1mg/L 配方最适宜初代诱导。诱导获得的愈伤组织在MS+BA 2.0mg/L+NAA 0.5mg/L+蔗糖30g/L+琼脂7 L的培养 基上进一步分化成苗,以无根苗培养在l/2 MS+NAA 0.2mg,L的培养基中,经23d培养生根。 关键词:花叶豆瓣绿;组织培养;生长调节剂 中图分类号¥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6—36—03 Study on Tissue Culture of Peperomia obtusifoli Huang Jing (Fujia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and Lanscape,Fuzhou 350119,China) Abstract:This project use Peperomia obtusifoli leaf petiole and stem as raw material,planted on MS with different growth regulator;finally develop sprouts and regenerated plantlet.The results showed:the induc- tion effect of petiole was much better than leaf and stem.And the MS+BA 2.0mg/L+NAA 0.1mg/L is the best culture medium.The epicotyls explants from petiole were cultured in the MS culture medium contain. ing BA 2.Omg/L+NAA 0.5mg/L+Sucrose 30g/L+Agar 7g/L.they were able to develop into plantlets.Then the plantlets can take roots on the medium 1/2MS+NAA 0.2mg/L in 23 days. Key words:Peperomia obtusifoli;Tissue cuhur;Growth regulator 花叶豆瓣绿(Peperomia obtusifoli)又名花叶椒草,属 胡椒科豆瓣绿属变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叶型植株无 自来水流水冲洗,后置于75%酒精中30s,倒去酒精,用无 菌水漂洗,转人0.1%HgCl 中分别消毒4min、6min、8min、 10min、12min,用无菌水漂洗5~8次,将叶片切为0.5— 0.7cm 的方块,将叶柄、茎段切为0_3—0.5cm的小节备用。 主茎,叶簇生,近肉质较肥厚,倒卵形,其叶中部绿色,边 缘为一阔金黄色镶边。常用塑料盆、白瓷盆栽培,置于茶 几、装饰柜、博古架、办公桌上,十分美丽。多适用于室内 观赏,在我国南方亦可作为地被植物栽植。 花叶豆瓣绿很难获得种子,故以无性繁殖为主。其 无性繁殖有2种方法:一种为水插,只要温度适宜,一年四 1.3培养基配制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不同阶 段附加不同浓度的BA、NAA等生长调节剂(表1~3)。培 养基煮沸后调pH值至5.8,注入容器中,封口后置于高压 锅中在121oC,1.1kg/cm 下灭菌30min。 表1丛生芽诱导培养基配方 季均可进行繁殖,简单,成活率较高;另一种为土插,但由 于豆瓣绿生长缓慢,采用此法扦插繁殖培养周期长,增殖 系数低 ]。本实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试验了花 叶豆瓣绿组织培养和工厂化快繁程序,以筛选出适合花 叶豆瓣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最佳外植体,建立花叶豆 瓣绿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期探索出利于花叶豆瓣绿工 厂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供试材料取自福州建新园艺场,选取生长健 壮、无病虫危害的盆栽花叶豆瓣绿品种。 1.2材料处理将剪取的花叶豆瓣绿叶片、叶柄、茎段用 收稿日期:2014—03一ll 作者简介:黄靖(1981一),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组织培养。 20卷06期 黄靖花叶豆瓣绿组培技术研究 37 1.4培养条件将处理好的花叶豆瓣绿叶片切块与茎段 分别接种在不同配方培养基上,置于光照培养室内,室温 保持25+2oC,光照强度1 500—2 0001x,光照时间12h/d的 条件下诱导。 1.5继代增殖培养将形成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⑤、⑥ 培养基中培养,每瓶接种3块,培养25d左右后,将形成的 丛生芽继续分割接种,进一步扩大增殖。 1.6生根培养选择生长健壮的小苗移至1/2 MS+NAA 0.2mg/L的生根培养基上,观察记录生根和小苗生长状 况,并统计生根率。 1.7小苗移栽为了使小苗适应盆载环境,可将已经生 根的试管苗在室温下开瓶练苗3—5d。取出试管苗,将小 苗根部附着的培养基用清水洗净,移人育苗盆中,培养土 用消毒过的蛭石及泥炭土。 1.8观察记载接种后每隔10d观察一次,记录成活数、 污染率、出愈绿、萌芽率、生根率等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消毒时间对花叶豆瓣绿无菌系建立的影响外植体 不同消毒时间处理效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数据可见, 消毒时间不宜少于8min,消毒4min和消毒6min的外植体 的污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消毒时间的外植体的污染率。而 消毒12min,HgC1 残留难以清洗,外植体全部死亡。经比 较可知,消毒时间在8—10min为最优。 表3消毒时间对花叶豆瓣绿外植体接入的影响 2.2不同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接人时采用了叶片、叶 柄与茎段3个部分,经过观察记录如表4所示。在相同条 件下,叶柄分化速度较快,叶片其次,茎段较慢。但叶片 褐化问题较其他部位严重。因此,从外植体来源上看,以 叶柄效果最好,且诱导时间短,增殖率高。 表4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 2.3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将消毒后的 豆瓣绿叶柄外植体分别接人培养基①、②、③、④中,培养 25d以后叶柄切口及基部周围产生黄绿色愈伤组织。具 体情况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在不同激素配比和添加 物情况下,花叶豆瓣绿叶柄的成芽率不同。在①、②、③ 培养基配比中,随着BA与NAA使用比例提高,出愈率有 显著提升,但在④号培养基中BA用量超过一定比例时, 出愈率显著下降。因此,花叶豆瓣绿诱导最适配方为: MS+BA 2.0mg/L+NAA 1.0mg/L。 表5不同培养基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不同培养基对芽增殖的影响外植体产生小苗以 后,继续采用同样的培养基做继代增殖,小苗高2~3cm 时将转移的丛生小苗切成较小的丛,或将较大的苗再切 碎,分别在⑤、⑥、⑦培养基上培养30—40d,愈伤组织开 始分化出芽,后增殖得到更多的丛生苗。三组激素配比 中以⑥号效果最优。因此,花叶豆瓣绿最佳增殖配方为: MS+BA 2.0mg/L+NAA 0.5mg/L。 表6不同培养基对芽增殖的影响 2.5根的诱导选取生长健壮的2—3cm小苗,移植到生 根培养基1/2 MS+NAA 0.2m g/L上。一般在23d左右便 可生根,根长度多为1~2cm。 2.6移栽选择生长健壮、无玻璃化现象、根长2—3cm、 高4—5cm的生根苗进行移栽。移栽前把培养瓶打开后 于室温下炼苗。一周后将苗从培养基中拔起,将根部培 养基清除干净后再移植入培养土中。培养土选用消毒过 的泥炭土+蛭石,加强温湿管理,通常情况下移栽成活率 可达100%。 3结论与讨论 (1)花叶豆瓣绿的叶片、叶柄、茎段等均可作为外植 体培养成功,在诱导时间上,各部位外植体差异并不大, 诱导效果上叶柄较好,同等条件下叶片作为外植体虽然 褐化率较高,但其为相对值,绝对值尚在可接受范围。考 虑到叶片最易获取,在工厂化快繁中也可用叶片代替 叶柄。 (2)植物激素是培养基中关键物质,在基本培养基确 定的前提下,筛选合适的激素种类和激素配比是组织培 养成功与否的关键。综上所述,花叶豆瓣绿快繁的基本 培养基为Ms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配方为:MS+ BA 2.0met L+NAA 1.0mg/L;丛生芽增殖的最优配方为: MS+BA 2.0mg/L+NAA 0.5mg/L;生根配方为:112 MS+ NAA 0.2mg/L。 (下转54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ei.Bul1.2014,20(06) 才开始返青,返青分蘖期间经历高温干旱,仍表现较好, 长势健壮,有效分蘖较多。而整个抽穗扬花阶段都处于 3.2生产中表现出的优缺点 3.2.1黄华占的优点(1)常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黄 持续高温热害之下,依然达到82%以上的结实率,在平均 穴茎蘖数超过16个隋况下,纹枯病等发生较轻,虫害发生量 较小,需水量少,抗倒不衰,可见黄华占的整体抗逆性较强。 2.5.10抗病性示范区按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 华占是常规优质品种,只要注意去杂提纯就可以连年留 种,大大降低生产成本。(2)生育期短,适宜轮茬。在承包 大户生产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降低工作效率,导致茬口 安排时间矛盾,并因此而影响下茬作物安种,黄华占早熟 行,施肥量足,灌水及时,长势健壮,单株分蘖较多,667m: 有效穗超过2l万。在病害表现上:纹枯病发生量较轻;稻 瘟病在抽穗期以前未见发生,但抽穗灌浆期后发生功能 叶叶瘟病害,部分田块发生量较重,少数田块叶瘟发生率 达80%以上,结合上年的种植表现看,穗颈瘟都未发生, 但有个别谷粒瘟病粒;白叶枯病2a种植均未见发生;稻曲 特点可以增加茬口时间,有利生产安排,尤其适合作为油 菜栽培的前茬作物种植。(3)抗逆性强、灌浆快。适合粗 放条件下栽培管理,虫害发生量轻。(4)株型紧凑,适合高 产密植。黄华占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田间透光性好,适 合机插密植和直播条件下的高产栽培。(5)抗高温性强, 结实率高。抽穗扬花期耐受高温能力强。(6)抗倒性强. 适合机械收割。黄华占栽培示范中表现出抗倒性极强、 病发生量极轻,可能是由于抽穗扬花期持续晴朗高温天 气的原因,因为在2102年引进种植时发生稻曲病为害,少 数重肥力田块发生程度较重。 株型矮小、籽粒饱满等特性,适合机械收割,尤其是滚轮 式联合收割机低切位收割,秸秆量少,收割损失率小。(7) 米质口感好,适宜作为口粮。 3.2.2缺点 (1)易感稻曲病。作为优质稻品种的一种 共性,抽穗期后易发生稻曲病为害。(2)易感稻叶瘟。栽 培示范中虽然生育前期未发生水稻叶瘟和穗颈瘟,但灌 浆期以后叶瘟病较重。(3)植株的个体优势小。黄华占穗 粒数偏少,千粒重较轻,个体优势不如杂交籼稻强,只有 增加有效穗等群体来发挥优势,提高产量。(4)穗包颈现 象。高位分蘖穗和直播稻田矮小穗有包颈现象,不能完 全抽穗结实,影响产量。 3-3高产栽培的技术建议根据2013年黄华占在示范 2.5.11米质口感黄华占米粒细长,晶莹剔透,无腹白, 外观好看,煮干饭口感柔软筋道,煮稀饭粘稠有清香,炒 饭饭粒较松散,不如其它长粒籼米粘黏,所以适合于所有 的干饭、稀饭和炒饭,口感极佳,是优质的口粮稻品种。 2.5.12熟相黄华占株型紧凑,叶片直立,成熟时叶片 橘黄色斜立在上层,随成熟度的加深而转枯黄。稻穗沉 坠在剑叶下,成熟的稻穗弯曲向下,弯曲弧度的顶端距剑 叶叶尖距离在22—27em,远大于其他多数水稻品种。其 他品种水稻成熟时稻穗浮在植株的上层,而黄华占在成 熟时田间远看只有叶片而不见稻穗,熟相稍差。 2.5.13其它性状表现通过对该品种生长阶段的观察 栽培中表现出的性状特点,要进行高产栽培,在技术 上需要注意如下一些关键点:(1)合理密植,塑造高产 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本苗量,机插秧一般基本苗控制 在6万一8万/667m ,667m 有效穗达到21万以上。(2) 注意防治包颈。在始穗期结合防治稻曲病等用九二。药 剂1~2g/667m 或含九二。成分的药剂进行叶面喷 发现,黄华占灌浆期较短,灌浆速度快,从始穗到成熟共 31d,功能叶片落黄速度快。分蘖穗存在包颈现象,尤其 是密度大、肥力高的田块,分蘖节位高的小穗发生包颈比 例较高,在直播稻栽培田间表现尤其明显。 3结论与讨论 3.1 黄华占的综合性状表现黄华占在全椒县作单季中 雾。(3)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在叶枕平期和始穗 期进行两次防治。(4)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抽穗扬花 稻栽培时,表现特早熟,全生育期136d,株高(穗尖高度) 105em左右,一般16—17片叶,叶片直立,株型紧凑耐密 植,分蘖力强,抗倒、抗逆性强,灌浆快,千粒重22—23g, 一期间依然要注意防高温,提高结实率。(5)黄华占成熟 灌浆快,叶色落黄早,后期要注意喷施叶面肥延长叶 片功能,配合喷施0.3%磷酸二氢钾液,提高千粒重。 (责编:张宏民) 般产量500—550kg/667m ,生长后期易感稻瘟病和稻 曲病,米质好。 (上接37页)(3)花叶豆瓣绿的组培快繁潜力很大。理论 [1]王涛,彭立新.豆瓣绿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_天津农学 院学报,2011,18(2):1—5. 上,花叶豆瓣绿每次增殖可达10—20倍,在la内通过组 培繁殖出几十万株苗是实际可行的。如能做到培养过程 [2]蔡明,李树贵.豆瓣绿叶片再生植株[J].西南园艺,2001,29(4): 43. 中初代诱导、继代增殖、生根都可在同一培养基上进行, 一[3]蒋泽平,朱鹿鸣.豆瓣绿试管苗快速繁殖[J].江苏林业科技, 1990(1):14—15. 次成苗将大大提高花叶豆瓣绿大批量商业生产的效 率,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4]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0. (责编: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