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班数学教案 到娃娃家去作客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 到娃娃家去作客教案

来源:暴趣科技网


小班数学:到娃娃家去作客

分析:

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后期,起初,他们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两组物体数目多少的办法。逐渐地,他们发现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而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更加可靠一些。本次活动是幼儿第一次接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他们不会想到、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这种比较多少的方法,只能在有意或无意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一样多。因此,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能引发幼儿去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的。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一样多。

2、能积极动脑筋想出比较的方法、寻找正确的答案。

3、难点:探索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

活动准备:

创设一个简单的娃娃家。

3张桌子,每张桌子周围有4张椅子,桌上4只碗5把勺子,碟子、小馒头饼干等。

第一组:人手一份大、小相同的瓶子和盖子若干。

第二组:人手一份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盖子若干。

第三组:人手一份操作卡(小猫和鱼)及分类盒。

活动过程:

导人:

今天我们一起到娃娃家去玩吧!

(二)根据娃娃身上的点子猜娃娃的年龄。

1、与娃娃问好

2、猜娃娃的年龄。

(三)分组坐椅子。

1、猜测椅子。

师:娃娃知道今天有小客人来,准备了许多椅子,看看这么多椅子够不够我们小朋友坐呢?

到底够不够呢?让我们每人坐一张椅子试试看吧。

2、幼儿坐椅子。

3、集体检查、调整。

引导幼儿发现椅子少了,小朋友多了。

师:怎么有小朋友没坐到椅子呀?说明椅子多了还是少了?小朋友多了还是少了?

椅子到底够不够坐呢,现在我们每人坐了一张就知道了,原来是小朋友——,椅子——

娃娃:原来我准备的椅子少了呀,没关系,这里还有呢,没有小椅子的小朋友快来拿吧。

(四)发碗和勺子。

1、集体讨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猜一猜。碗和勺子哪个多,哪个少?

2、比一比。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师:碗和勺子到底哪个多哪个少,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呢?请上来试一试。

教师用语言描述幼儿的操作:一只碗对好一把勺子……引发幼儿跟着说下去。

3、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猜碗多,有的小朋友猜勺子多,现在我们用一个对好一个的方法,发现原来是碗(少),勺子(多)。

4、每人拿一份碗和勺子。要求碗和勺子不发出声音。

5、检查、调整。每人一份够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碗和勺子少,小朋友多。

(五)娃娃请吃糖。

1、数数自己组里有几个小朋友。

师:先请小朋友数数你们一组有几个人。并把人数报给娃娃听。

2、每组请一个幼儿来拿糖。

介绍盘子里的糖,并提出拿糖的要求。有的盘子里是四颗糖,有是五颗糖,每人吃一颗糖,你们组该拿几颗糖。

3、幼儿每人一颗,看看拿的糖是不是和小组的人数是不好是一样多。

(前面进行的几个生活化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自身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积累一一对应的经验,为接下去的探索活动作好铺垫。)

(六)娃娃请玩玩具。(老师根据难易程度帮助幼儿找到合适自己的材料)

1、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第一组:玩瓶子。这里有许多瓶子和盖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瓶子和盖子哪个多,哪个少?怎么才知道呢?

第二组:玩瓶子。这里也有许多瓶子和盖子,有的大,有的小,也请小朋友来比一比,瓶子和盖子哪个多,哪个少。

第三组:这里有许多猫和鱼,请你们比一比猫和鱼哪个多,哪个少,要和小猫说说好听的话。

每人找一份喜欢的材料玩,玩好了拿着你的操作盒去说给客人老师听听,你比出来的结果:哪个多,哪个少。

2、幼儿操作,教师关心每一组,重点是第三组,提醒他们讲讲自己操作的结果:哪个多,哪个少。

3、检查验证:幼儿拿着材料把比较的结果讲给客人老师听。

(材料的特点:难易程度不一样,适合各个层次的幼儿操作;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化材料,能引发他们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操作。教师在介绍材料的时候,没有告诉幼儿玩的方法,只是提出问题:“比一比,哪个多?哪个少?”至于如何比,需要幼儿去探索。)

(七)和娃娃告别。

娃娃:有的宝宝只玩了一种玩具,还有玩具没玩到呢,小朋友下次再来我们家玩好吗?

(好!)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与娃娃再见。娃娃再见!

延伸活动:

操作区、娃娃家提供更多的材料让幼儿继续玩。

顾香的反思(小班数学《到娃娃家去作客》)

第一次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因此,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操作材料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碗、调羹和瓶子等。 并且创设了娃娃家的情境,但是在整个活动中游戏的氛围不浓,设计的娃娃家和娃娃仅仅起到了导人的作用。应该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加强游戏的氛围,有效的利用环境。在情景中学习,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习。

第二次反思:

探索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是本次数学活动中的难点。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以娃娃家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请幼儿做娃娃准备的小椅子;其次,娃娃给幼儿分发碗和调羹;最后,娃娃请幼儿玩玩具。虽然都是在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进行中幼儿会自然而然的探索出一一对应的办法。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第三次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游戏体验发现问题,老师再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小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完成教学目标。本次活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用的东西,所以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幼儿会利用以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决。使我们真正做到了重在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小组操作活动时,虽然提供的材料是有层次性的,但是如何让幼儿在选择的时候能以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呢?使幼儿得到能力的提高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