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幼时求书之艰、成年求教之艰、求师奔走之艰、住读食宿之艰
16·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17·作者“虽愚,卒或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
①有强烈的求知欲
②为了获得知识不辞辛苦 ③虚心求教
18·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①与同舍生对比,突出表现自己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②启示: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9·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学到什么?
①吕蒙
②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20·“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地方?概括回答。
①衣食无忧②无奔走之劳③无求师之难④书目齐全
21·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告诉我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个人主观努力的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2·本文为更好地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年轻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运用了对比,问作用。
①“我” 与同舍生生活条件对比 ②“我”与太学生学习条件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中心,自然得出结论,具有说服力,强调了勤奋专注的重要性。 23·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其中得到道理? 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在优越的条件下业不精,德不成,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24·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中有足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应不再以吃穿为目标,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25·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叙述了自己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与现在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形成对比,勉励马生要刻苦读书。
26·认为读书课,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了解了宋濂之苦后,我觉得我们的苦都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我们的书应有尽有,我们都不曾认真读过,宋濂到百里外求师,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还用心不专,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时间,刻苦学习。
27·读完此文后,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是最根本原因。